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和法是常用治法之一,本文通过分析<伤寒论>中以和法思想组方的方剂特点,总结了<伤寒论>中运用和法的规律,体现在调和营卫,和解少阳,表里双解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论述呕逆证者 ,全书不下 70余条 ,约占全部条文的五分之一。如呕、吐、哕 (干呕 ) ,或欲呕、自欲呕、颇欲呕、吐蛔、呕不止、微呕、朝食暮呕等 ,又如鼻鸣干呕、水入则呕、心烦喜呕、胸胁满而呕、腹满而呕、心下温温欲呕、与水则哕、既吐且利、食则吐蛔等。从中可以看出 ,《伤寒论》之呕逆主要指呕、吐和哕症 ,以声独出为干呕 (哕 )。其言吐者 ,呕吐物中有食物、涎沫、痰液、酸水、黄水、蛔虫等。本文拟讨论《伤寒论》中辨呕逆的临床意义。1 作为诊断的依据呕逆作为一种症状 ,出现在多个症候群中。观察呕逆证的存在与否及相关证候…  相似文献   

3.
4.
从《伤寒论》探讨问诊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锟  徐玲  张国骏 《天津中医》2012,(5):452-453
诊断过程中势必要进行鉴别,而问诊在鉴别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结合《伤寒论》,从问诊以鉴别主症、兼症、同症、病性四方面论述其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经验总结性的临床医学著作,是体现当时最高医学水平的经典专著.后世医家在仲景辨治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其中作为八法之首的汗法在《伤寒论》中应用颇多.本文就《伤寒论》中体现仲景汗法应用的方剂做区分总结,并简要归纳仲景汗法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6.
论《伤寒论》中汗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苦辛法即辛开苦降法,就是将辛味、苦味药物有机地配伍,以开结散邪,降逆泄热。本法源于《素问·脏气法时论》“辛散、酸敛、苦坚、咸软”之说。所谓“辛散”是指辛有发散宣通的作用;“苦坚”是指清热泻泄而达坚阴的目的。而张仲景又首开广泛系统运用此法之先河,配伍极其精妙,匠心独具,得其神韵,广泛用于伤寒及杂病。本文将《伤寒论》运用苦辛法之范例归纳以下数端,供同道参验。和脾胃,复升降太阳病误下,在表之邪乘虚内陷,影响脾胃升降功能,气机痞塞,遂成痞证。治疗此证的方剂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等。现以半夏泻…  相似文献   

8.
9.
钟天  秦小珑 《江西中医药》2006,37(12):21-22
《伤寒论》以讨论六经病证为宗旨。由于六经病证复杂多变,故与之相应的治法也多种多样,当今临床常用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即起源于此。虽然如此,但《伤寒论》偏重讨论寒邪引起的疾病,而以驱散寒邪为主的汗法,自然就成了《伤寒论》的重点治疗方法了。  相似文献   

10.
从“汗”法的应用、“吐”法的应用、“下”法的应用、“和”法的应用、“温”法的应用、“清”法的应用、“消”法的应用、“补”法的应用等论述《伤寒论》中治疗“八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2004年9月在山西太原中华中医药学会召开的全国中医疑难病研讨会上,江西中医学院陈瑞春教授以近期出版的《陈瑞春论伤寒》(增订本,湖南科技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伤寒实践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二书惠赠,读后受益良多。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为止 ,大多将伤寒的涵义分为广义和狭义 ,分别解释为“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和“感受寒邪 ,感而即发的外感病”。笔者于教学中 ,也多遵旨授业 ,不越雷池。然每于解惑之余 ,颇感确有细化的必要。《伤寒论》涉及“伤寒”二字的原文有 98处。其内涵既有广义、狭义的不同 ,又有泛指、特指的区别 ;既有专论病证者 ,又有兼论证候转变者。其不同层面的内涵 ,仅以广、狭区分 ,恐难明经旨。本文试从常规内涵和特殊指代的两个视角 ,做如下探讨 ,不当之处 ,望同道指正。1 常规内涵“伤寒”既有泛指一切外感疾病总称的广义内涵 ,又有专指感寒而发类外…  相似文献   

13.
从药物简介、功效发微、配伍与剂量、现代药理等4个方面简要探析白术在《伤寒论》中的运用功效,并加以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更好的使用白术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试析《伤寒论》的体质思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伤寒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体质的概念和类型,但它蕴涵了丰富的体质思想和理论,有了初步的体质分类。伤寒六经病的发生即是不同的体质类型与病邪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六种病理表现,这种体质思想贯穿于三阴三阳病的整个辨证论治体系当中。《伤寒论》体现了体质与疾病传变的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中关于"喘"的条文论述有17条,按照证候分类有无汗而喘,汗出而喘,喘而汗出,喘而胸满,腹满而喘,微喘,喘冒等;又对仲景关于治喘之禁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阴阳概念属于我国古代哲学范畴,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观,作为祖国医学理论奠基之作的《黄帝内经》不仅详细阐述了阴阳及其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内容,还科学地运用它来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的规律,从而形成祖国医学认识自我、诊治疾病的一大特色。东汉张仲景继承了《内经》的阴阳理论。并结合临床实践,在其所着的《伤寒杂病论》中作出了进一步的阐发和应用,用于不同的地方,赋予阴阳概念不同的含义,从而丰富了其内涵,使阴阳理论成为临证说理的重要工具,拓宽了阴阳概念的临床实用面。笔者通过对其中《伤寒论》398条条文的学习,现粗浅地将书中阴阳概念的运用特点总结如下,望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伤寒论》原序及汤证、病、证、症状的描述及条文的分析,认为它不是论治外感热性病的专书,也不是既论外感又论杂病,而是一本"疾病总论",是对一切疾病进行辨证论治的总则和大纲。  相似文献   

18.
陈鑫  滕晶 《中医药学报》2012,40(3):188-188,F0003
系统总结分析了张仲景《伤寒论》中微脉的特征及主治病机,从而阐明了微脉作为一种独特的脉象,反映了各种不同的病理变化,对以后临床疾病的诊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奠定了中医在理、法、方、药上的辨证论治特色。其类方,在辨证论治方面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的归类方式具有不同的研究特点和意义。伤寒类方归类方法主要有六经分类、以方类证分类、君药分类、主方分类、功效分类和疾病分类等分类方式,且类方归类的规律即重在类证。伤寒类方的归类方式多以"病、证、症、方、药、量、疗效"七者之一作为归类标准,来研究伤寒类方归类的规律性。通过伤寒类方分类的研究,认为建立相关数据库对伤寒类方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伤寒类方的学习和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经典著作。它从病因、病机、治疗等角度对痛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其论述之精辟,辨证之准确,治疗用方之全面,为后世医家在疼痛的分型、治疗等方面奠定了基础。《伤寒论》中治疗痛证的方剂,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运用。总观《伤寒论》全篇,有397条,论及痛证的有67条,其中太阳篇38条;阳明篇7条;少阳篇1条;太阴篇3条;少阴篇11条;厥阴篇7条。另外有些条文,虽无疼痛二字,但也含有疼痛之意。其中太阳病、太阴病、厥阴病的辨证提纲中均有痛证的论述。在六经分证的前提下,《伤寒论》中痛证的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