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胡筱娟  李群  李婷  沈璐  肖洋  何晶  程红卫  胡海兵  杨瑞 《陕西中医》2012,(11):1487-1488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DN)Ⅲ、Ⅳ期的中医证型与瘀血证的相关性,为糖尿病肾病瘀血证理论和治疗提供客观的循证医学依据。方法:通过200例前瞻性研究,分别对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肝肾阴虚、气血两虚、脾肾阳虚四型进行血流变、血脂及瘀血证中医积分值观察,研究各分型间瘀血证的程度。结果:糖尿病肾病各证型均有不同程度的瘀血证表现,轻重程度依次为脾肾阳虚、气血两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型,且瘀血程度与病程、血流变及血脂异常呈正比。结论:糖尿病肾病与瘀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与中医不同证型之间的关系,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入选187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辨证分为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痰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4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观察下肢动脉管径和内膜变化,并对相应的中医证型超声声像图进行观察对比。结果:在分型研究中,肝肾阴虚型病程最长,年龄最高,血管病变程度及血管狭窄程度变化最为明显,与其他证型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痰瘀阻络型在血管病变程度及狭窄程度方面仅次于肝肾阴虚型。结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不同证型与下肢动脉彩超表现有一定的相关性,肝肾阴虚型、痰瘀阻络型在下肢动脉管径和内膜变化上最为严重,与糖尿病中医证型进展过程相符。  相似文献   

3.
《陕西中医》2016,(12):1596-1597
目的:观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与瘀血证的相关性,为DPN瘀血证理论及活血化瘀法的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200例DPN患者分为气虚血瘀、阴虚血瘀、寒凝血瘀、痰瘀阻络、肝肾亏虚五型,分别记录患者年龄、病程,各型瘀血证中医症候积分、血脂指标等,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DPN各证型均有不同程度的瘀血表现,轻重度依次是阴虚血瘀、气虚血瘀、肝肾亏虚、寒凝血瘀、痰瘀阻络,各证型与血脂程度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瘀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多由肝木失调、湿热熏蒸,脾肾亏虚、精血不足,正气虚弱、瘀血阻络所致。临床常表现为虚中夹实、本虚标实之病理机转和证侯。本虚为脾肾阳虚、气血亏损,标实为湿热内蕴、气机郁阻,或寒凝血脉、瘀血内阻。其主要病位在脾肾,涉及肝胆。临床辨证分为湿热内蕴、气血两虚、脾肾亏虚、瘀血阻络4型。用自拟抗溶系列方加减治疗的同时应注意正虚邪实、分清主次,中西结合、分期治疗,辨证论治,活用桂枝、柴胡、大黄、虎杖4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在病程、年龄方面的分布特点,以及与肝功能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五型,对临床资料进行调查,进行肝功能检测,应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病程越长,中医证型多趋向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及瘀血阻络型(P〈0.05)。ALT、AST在湿热中阻及肝郁脾虚型明显高于其他三型(P〈0.05)。TBIL,DBIL值异常主要见于湿热中阻型,且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湿热中阻型及肝郁脾虚型ALB,A/G明显高于其他三型,而GLO显著低于其他三型(P〈0.05)。结论:本研究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初次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15例,分为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瘀血阻络型,并检测各患者血CD3 、CD4 、CD8 和血IgM、IgG、IgA。结果CD4 水平在湿热中阻证中最高,与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证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CD8 水平在脾肾阳虚证中最高,与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证相比差异显著(P<0.05);血IgM、IgG水平在湿热中阻证中最高,与脾肾阳虚证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机体免疫功能之间存在相关性,相关免疫指标对辨证分型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260例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中医证型和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依据。方法 对260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且所有病例均行肝穿刺检查,从而确定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探讨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结果 (1)肝组织炎症:肝郁脾虚型主要为G1、G2;湿热中阻型主要为G2;肝肾阴虚型和脾肾阳虚型主要为G3;瘀血阻络型主要为G4。(2)肝组织纤维化分期:肝郁脾虚型和湿热中阻型主要为S1和S2;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主要为S3;瘀血阻络型主要为S3和S4。(3)肝组织病理程度:瘀血证以G3~G4、S3~S4为主,非瘀血证以G1~G2、S1~S2为主。结论 慢性乙肝的肝组织病理改变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相关性,其中瘀血证、非瘀血证与肝组织病理关系最为密切。随着肝组织病理损害的加重,中医证型由实至虚,由气及血,瘀血阻络是其最终的病理转归。治疗中要注重活血化瘀,并结合三期分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糖尿病足中医常见证型及常用方剂的调查分析。方法:对251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中医证型及使用方剂回顾性调查。结果:通过对251例患者的调查分析,发现治疗气阴两虚、脉络瘀阻型常用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湿热毒盛型和脉络瘀热型常用四妙勇安汤加减,气血亏虚、湿毒内蕴型常用当归补血汤合二妙散加减,湿热困脾、瘀血阻络型常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肝肾阴虚、痰瘀互阻型常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脾肾阳虚、经脉不通型常用金匮肾气丸加减。结论:临床常见的糖尿病证型依次为气阴两虚、脉络瘀阻型,湿热毒盛型,脉络瘀热型,气血亏虚、湿毒内蕴型,湿热困脾、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痰瘀互阻型,脾肾阳虚、经脉不通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0级糖尿病足中医证型辨证与凝血指标变化的关系。方法:将80例(观察组)0级糖尿病足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湿热内蕴证、热毒伤阴证、气血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5型,并取20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且未发现并发症者为对照组,检测血浆凝血指标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0级糖尿病足辨证各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均明显升高,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则缩短;中医证型气血两虚证、脾肾阳虚证的患者比例较高,以脾肾阳虚证为主,其FIB明显升高。结论:0级糖尿病足患者处于高凝状态,中医辨证气血两虚证、脾肾阳虚证的患者比例较高,FIB可能是其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及其与血清瘦素、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筛选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60例,归纳其中医证型,分别测定其血清瘦素水平、空腹血糖及胰岛素含量,设健康对照50例,并将上述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作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湿热中阻型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除脾肾阳虚外,其余证型均存在明显的高瘦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其水平依次为脾肾阳虚、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其中湿热中阻型及瘀血阻络型患者更易于脂肪变。结论:湿热中阻是慢性丙肝的主要证型,高瘦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可以作为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47例,对所有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按照统计学方法,探讨该病的证型分布规律。结果:147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平均年龄为(64.03±8.06)岁,老年人发病率较高,尤以60岁以上的发病率高。男女发病比例为1∶1.53,糖尿病病程在0~10 a者最多。本病各证型出现比例为:阳虚寒凝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阴虚血瘀证。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多发生于老年人,与糖尿病病程关系并不密切,辨证多以阳虚寒凝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较为多见,血瘀贯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始终。  相似文献   

