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云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3):105-106
《伤寒论》继承并发展了《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中的医学基础理论,张仲景在《索问·热论》六经分证理论的启发下,创造性地把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及其演变的规律加以总结,提出较为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该书将《内经》的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王周芳 《光明中医》2008,23(3):276-278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原序中写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阐明了《伤寒论》与《内经》的学术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是最早提出六经分证的专著,历代医家都对《伤寒论》进行了注解。在临床实践中可见到不少从太阳至阳明证的传变过程,但过分地拘泥于六经传变顺序也并非正确。  相似文献   

4.
八纲辨证是明清时代逐步总结和完善起来的一种辨证纲领,它起源于《内经》、《伤寒论》等古典医著。尤其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为八纲辨证奠定了基础。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它和六经辨证有密切关系。因为六经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关系着疾病性质、发展趋向和预后,所以《伤寒论》的六经病证中,无不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内容,为八纲辨证的思想起源。  相似文献   

5.
《尚论篇》对《伤寒论》辨证用药的独到见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小波 《四川中医》2004,22(7):10-11
清代名医喻昌所著《尚论篇》,切合临床实践,论述了作者对《伤寒论》的理解和认识,本文对其中的一些独到见解如“脾约”、“阳明之表”、“六经传变规律”等内容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伤寒论》中的古方“人参”与现代人参的区别及在不同情况下的辨证使用。运用中医理论体系对《伤寒论》中涉及人参的方剂进行系统的分析比较,发现《伤寒论》中人参的使用非常严谨,有是证方用是药,因此人参应在不同情况下代之以不同的药物,需辨证使用,才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领会《金匮要略》腹满痛辨证精髓,从辨成因、定病位、审性状、分虚实、析脉象、辨触诊、辨蓄水蓄血等方面着手,系统分析了仲景对腹满痛的辨证方法。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是一部中医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其组方之法度严明,结构规范,用药简括,疗效可靠。既体现了传统的经典配伍理论,又展示出个体化诊疗的药物组合法则;不仅为医方学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为个体化诊疗医方组合的不断发展提示了思路和方法。其以整体观为指导的辨证施治的用方用药特点,体现了《内经》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个体化诊疗特点;其经方组方的个体化诊疗特点是以个体为核心,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且历经千余年而不衰。因此,探讨《伤寒论》方的个体化诊疗特点与思维方法,对指导现今中医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内经》中有关热病辨证思想、辨证方法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发现《内经》对于外感热病多采用六经辨证,内伤热病则采用脏腑辨证。此举为进一步研究《内经》热病理论,挖掘其辨证的精髓,发扬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使其能更好应用于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金匮要略》许多条文是重复的,虽然条文相同,但辨证方法、编写体例及作用不同,另外,还与错简及条文的相互补充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