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胸痹病因多样,但与脾密切相关,脾的运、化、升、降功能关系到心之气血运行和心神功能。本文从理论方面论述心脾之关系,强调临床在辨别寒热虚实的基础上,从斡旋中焦着手调理心脾,从脾辨证,以期为临床治疗胸痹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慢性心力衰竭属于中医心悸、胸痹、喘证等范畴。病因多以心脾气虚为本,逐渐形成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从脾治心,以益气健脾为法,以四君子汤为主方加味治疗各种病因所致心力衰竭,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胸痹与心痹的辨析,认为扩张型心肌病(DCM)当从心痹辨治。DCM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肾,介绍其辨证论治方法、常用遣方用药及临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4.
胸痹的病机关键在于外感或内伤引起心脉痹阻,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有密切的关系。因心主血脉的正常功能,有赖于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肾藏精主水等功能正常。关于胸痹,许多医家对本病的治疗法则有所偏重。如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辛温通阳、豁痰开结诸法。路老治疗胸痹,不拘于传统的常规治疗方法,从整体观念出发,运用脏腑相关理论,辨证治疗,求治于本;发挥中医综合疗法优势,内外合用、针药并施、食药配合、身心同治;崇尚脾胃学说和温病学说,发展调理脾胃治疗心痹的理论,脾、肾、肝等不同临床路径治疗胸痹,为治疗胸痹开辟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架构,从中医古籍文本中提取胸痹证治知识元、语义、关系等,构建本体化的胸痹证治知识库,分析胸痹的证治规律,并以图片的形式展示胸痹辨证论治知识图谱,为直观理解胸痹心痛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和指导胸痹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选择胸痹研究中引用较多的20部中医古籍为研究对象,对文献进行知识元标记、入库以及语义提取和关联分析,构建胸痹中医辨证论治知识图谱。结果:从古籍中摘录胸痹相关文本364条,其中有关胸痹的证治知识内容186条,方剂知识内容164条,其他14条;病因频数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胸痹常见的病因有饮食不当、寒邪、风邪、劳倦体虚、热邪、气滞痰凝、情志失调、瘀血内阻、气虚以及虫毒感染;病机关联分析显示寒气乘心、肾阳虚、水饮停心、瘀血痹阻心胸等联系密切。结论:研究构建的胸痹中医辨证论治知识图谱直观反映了胸痹的辨证与治疗的各种关系,有利于理解中医古籍对胸痹的证治知识。知识图谱作为一种直观、多维的知识展示方式,适用于中医古籍知识的整理,该研究方法对中医古籍的整理具有方法学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汪静 《吉林中医药》2013,(10):994-995
胸痹从脾论治,又称“心胃同治法”,首载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李果烈教授认为,胸痹的病因多为多坐少动、思虑劳倦过度、饮食失节和情志失调,病机与心脾、痰瘀密切相关,故主张调脾护心,重视“脾”的运、化、升、降功能。临证时,李老常将其辨证分为脾胃虚弱型、痰浊中阻型、肝脾不调型,擅长应用人参、黄芪、茯苓、白术、山楂、半夏等健脾理气之品。但从脾论治,绝非单纯补益其虚,辨别标本虚实必不可少,酌加活血通络之品,可达标本兼治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胸痹是指以心胸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法,多涉及心、肺、肝、脾、胃等脏,并以治心最为多见。笔者在临床中从胃论治胸痹,屡获良效。现不揣浅陋,试举数则,以陈管见.  相似文献   

8.
基于《金匮要略》"心胃同治"理论,临证时心胃同病则"心胃同治,心在前,当先治心;胃在前,当先治胃"。从心胃同源、心胃同病、心胃同治等心胃学说理论出发,调和血脉,调畅气机,以和为贵,以平为期,兼以活血化瘀、安神治疗胸痹疾病,可达标本兼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络病理论"对胸痹心痛的认识及《类经》对足太阴罗络之血脉阐义,可知胸痹心痛的病位在于"络",因此提出从"脾之大络"方面治疗胸痹心痛的"以络治络"新思想,即:通过针刺脾之大络,激活络脉血循系统,从而来治疗络病之胸痹心痛。从脾之大络方面来治疗胸痹心痛,既符合叶天士"通补入络"思想,符合中医学"治病求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胸痹是指心胸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法,多涉及心、肺、肝、脾、胃等脏,并以治心最为常用.  相似文献   

11.
He W  Tong YY  Rong PJ  Yang KJ  Zhao YK  Li FL 《针刺研究》2012,37(1):83-86
本文以MEDLINE数据库和EMBASE数据库为基础,对国外30年来针灸治疗各类疾病的临床试验研究现状进行了计量分析。其中排名前5位的疾病种类包括:肌肉骨骼与结缔组织疾病(295篇)、神经系统疾病(230篇)、妇产科疾病(164篇)、手术相关症状(134篇)、戒断症状(70篇);在这5类疾病中各国的发文量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德国(肌肉骨骼与结缔组织疾病59篇、神经系统疾病62篇、妇产科疾病17篇、手术相关症状21篇、戒断症状8篇)、美国(肌肉骨骼与结缔组织疾病43篇、神经系统疾病27篇、妇产科疾病24篇、手术相关症状27篇、戒断症状29篇)、英国(肌肉骨骼与结缔组织疾病38篇、神经系统疾病17篇、手术相关症状14篇、戒断症状6篇)、瑞典(肌肉骨骼与结缔组织疾病17篇、神经系统疾病16篇、妇产科疾病28篇)以及韩国(神经系统疾病14篇、手术相关症状5篇、戒断症状3篇)。  相似文献   

