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白鼠任脉组织液压波的传播与穴位注射机理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张维小 《中国针灸》1998,18(1):60-61
注射一定量生理盐水到麻醉的大白鼠任脉的皮下 ,形成丘泡 ,然后对其进行机械压迫 ,可人工产生一个传导的组织液压波。在大白鼠任脉线的皮下和线外对照点皮下同时用两个压力传感器测量组织液压的变化。结果表明 ,任脉上的压力平均波动幅度为 1 1 2± 1 46 ,任脉外对照点为 91±1 39,差值平均值为 2 1± 6 7(Pa)。使用配对 t检验表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1 )。说明经脉组织能够较好地传递液体压力波动 ,支持经脉是一种以液相为主的连续多孔介质通道 ,而穴位注射的药物将通过这一液体通道特异性地作用于靶组织。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行为学以及胃肠动力指标对大鼠经脉不通证候模型进行评价,为探索中医经络病候模型提供评价方法和基础。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1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非经结扎组10只,胃经结扎组10只和肾经结扎组11只。空白对照组大鼠只进行麻醉处理,其余3组大鼠均用结扎法在相应的非经脉线或经脉线上进行结扎堵塞低流阻通道造模。采用旷场实验、糖水偏好实验观察行为学变化,通过计算胃残留率及小肠推进率观察胃肠动力变化。结果:胃经结扎组大鼠在造模后第1周行为学得分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在造模后第4、5周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肾经结扎组大鼠在造模后第1、2、4、5周行为学得分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或P0.05);胃经结扎组大鼠在造模后第1周行为学得分显著低于非经结扎组(P0.05),第5周显著高于非经结扎组(P0.05);肾经结扎组大鼠在造模后每周行为学得分均显著低于非经结扎组(P0.05或P0.01)。胃经结扎组和肾经结扎组大鼠在造模后第1周中央区停留时间均显著少于空白对照组和非经结扎组(P0.05)。胃经结扎组大鼠在造模后糖水偏好值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非经结扎组(P0.01)。胃经结扎组大鼠小肠推进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非经结扎组(P0.05)。结论:结扎堵塞大鼠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阴肾经循经低流阻通道,可导致与胃经、肾经病候相关的情志状态与胃肠动力改变,说明结扎法能引起大鼠相对特异性变化。本实验为经络疾病证候模型提供了评价手段和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脉线上钙调素CaM的分布有无特异性.方法:采用磷酸二酯酶法测定生理状态下大鼠腹部任脉组织与其旁开非经脉组织中的CaM的活性,足三里至上巨墟段与其旁开非经脉组织中CaM的活性.结果:生理状态下,大鼠腹部任脉及足三里至上巨墟段组织中CaM的活性均明显高于其旁开非经脉组织(P<0.01).结论:CaM在这两条经脉线上的分布可能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对80例混合痔病人分别采用内扎外剥术(简称单纯组)和内扎外剥加注射术(简称混合组)治疗,并对其远近期疗效进行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80例,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20~70岁,病程6个月~40年,3年以内12例(l5%),3~10年38例(47.5%),10年以上30例(37.5%)。 2 治疗方法 所有手术病人均按常规术前处理,术时侧卧位,1%新洁尔灭棉球常规消毒肛周和肛内。麻醉采用局部浸润麻醉。 内扎外剥法:将患者内痔分段后用弯血管钳钳夹痔核基底隆起部分的外1/3,在钳夹上端用带针10号线行“回”字缝扎,外痔剥离(以不损伤括约肌为界),结扎出血点。 内扎外剥加内注法:在内扎外剥的基础上,用曙光1号和利多卡因的1∶l、2∶1浓度分别注射于被结扎痔核上方的痔动脉区、黏膜层和未结扎痔核的痔动脉区、黏膜下层,每次注射量为2~4mL左右,视痔核的大小而定,如黏膜很松弛可注入6mL。 注射法的注意点:①行痔动脉区和黏膜下层的注射选用长5号针头,黏膜层的注射选用长4 1/2号针头。②在齿线上痔块根部上方0.5cm处刺入黏膜下层,刺入后针头能向左右移...  相似文献   

5.