12.
戚宏  辛燕 《中医杂志》2008,49(2):135-137
目的观察糖尿病下肢血管功能与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将168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阴虚热盛型(29例)、气阴两虚型(41例)、阴阳两虚型(30例)、血瘀脉络型(37例)和湿热困脾型(31例)5种证型,另选26名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外周血管诊断系统,检查入组者足趾末端光电容积描记(PPG)和外周血管指数(ABI),以观察肢体末端的血流灌注情况及下肢动脉的功能状态。并对下肢血管功能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尿病各组均与足趾末端动脉血供有一定的相关性,是影响末端血供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其中血瘀脉络型是影响足趾末端动脉血供的第一高危因素,其次为湿热困脾型、阴阳两虚型、气阴两虚型、阴虚热盛型。健康对照组与5种证型的糖尿病患者间AB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瘀血、湿浊等有形之邪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虚证是发生下肢血管病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肢AS与相关因素、疾病的中医证型,并力求通行。方法:将317例下肢AS患者按证候分型,分析其与相关因子的关系。结果:①血脂异常远大于其他诸因子,差异显著(P<0.005)。②痰浊阻滞>气阴两虚>瘀血阻络>阳虚寒凝>湿热湿毒,痰浊阻滞、湿热湿毒与其它各型差异显著(P<0.005)。③痰浊阻滞BMI增高为首,血脂异常次之;瘀血阻络冠心病为首,高血压、BMI增高、血脂异常、脑梗塞次之;气阴两虚糖尿病并发症为首,糖尿病次之;阳虚寒凝脑梗塞为首;湿热湿毒型占2.73%,以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BMI增高、血脂异常为主。结论:下肢AS以痰浊阻滞为主要证型,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型为次要证型,阳虚寒凝、湿热湿毒型又次之。  相似文献   

14.
庞庆荣  陈守强 《光明中医》2014,(10):2075-2077
目的:基于现代文献查找急性冠脉综合征常见证型,提取出ACS的证候要素,并制定其常见证型的诊断标准。方法检索1998~2013年关于中医治疗ACS的文献,构建数据库,找出ACS的常见证型,提取出证候要素并制定其诊断标准,再运用直接法或合并法,制定常见证型的诊断标准。结果 ACS常见证型有16个:痰浊内阻、心血瘀阻、寒凝心脉、热毒痹阻、心气虚弱、心阴亏虚、阳气虚衰、阳气欲脱、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气阴两虚、热毒血瘀、热毒痰阻、痰瘀互阻、气虚痰瘀、热毒痰瘀,证候要素有9个:痰浊、血瘀、寒凝、气滞、热毒、气虚、阴虚、阳虚、阳脱,制定了每个证候要素及常见证型的诊断标准。结论较传统对ACS的认识新增了热毒1个证候要素,热毒血瘀、热毒痰阻、热毒痰瘀3个常见证型。  相似文献   

