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小建中汤看张仲景的脾胃观张利沙包头市土右旗中蒙医院(014100)张仲景书中有三处提到小建中汤.下面是体人从小建中汤之主治、方义中体会到的仲景脾胃观.1.上能生万物,五脏俱病当于中洲求牌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乃气血生化之源。大沦所叙述五脏俱病之证,如...  相似文献   

2.
<正> 仲景继承《内经》基本理论,结合个人临床实践,确认了脾胃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等过程中的纽带作用,他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阳明居中,属土,万物所归”的精辟论述,囊括先贤论治之枢要,启迪后学开拓之心牖,使祖国医学“脾胃为后天之本”的学术观点,世代不衰。现就仲景以脾胃为中心的观点在论治方面的匠心卓识,撷其大要以述之。一、扶正培本,补益脾胃脾胃生化气血,输布精气,而后能滋养元气,充实先天,内而脏腑经络,外而肌肤皮毛,皆赖其养,实乃先后天之本共司,为生命活动之本源。仲景立治伤寒、杂病诸方,或温补心肺之阳,或滋养肝肾之阴,无不从补益脾胃着手,且把补益脾胃原则列为论治疾病的主要手段和预防传变发展的根本法则,《伤寒论》270条把“能食而不呕”  相似文献   

3.
不寐从脾胃论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不寐是由于气血衰、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神不守宅引起的,而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脾胃机能的正常与否在其治疗中具有相当重要之作用。根据中医理论,对那些采用镇静安神药不效及久治不愈的不寐患者,提出调理脾胃而治的见解,并对临床所遇病案按营卫失调、脾胃失和、中气亏损、中阳虚衰、中焦阴阳俱损辨证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调护脾胃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健,则气血、阴阳俱荣;脾胃衰,化源乏绝,则机体各部俱衰。早在《内经》中,就将脾胃归属于五行中的“土”,并认为土为万物生长的根本。仲景深得其旨,结合临床实践,在预防和治疗方面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尤其在《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5.
路志正调理脾胃治杂病学术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锡涛  路喜素 《新中医》1994,26(6):11-13
本文总结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治杂病8字大法,即:补益、调顺、健运、顾护。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虚损证侯应从脾胃论治,脾居中土,为留邪之地,祛湿邪首当健运脾土。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升清降浊必赖枢机之调顺,存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新病沉疴临证莫忘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6.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明确提出女性生殖、生理由盛转衰的原因起于阳明脉衰。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化》中指出:"脾胃之气既伤……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又如《兰室秘藏·妇人门》:"妇人脾胃久虚,或形羸气血俱衰,而致经水断绝不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的化生有赖于脾胃的功能,素体脾虚或劳倦饮食,均可使脾胃功能失调,运化失司,化源血少,冲任空虚,血海不能按时满溢而致闭经。  相似文献   

7.
《易经》有言“大哉坤元”,说天地万物以土为最,盖土能生万物也。中医认为脾胃属土,具土之德性。在生理上突出强调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泉”;在病理上突出强调“得谷者昌,失谷者亡”、“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治疗上突出强调健脾养胃扶土乃一切治法之中根本大法,“治病不察脾胃之虚实,不足以为大医”。笔者以脾胃学说指导临床,以扶上健脾养胃治疗多种慢性疑难杂病,收到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1上下交损治其中慢性疑难杂病可见心肾亏损,水火不济,阴阳俱虚,气血精津皆明显不足的状况,治疗颇为棘手。补L则…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气血津液与脾胃在生理、病理关系方面的论述和气血津液临床证治的探讨,认为脾胃既是气血津液的生化之源,也是导致气血津液病变的根本所在;由于二者相互间的生理关系,在气血津液因其他原因而发生病变后,也可影响脾胃而致脾胃发生病变。因而,在临证治疗中,无论证情有多么复杂,都应以脾胃为核心,或健脾、补脾、温脾,或运脾、和胃,导滞,治脾胃即所以治气血津液,治气血津液即当从脾胃做文章,启示了治气血津液病的门径,当从脾胃论治,又提出了气血津液病皆从脾胃调理论治的方法及临床验案,表明了用调理脾胃在治疗气血津液病中亦获良效,强调了调理脾胃的重要性。所以,用调理脾胃之法,在临证时,只要能使脾胃强健,就能杜绝许多疾病的产生,从而减少发病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中焦脾胃,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脾胃之气旺盛,则正气充足,正胜邪却,病可痊愈,反之脾胃之气衰,精气不足,正不胜邪,必酿败症。因此,无论治外邪,内伤诸病,必须重视顾护脾胃。1补虚必先健脾胃 所谓虚证,精气夺也,虚则补之。虚证不外脏腑阴阳气血之虚,且虚证患者往往脾胃亦弱。然助阳补气之药有则辛燥,有则壅滞,易伤脾气胃阴,服之可出现胃院壅塞,食少脘胀,滋阴补血之药多甘咸酸厚味之品,常可腻膈碍胃,服之可引起脘闷纳呆,因此补虚必先健脾胃,脾胃健运,谷气得化,药物方可吸收…  相似文献   

10.
柴瑞震 《中医药学刊》2008,26(2):254-257
阐述了气血津液与脾胃在生理、病理关系方面的论述和气血津液临床证治的探讨,认为脾胃既是气血津液的生化之源,也是导致气血津液病变的根本所在;由于二者相互间的生理关系,在气血津液因其他原因而发生病变后,也可影响脾胃而致脾胃发生病变。因而,在临证治疗中,无论证情有多么复杂,都应以脾胃为核心,或健脾、补脾、温脾,或运脾、和胃,导滞,治脾胃即所以治气血津液,治气血津液即当从脾胃做文章,启示了治气血津液病的门径,当从脾胃论治,又提出了气血津液病皆从脾胃调理论治的方法及临床验案,表明了用调理脾胃在治疗气血津液病中亦获良效,强调了调理脾胃的重要性。所以,用调理脾胃之法,在临证时,只要能使脾胃强健,就能杜绝许多疾病的产生,从而减少发病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