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阴阳跷脉腧穴对脑卒中痉挛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肌张力及脑干、脊髓颈膨大、腰膨大γ-氨基丁酸转运蛋白-1(GAT-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模型组和电针组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ACO)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右侧颈总、颈外和颈内动脉;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电针组在造模成功3 d后给予电针针刺治疗。治疗6 d后检测肌张力、神经功能缺损、GAT-1的表达,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电针组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较好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降低肌张力的疗效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大鼠脑干、颈膨大、腰膨大GAT-1的表达降低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申脉、照海对MACO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有改善作用;对偏瘫痉挛肢体肌张力有降低作用;对脑干、脊髓颈膨大、腰膨大GAT-1的表达有下调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靳三针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肌张力增高的抑制作用及对钙结合蛋白小白蛋白(PV)、钙结合蛋白D(CB)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靳三针组,采用线栓法制备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模型,靳三针组于造模成功后第3日取穴治疗6 d,分别于术后1 d、3 d(治疗前)、9 d(治疗后)测定各组大鼠Bederson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Feeney平衡木评分,采用电生理描记法测定术后3 d(治疗前)、9 d(治疗后)各组大鼠肌张力,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术后3 d(治疗前)、9 d(治疗后)各组大鼠脑干组织中PV、C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靳三针组大鼠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eeney平衡木行走评分显著升高(P 0.05),间接肌张力及脑干组织PV、CB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 0.05);术后9 d(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靳三针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eeney平衡木行走评分显著降低(P 0.05),间接肌张力及脑干组织中PV、CB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0.05);与术后3 d(治疗前)比较,术后9 d(治疗后)靳三针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eeney平衡木行走评分显著降低(P 0.05),间接肌张力、脑干组织PV、CB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 0.05)。结论靳三针可能通过上调钙结合蛋白PV、CB表达抑制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肌张力增高,缓解其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阴阳跷脉腧穴在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大鼠肌张力的改善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6月长沙中医药大学健康SD大鼠100只,作为研究对象展开临床分析与探究。对照组为假手术组。观察组为电针阴阳跷脉腧穴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肌张力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肌张力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γ-氨基丁酸转运蛋白-1变化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的肌张力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效果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电针阴阳跷脉腧穴可改善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的神经缺损情况及肌张力情况,充分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经筋结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下肢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下肢瘫痪患者以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予电针经筋结点治疗,对照组予常规穴位电针治疗,疗程均为2周(每周7天,每日1次)。于治疗前后采用肌力6级分级法及修改的Ashworth法评定偏瘫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肌力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肌张力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肌张力达I和I~+水平为83.33%,肌痉挛率为0%,对照组肌张力达I和I~+水平为66.67%,肌痉挛率为8.33%,肌痉挛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经筋结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下肢瘫痪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γ-氨基丁酸(GABA)受体(GABAa)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脑卒中肢体痉挛的机制。方法将77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各9只及模型储备组59只,运用Zea Longa线栓结合内囊注射NMDA受体制作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模型。18只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电针组取双侧阳陵泉、曲池针刺,每次30 min,每日1次,连续5 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同期只固定不作任何干预,空白组不作任何处理。观察各组大鼠Zea Longa评分,改良Ashworth肌张力量表评分,皮质BDNF、TrkB、GABAa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治疗前行为学评分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治疗后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质BDNF、TrkB、GABAa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皮质BDNF、TrkB、GABAa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电针可改善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及肌张力,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模型大鼠皮质BDNF、TrkB、GABAa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电针拮抗肌联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强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3年4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后肌张力增强患者中随机抽取4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组,对照组20例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20例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电针拮抗肌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疗效、肢体痉挛程度及其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1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0%(17/20),P 0.05;治疗后,观察组肢体痉挛程度评分及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电针拮抗肌联合康复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后肌张力增强患者中,通过反复地刺激患者神经,能够改善患者肌张力,提升运动协调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锥体交叉投影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肢体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予电针(100 Hz,连续波)刺激锥体交叉投影区联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予康复训练。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临床疗效,比较上肢及下肢的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MA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组上肢、下肢有效率分别为68.8%、75.0%,对照组上肢、下肢有效率分别为43.8%、50.0%。治疗组下肢有效率明显高于上肢有效率(P0.05);治疗组上肢、下肢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上肢、下肢MAS评分、FM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上肢、下肢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组上肢、下肢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100 Hz,连续波)刺激锥体交叉投影区可明显缓解脑卒中后肢体肌张力增高,且改善下肢肌张力效果较上肢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托哌酮与电针补泻法治疗脑卒中后早期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偏瘫伴有肌张力增高的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予一般康复治疗和托哌酮口服,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组予电针补泻法治疗。6周后对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肢体痉挛情况、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进行观察。结果:CNS评分、MAS积分、FMA评分、MBI指数,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P0.01),而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或P0.01)。结论:托哌酮和电针补泻法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有改善作用,有利于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作为综合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脑卒中痉挛状态(SCA)大鼠肌张力损伤情况与大脑皮质区γ-氨基丁酸α受体(GABAα),γ-氨基丁酸转运体(GAT-1)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探讨加味芍药甘草汤、电针曲池、阳陵泉穴位及针药结合3种方法缓解脑卒中肢体痉挛的疗效。方法:通过2次随机分组,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加味芍药甘草汤组、针药结合组、电针组,每组9只。采用改良Zea-Longa线栓法+内囊注射NMDA受体法制备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模型,行为学评分确认模型成功后,分别对电针组(电针双侧阳陵泉、曲池,30 min/次/d,持续5 d),加味芍药甘草汤组(加味芍药甘草汤水煎剂1次/d,每次灌胃10 mL·kg~(-1),持续5 d),针药结合组(加味芍药甘草汤灌服;再行电针治疗,持续5 d)进行干预。治疗后行为学检测的肌张力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皮质中GABAα,GAT-1 mRNA与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肌张力显著增高(P0.01),GABAαmRNA与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GAT-1 mRNA与蛋白的表达显著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肌张力评分明显降低(P0.05),GABAαmRNA与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GAT-1 mRNA与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P0.01),其中针药结合组相应表达最显著。结论:加味芍药甘草汤、电针曲池、阳陵泉穴位及针药结合三种疗法均可以缓解脑卒中肢体痉挛的肌张力情况,而针药结合治疗方法对皮质中γ-氨基丁酸能受体表达情况效能最高,提示其改善脑卒中肢体兴奋性痉挛状态的作用最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药熏敷联合中频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偏瘫肢体肌张力的影响,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将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5例,观察组45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一般治疗,针灸、作业疗法、运动疗法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熏敷联合中频电刺激治疗,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肌张力的影响。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降低脑卒中偏瘫肢体肌张力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4%和94.4%,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熏敷联合中频电刺激在降低脑卒中偏瘫肢体肌张力方面有协同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