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中西眼科汇通》系陈滋遗著 ,子陈任整理刊出 ,上海眼科医院总发行 ,1 936年 5月刊行。该书以合参中西眼科内容形式开中西眼科汇通之先河。前 8个章节以西医眼科应用解剖由表及里的顺序归类立项计 78个病名 ,后 5个章节以眼机能障碍导列出眼病共2 0个病症 ,合为 98个病种 (症状 ) ;余为中医眼科处方集及附录。中医眼科处方收载内服方 864个、眼药方 95个、外用药方 31个 ;附录部分 2例稀奇眼病报告。眼科学名词讨论及中医眼科手术法研究为陈任后续 ,最后表列中西眼科疾病名词对照。1 中西汇通本意 申引陈任观点陈滋认为中医理论不足取 ,…  相似文献   

2.
唐宗海(1851~1918),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清末中医学家。自涉医林,常寝馈于内经、仲景之书,触类旁通,豁然有所得。因集《灵》《素》诸经,兼中西之义解之,不存疆域之见,但求折衷归于一是,是中西汇通派学者代表人物之一。著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血证论》、《本草问答》、《医易通说》、《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匱要略浅注补正》、《医学一见能》等书。  相似文献   

3.
唐宗海,字容川,生于公元1862年,卒于公元1918年,清末民初四川彭县人,近代医学家.他主张中西医汇通,著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本草问答》《血证论》等,合称《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其中《血证论》围绕血证在中医基本理论方面作了颇多阐发,许多观点对充实和发展传统医学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4.
钟慧群  李萍  王迪 《辽宁中医杂志》2013,(11):2243-2244
张锡纯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医学衷中参西录》为其流行于世之唯一一部医书。文章主要论述了此书贯通中西医理、合参中西药物、互释中西药性的"中西汇通"的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5.
张锡纯是近代中西汇通的临床实践家,推崇“医学以活人为宗旨,原不宜有中西之界限存于胸中”,张氏中西汇通临证处方思路主要包括:引经据典析医理,病证汇通制新方;古今汇通解医理,承古创新用经方;深研药性析医理,中西互补添新剂.虽因主客观原因,张氏某些观点难免片面和牵强,但其探索中西汇通的创新理念、思路方法,仍可为当今中西医结合面临的许多难题提供有益的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谁说梓版于清·光绪18年(1892年)唐宗海(1863-1918)的《中西汇通》,是开中西医结合的先河,错了。考自鸦片战争(1840-1842)至光绪庚子年(1900)60年中,西医大量倾泻到中原大陆,中医幸亏那时的人民思想守旧,否则很有可能宝座失掉。中西结合,已自发性地工作起来,连李鸿章(1823-1901年)都认为中医糊里糊涂,西医踏实可靠而主张“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于至精极微之境于医学”(见光绪20年第三版·美医洪士提翻译的《万国药方》李氏序文)。所以,在这60年中出了不少中西医结合的著作,《中西汇通》仅仅是许多书籍中的一部而已。自道光25年(1845…  相似文献   

7.
张正熹 《光明中医》1997,12(4):29-31
浅谈《血证论》大黄之运用张正熹江苏阜宁县古河乡卫生院(224427)唐宗海(1862~1918年),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早岁即习方书,中西汇通派代表之一,因“血证自古绝少名论”而创血证学说,于1884年著成《血证论》。然“全书议论皆由心得”,其发明处...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之浅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医东渡可上溯至明代万历年间,17世纪中叶,我国中医界一些有识之士如汪昂、赵学敏、王学权、王清任等已对其进行初步探索。继而,随着西学东渐,中西医汇通派逐渐形成于中医学诸多流派之中,其中王宏翰(《医学原始》),朱沛文(《华洋脉象约篡》),唐宗海(《中西汇通医语精义》),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  相似文献   