对80例混合痔病人分别采用内扎外剥术(简称单纯组)和内扎外剥加注射术(简称混合组)治疗,并对其远近期疗效进行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80例,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20~70岁,病程6个月~40年,3年以内12例(l5%),3~10年38例(47.5%),10年以上30例(37.5%)。 2 治疗方法 所有手术病人均按常规术前处理,术时侧卧位,1%新洁尔灭棉球常规消毒肛周和肛内。麻醉采用局部浸润麻醉。 内扎外剥法:将患者内痔分段后用弯血管钳钳夹痔核基底隆起部分的外1/3,在钳夹上端用带针10号线行“回”字缝扎,外痔剥离(以不损伤括约肌为界),结扎出血点。 内扎外剥加内注法:在内扎外剥的基础上,用曙光1号和利多卡因的1∶l、2∶1浓度分别注射于被结扎痔核上方的痔动脉区、黏膜层和未结扎痔核的痔动脉区、黏膜下层,每次注射量为2~4mL左右,视痔核的大小而定,如黏膜很松弛可注入6mL。 注射法的注意点:①行痔动脉区和黏膜下层的注射选用长5号针头,黏膜层的注射选用长4 1/2号针头。②在齿线上痔块根部上方0.5cm处刺入黏膜下层,刺入后针头能向左右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使用荧光照相法对大鼠任脉低流阻通道进行活体显示,为经络组织液通道学说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任脉低电阻点(LIP)组、任脉低流阻点(LHRP)组和旁开组,每组8只。将荧光素钠分别注入大鼠任脉LIP、任脉LHRP和任脉旁开点,使用荧光照相法观察荧光素钠的迁移规律。结果:任脉LIP和LHRP注射荧光素钠后均出现循经迁移轨迹,旁开组仅出现局部扩散;荧光素钠循经迁移的距离均显著长于旁开组(P0.01),迁移线宽度均显著小于旁开组(P0.01),循经迁移速度显著快于旁开组纵向扩散速度(P0.01)。结论:使用荧光照相法可显示大鼠任脉循行线,为经络的组织液通道学说提供了依据,并为经络可视化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艾灸任脉经穴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纹状体组织超微结构及侧脑室下区巢蛋白(Nestin)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MCAO)、模型+艾灸任脉治疗组(R)。用电镜观察脑缺血后组织超微结构及艾灸任脉对其的影响,并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艾灸任脉经穴对缺血侧侧脑室下区Nestin阳性表达的影响。结果:脑缺血损伤后各组大鼠纹状体的神经元、胶质细胞及血管等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缺血损害,艾灸任脉经穴对于改善组织缺血损害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侧侧脑室下区的Nestin的阳性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再灌注7、1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艾灸任脉组的Nestin阳性表达于再灌注7、14、28天均明显多于模型组(P0.01)。结论:艾灸任脉经穴能够促进脑缺血大鼠侧脑室下区的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这可能是艾灸任脉经穴促进脑缺血损伤后神经修复的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对心肌梗死(MI)大鼠梗死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23/IL-17轴和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减轻MI损伤的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电针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均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结扎法制备MI模型,假手术组和假手术电针组仅穿线不结扎。假手术电针组和电针组在"内关"穴进行电针(疏密波,2 Hz/100 Hz,2 mA)干预,每天1次,每次20 min,干预3 d。干预结束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脏射血分数(EF)评价心功能;TTC染色法测定大鼠心肌梗死面积;HE染色法观察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心肌梗死组织IL-23、IL-17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心肌梗死组织TLR4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EF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增大(P0.01),心肌纤维损伤明显、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心肌梗死组织IL-23、IL-17含量及TLR4蛋白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EF升高、心肌梗死面积缩小(P0.05),心肌纤维损伤情况明显改善、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心肌梗死组织IL-23、IL-17含量及TLR4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电针可能通过抑制IL-23/IL-17轴的表达来缓解心肌梗死后的过度炎性反应,TLR4可能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9.
心经经脉与下丘脑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差异表达基因方面探讨心经经脉与下丘脑相关的特异性分子基础。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法复制急性心肌缺血大鼠模型2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肺经组和电针心经组,分别电针心经"神门"至"通里"段、肺经"太渊"至"列缺"段。刺激电压5V,频率2Hz,波宽300μs,电流强度1.1mA,正负向交替方波,每次电刺激20min,1次/d,共3次。取下丘脑组织,采用大鼠全基因U230序列芯片进行基因检测,大规模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差异表达2倍以上的基因,电针心经组有190个上调、34个下调,电针肺经组有57个上调、26个下调。与肺经组比较,电针心经经脉引起了下丘脑中147个上调2倍以上的差异表达基因,28个为下调2倍以上的差异表达基因。结论:电针心经与电针肺经比较,其在下丘脑中枢调节过程中具有相对特异性作用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鼠单侧或双侧椎动脉结扎后大脑的组织学改变。方法:将29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A组,结扎双侧椎动脉;B组,结扎单侧椎动脉;C组,假手术组。术后1、2、3、4周后取材,全脑做组织学检查。结果:A组动物在术后1、2、3、4周的标本组织切片上均在脑干处、小脑间质和桥小脑处发生脑细胞水肿和坏死。坏死从一周的点状到4周的片状。B组动物的组织学改变与A组相似,但较轻。结论:大鼠的单侧或双侧椎动脉血流阻断可以引起脑干、小脑间质和桥小脑处脑细胞水肿和坏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