15.
白癜风是以获得性皮肤色素脱失为主症的皮肤疾病,其病机以外风侵袭、气血营卫失和为主,但临床部分患者病机以阳虚为本。重寒伤肺理论源于《内经》,因肺合皮毛、肺脉起于中焦,阳虚感寒、虚虚相得,故重寒可导致肺伤、营卫气血不和、肌肤失煦,治疗上应表里同治以扶正祛邪。临床上阳虚型白癜风的病因病机可总结为阳虚脾寒,阳虚血瘀,阳虚痰凝。基于重寒伤肺理论,可从扶阳散寒论治,兼以暖脾健脾、化瘀通络、宣通瘀滞,使气血畅和,营卫调和,皮肤白斑消散。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复杂证候群及其分布规律。方法:对入选的10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四诊症状和体征进行完整的收集和整理,根据“四特征五阶段”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然后运用统计学定性资料的统计表描述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证候复杂,除脾胃系证候外还伴有肝系、心系、肾系、肺系、大肠系等诸多脏腑病证,其中肝系、心系、肾系病证与脾胃系证候比重相当;脾胃系证候中虚证主要表现为脾阳虚证、脾气虚证、胃阴虚证、胃气虚证、胃阳虚证,脾胃虚弱证或脾胃虚寒证;实证主要表现为胃热证、胃火旺证、胃有瘀血证,脾胃湿热证。其中脾阳虚证、胃阴虚证及脾胃虚弱证是虚证中较为突出的单一证候;胃热证、胃火旺证、胃有瘀血证及脾胃湿热证是实证中较为突出的单一证候。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同时见有1—10个中医证候分型,其中同时存在4~8个证候的患者明显多于其他证候。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以复杂证候群的形式存在,除脾胃系证候外还兼有肝、心、肾等其他脏腑病证,且多存在3个或3个以上证候分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特点与合并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建立2029例冠心病心绞痛的证候数据库,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对冠心病心绞痛证候特点的影响。结果: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证候相关强度依次为血瘀(4.261)、气虚(2.500)、气滞(2.084)、痰寒(1.774)、痰热(1.303)、阳虚(0.537);合并糖尿病证候相关强度依次为阴虚(14.026)、阳虚(2.581)、痰寒(0.391)、气滞(0.278)、寒凝(0.074);合并高脂血症证候相关强度依次为痰热(13.403)、痰寒(6.116)、气虚(3.645)、气滞(3.041)、血瘀(2.840)、阴虚(1.676)。结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与血瘀的关联性最高,多表现为血瘀证候;合并糖尿病与阴虚的关联性最强,多表现为阴虚证候;合并高脂血症与痰浊关联性最强,多表现为痰浊的证候,尤其痰热关联性显著。  相似文献   

18.
刘政芳 《环球中医药》2012,5(5):329-331
目的探讨肝功能衰竭中医证素特征,以便于对肝功能衰竭进行更有效的中医药干预。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对300例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肝功能衰竭病位在肝胆,主要病及脾胃,中医证素总体分布湿热为多见,其次为血瘀、气滞、气虚、湿阻、阴虚、阳虚、寒湿、痰浊等。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以湿热、亡阴、亡阳为多;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以湿热、痰浊、气滞为多;慢加急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以湿热、血瘀、气虚为多;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以血瘀、气虚、阴虚、湿阻为多。结论急性及亚急性肝功能衰竭以多以实证为主,慢加急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及慢性肝功能衰竭为虚实夹杂。  相似文献   

19.
目的:①揭示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②两病不同病况(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症)比较。方法:制定"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调查表",对12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和186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统计学分析其证候特点和分布规律。结果: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资料频数分析得出气滞、肾虚、寒凝、痰湿、湿热、气虚、实热、血瘀等8个单一证型;聚类分析后得出气滞血瘀、气滞肾虚血瘀、肾虚血瘀、痰瘀互结、肾虚湿热瘀结、气滞寒凝血瘀等6种临床常见复合证型。子宫腺肌病患者资料频数分析得出肾气虚、肾阳虚、肾阴虚、血瘀、气滞、气虚、寒凝、实热、痰湿、湿热等10个单一证型。聚类分析得出气滞肾虚兼痰湿、肾虚寒凝血瘀、肾虚寒凝气滞、肾虚气滞血瘀和肾虚气滞等5个常见临床复合证型。②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不同病况比较,痛经分别为54.03%和88.71%;月经不调分别为18.55%和44.09%;不孕分别为31.45%和18.82%。结论:①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证候分布复杂,临床上均以复合证型出现,两种疾病均以气滞肾虚血瘀为常见症候。②子宫腺肌病痛经及月经异常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孕比例较子宫腺肌病患者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肝硬变失代偿期中医证型与血浆TNF-α和腹压的相关性。方法:将180例肝硬变失代偿期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检测血浆TNF-α和腹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变失代偿期常见的5个证型依次为气滞湿阻证、湿热蕴脾证、肝脾血瘀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TNF-α含量:气滞湿阻证湿热蕴脾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肝脾血瘀证,腹压:气滞湿阻证湿热蕴脾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脾血瘀证。血浆TNF-α和腹压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为:气滞湿阻证与湿热蕴脾证、肝肾阴虚证与脾肾阳虚证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滞湿阻证、湿热蕴脾证与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NF-α:P0.05,腹压:P0.01);肝脾血瘀证与其余四证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TNF-α和腹压在肝硬变失代偿期各证型中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肝脾血瘀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三证型升高较明显,肝脾血瘀证最明显,并且血浆TNF-α和腹压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