9.
浅谈吴瑞甫在温病中西汇通方面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毅  奚娜  谢正幸 《光明中医》2006,21(11):48-50
清代末年至民国初期,我国医学界出现了一股新颖的医学思潮一中西汇通,并随之涌现了一批著名的中西汇通医家,对当时的医学进步起到了革新和推动作用,其中的吴瑞甫先生是其杰出的代表.笔者通过对吴先生所撰《中西温热串解》的研读,了解熟悉了吴瑞甫先生对温病中西汇通的许多精辟论述.对我理解和学习温病学及温病的中西医结合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浅注补正》(下称《补正》)是晚清蜀中名医唐宗海容川所著。唐氏在医学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阐发和中西汇通的学术主张;其所著《血证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在医界颇有影响。因为这个缘故,《补正》一书较少为人注意。实则该书亦很有特色,值得研讨。兹就管见所及试析如次。一、谈气化,不崇尚虚说自张志聪倡用运气之说阐释《伤寒论》后,张令韶、陈修园、黄元御等继而和之,遂  相似文献   

11.
李慧  冯莎 《国医论坛》2013,28(2):16-17
张锡纯系汇通中西的杰出医家,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将中医学"升降相因"思想灵活地运用到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本文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以揭示张锡纯"升降相因"理论之精髓。  相似文献   

12.
三焦属六腑之一,但其形态和实质并未得到明确,导致学者难以对三焦形成直观理解。唐容川先生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使用中西汇通、对照的方法对三焦的形态、位置等做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对后世理解三焦的生理、病理、方证等有很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西医传入中国之后,特别是在清末民国初年时,中医就受了西医的影响,在中医界便出现了中西医汇通派,并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学衷中参西录》等著作行之于世。尔后,如名中医陆渊雷及先师施今墨等,均主张中西医结合。施今墨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就倡  相似文献   

14.
张锡纯在其丰富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前人经验并汇通中西,对消渴提出了很多创新和有效的观点,本文基于其《医学衷中参西录》,从“升大气、助元气”、“起于中焦而极于上下”等理念,探讨了张氏论治消渴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5.
通络法历史沿革剖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茅晓 《中医杂志》2002,43(7):485-488
通过考察和总结络病及通络方法的历史沿革,提出通络法与络病理论渊源于《内经》、《难经》,具体治法萌动于《伤寒杂病论》,经晋、唐、宋、金、元、明的漫长嬗递和学术积累,至清代叶桂《临证掼医案《》出,络病说及通络法定型,近年的中西汇通和临床探索表明通络法的应用有了新的拓展。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学汇通是近代中医界为沟通中西医学,促进中医生存发展,而致力于改进传统医学的一种思想方式,其对当时中医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中医学校教育兴起,汇通中西的办学思想,借鉴西医学校的办学模式,效仿西学建立现代学科体系,学校课程中西兼容,教材内容融汇中西,建立现代临床实践模式等等。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中医学校中西汇通教育的探究,了解中西医汇通思想对近代中医教育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曹颖甫治伤寒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颖甫,名家达,号拙巢,江苏江阴人,近代著名中医。其治医专宗仲景,深研《伤寒》、《金匮》二书,以善用经方闻于时,有“经方大师”之尊称。著有《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等书。《伤寒发微》注重临床实践,力倡中西汇通,主张重订错简。且注释经文,前后互参比较,  相似文献   

18.
张孔  梁国庆 《新中医》1989,21(12):4-6
张季高是广东省阳江市中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地区名老中医,出身于四代世医之家,学术上秉承《内经》,涉猎百家,汇通中西,临床几十年,颇具独到心得。张老擅长儿科,今择其中治小儿暑温发痉、急性肾炎、肺炎喘嗽、外感高热等证之辨治经验,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张锡纯为明末民初中西医汇通学派大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乃其一生临床经验和医学思想之结晶。张氏主张"取西医之所长,以补中医之所短""合中西医融贯为一"的中西医汇通思想,并且认为"中医之理多包括西医之理,沟通中西原非难事",在中西医汇通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做出了卓越的创造性的贡献。本文从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临床探索几个角度对其中西医汇通思想进行初步阐述。  相似文献   

20.
张锡纯脾胃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锡纯,字寿埔,近代河北盐山县张边乡人。年弱冠补博士弟子员,于《易经》多有研究。后秉父训,潜心医学,精研《本草》、《内》、《难》之经及仲景之书。临证善化裁古方,能独出新意。时处西医东渐,治中医者多愤慨而不屑于西医,而张氏则力主中西汇通,常以西药入其中医方中而获相得益彰之效。其传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