12.
刘峰  张恒  丁月芳  展翼 《光明中医》2011,26(9):1799-1801
目的 通过梓醇对土壤细菌生长的影响实验,考察其是否具有抑制土壤细菌的活性.方法 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考察不同浓度下梓醇对土壤细菌生长的影响情况.结果 各浓度梓醇对土壤细菌生长均无抑制作用.相反,从培养平板上细菌的生长状况看,浓度为0.1mg·ml(-1)的低浓度梓醇对部分供试土壤细菌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约占供试土壤...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综述近五年经方配伍规律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近五年经方配伍规律研究的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目前主要围绕文献和实验两方面对经方的配伍规律进行了研究,文献研究集中于文献理论的整理和挖掘,实验研究主要集中于药理研究和物质基础研究。结论:经方配伍规律研究中应着重以物质基础为核心的综合性研究,并结合文献和临床研究的结果,才能全面深刻揭示经方的配伍规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功能影像学技术用于针灸干预弱视的脑功能研究日益引起关注,尤其是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能够检测评估弱视患者视觉异常脑区分布和功能连接,更有助于揭示针刺干预弱视的脑功能可塑性机制。文章总结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发现可从弱视及针刺干预研究中BOLD-fMRI常用方法、对于弱视发病机制的研究、对于针灸干预弱视的脑功能机制的研究3部分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深化针刺干预弱视脑功能机制研究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15.
针灸促进骨折愈合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周建宏  耿霞 《河南中医》2003,23(8):83-86
针灸在促进骨折愈合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但针灸治疗骨折还属起步阶段。以往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疗效的证实方面,而对针灸治疗骨折的一些重要因素,如配穴规律、治疗起始时间、持续时间、间隔时间等还缺乏专门研究;已对针灸调节激素水平、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但针刺对垂体一甲状腺轴,垂体、性腺、肾上腺皮质作用的具体途径有待进一步探讨。进一步探讨针灸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对各种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也是今后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中经络与中脏腑两种证型的临床差异及血流变、血脂的关系.方法 对750例中风住院患者,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主治疗,综合实验检查,对比分析中经络与中脏腑的差异.结果与结论 中脏腑证在年龄上明显大于中经络证(P<0.01);中脏腑证全血黏度正常者所占比例明显小于中经络证(P<0.01),胆固醇、甘油三酯正常者比例明显大于中经络证(P<0.01),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大于中经络证(P<0.05,P<0.01);中经络证以阴虚风动、风痰瘀阻居多,而中脏腑证以痰湿蒙神、风痰火亢居多.  相似文献   

17.
《山东中医杂志》2017,(3):186-189
对《伤寒论》方剂运用的疗效评价问题一直是经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纵观整部《伤寒论》,发现方论中叙述了大量关于药后疗效评价的条文,分析掌握相关条文,对于研究《伤寒论》意义非凡。立足于《伤寒论》原文,通过分析药后患者的汗液、二便、脉象及特殊症状的出现等方面,总结《伤寒论》中的疗效评价方法,并进一步阐述相关评价方法的合理性。需要说明的是,《伤寒论》中的疗效评价方法总体来说较为朴素和零碎,因此,深入总结相关条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8.
缪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缪刺法治疗腰突症的疗效。方法 将检查出健侧腰 4夹脊、腰 5夹脊穴压痛的 ,并且压痛在 以上的腰突症患者 6 8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4例 ,治疗组采用健侧穴位注射 ,对照组则在患侧施穴位注射 ,两组均共同针刺患侧环跳穴 ,并进行治疗效果的对比。结果 治疗 3次 ,治疗组显效 14例 (4 1.2 % ) ,对照组无显效 ,有极显著差异 (P<0 .0 1)。结论 腰突症患者夹脊穴压痛在健侧的用缪刺法治疗 ,疗效明显优于治疗患侧的常规刺法。  相似文献   

19.
通过《伤寒论》有关“食”的论述,从“辨能食与不能食”、“辨欲食与不欲食”、“辨进食后反应”、“辨食物在体内的停留”4个方面概括了仲景对“食”的辨证论治思想。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伤寒论》中部分针刺条文的病因病机和用穴的总结分析,归纳出仲师刺法的5个特色——截断病邪,防止传变;针药并用,各得所宜;谨辨病机,适时用穴;待病势所向,乘机施治;阳经宜刺,阴经亦可刺,以期一窥仲师关于针刺的奥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