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历代医家对《灵枢 营卫生会篇》“卫出于下焦”之说颇有争议 ,本篇综述了各家的不同观点 ,认为卫气与上、中、下三焦均有密切关系 ,“卫”根源于下焦 ,长养于中焦 ,开发于上焦  相似文献   

2.
“三焦出气”语出《灵枢·五癃津液别论》,这是对“三焦之气”理论的高度概述。如马莳曰:“故三焦者,上焦为宗气之所出,中焦为营气之所出,下焦为卫气之所出。”张介宾亦谓:“宗气积于上焦,营气出于中焦,卫气出于下焦。”以下就依此分述。营卫二气均源于水谷之精气,都是由谷气所化生的,水谷入于胃中,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其精  相似文献   

3.
1来源关于卫气的来源,各家有争议,有卫气来源于上焦说、中焦说、下焦说,有来源于三焦说等。追本溯源,从《内经》原文分析,卫气来源于三焦说更为合适,即卫气者生于中焦,宣发于上焦,根于下焦。1·1卫气生于中焦《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素问·痹论》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可见,脾胃乃卫气的生化之源,卫气是水谷之精气,生于中焦。1·2卫气宣发于上焦《灵枢·决气》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素问·调经论》云:“阳受气于上…  相似文献   

4.
历代医家对《灵枢.营卫生会篇》“卫出于下焦”之说颇有争议,本篇综述了各家的不同观点,认为卫气与上、中、下三焦均有密切关系,“卫”根源于下焦,长养于中焦,开发于上焦  相似文献   

5.
自汗既可以独立出现,也可以作为兼证出现。常规认为自汗多属气阳不足,卫外不固,治以益气固表止汗,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顾庆华教授认为阳气亏虚、卫外失守、腠理疏松、津液外泄则自汗出。卫气作为人身之主要的防御力量,发于上焦,本于中焦,根于下焦,据此理论,顾教授提出"卫出三焦"的理论,即卫气发于上焦,本于中焦,根于下焦,从上、中、下三焦论治自汗,上焦以玉屏风散化裁,调和营卫,固表止汗;中焦以桂枝类方化裁,甘温益中,健脾实卫;下焦以肾气丸化裁,阴中求阳,补肾固卫,则阴平阳秘,气旺表实,汗不外泄,终获良效。  相似文献   

6.
关于卫气与三焦的关系,尤其是对卫气之所出,历代医家争议不休。如张景岳在《类经》中说:“卫出下焦”。其根据是《灵枢·营卫生会篇》中的“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而张志聪却否定“卫出下焦”,认为“下焦”当为“上焦”误,其根据是《灵枢·五味篇》所谓的“卫者,阳明水谷之悍气也,从上焦而出,卫于表阳,故曰卫出上焦。”早在隋·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二、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卷二十第四》以及晋·王焘的《外台秘要·三焦病脉证》中都有“卫出上焦”的记载。此外,也有认为卫气乃水谷  相似文献   

7.
三焦与卫气     
何海明 《光明中医》2014,29(1):20-21
<正>随着三焦和卫气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对三焦和卫气的理解更加清晰,对三焦与卫气相关疾病在临床的发病规律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其发病的广泛性,引起了足够重视。本文对三焦与卫气的相关内涵及其发病规律论述如下。1三焦的概念三焦即上焦、中焦、下焦,正如《难经·八十一难》所言:"上焦在心下鬲,在胃上也,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也,下焦在脐下当膀胱上口也。"此处之三焦并非仅指胸腹腔,其实是将全身膜腠分为三个区域,归属三焦统领。另外三焦尚有有形无形之争,内、难伊始,即开争论之端。持《内经》之说者,谓其有形;宗《难经》  相似文献   

8.
试论卫气源于下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气为中焦水谷精气所化生,似乎已成定论。关于卫出上焦、卫出中焦和卫出下焦的争论颇多。笔者以《内经》“卫出于下焦”立论,探讨卫气与三焦的关系,试论卫气的源流。  相似文献   

9.
[上焦](8面8行) 古代解剖生理名词。古代以“三焦”为人体的“沟渎”(如今人家出水沟),而有“决渎之官”(丹波元(?)氏据五行大义、本输(?)等,以为决渎应是“中渎”或“央渎”之误)的称号。三焦又按其位置高下分为上焦、中焦、下焦。吴鹤皋云:“上焦不治,水滥高原,中焦不治,水停中脘,下焦不治,水畜膀胱”。这里所说的上焦,似指肺及胸膜等而有。(“水滥高原”概括了肺水肿,渗出性胸膜炎等)。  相似文献   

10.
温病三焦辨证源流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三焦辨证为吴鞠通所创。吴氏以三焦为纲,将温病各种不同证候概括为上、中、下焦温病,对于温病的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不揣浅陋,就三焦辨证源流诸问题,略陈管见,就正于贤达。一、三焦辨证的渊源“三焦”最早见于《灵枢·营卫生会篇》“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又“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布胃中,出于上焦之后……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相似文献   

11.
从"三焦者,谓上中下也"论述张仲景对三焦整体的认识。"三焦"概念是人体气化功能的高度概括。张仲景以三焦为工具阐述人体的气化功能,提出"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生理观,三焦生理特性为"气之终始""三焦分部"。疾病的病因、发病、发生发展均由"三焦竭部"(即气化失常致三焦阻竭,相互不通)产生。疾病的病因为外邪干忤经络;根本病机是三焦不归其位,上中下相逆。诊治疾病应"审查表里,三焦别焉",即根据疾病的病位、病形、病势进行诊治。张仲景对三焦整体认识是在《黄帝内经》《难经》等为代表的秦汉医家对三焦认识基础上的综合和超越,丰富了"三焦"的概念,为后世医家运用中医整体观念提供了启发和指导。  相似文献   

12.
王阳阳  晁旭  黄峰 《吉林中医药》2021,41(3):344-347
黄峰认为,肝硬化腹水的特点是正虚为本,邪实为标。肝郁气滞导致脾虚,脾虚无以运化则水湿停聚形成腹水,湿邪化热阻滞中焦又进一步加重肝郁脾虚,肝肾同源,久之累及于肾,最终导致肝、脾、肾受损及三焦运化失司。黄峰遵循辨病结合辨证的思想,主张从肝脾肾之本入手,辅之行气、利水、清热、活血以治标,采用温肾健脾、宣肺疏肝、清热化湿、活血化瘀通络之法,注重开上焦以通肺气、畅中焦以助运化、调下焦以利水湿的治疗原则,并结合患者症状、体征以及西医相关检查来判断疗效。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论述下焦气化为精血之本;下焦气化为精的生发之本;血之化生依赖于三焦气化,以下焦气化为本;下焦气化为"精血互化"的关键;下焦气化为骨、脑神之本,是老年性脑病和骨病的基础,治疗应从调节三焦气化入手,将调益气血与扶本培元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消化道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病机复杂,中焦气机失畅与其发病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手术损伤气血,加之寒邪侵犯导致中焦气机失畅,肠道传导失司,上下不通发为梗阻。治疗上应从调畅中焦气机入手,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分别选用中药外敷、灌肠等方法治疗;针对病因辨证论治,寒邪侵犯者多选用温阳散寒中药,气血不足者加用健脾益气之品。  相似文献   

15.
慢性心力衰竭以心气亏虚为本,血瘀、痰浊、水饮互结为标,虚实夹杂,标实为主。心力衰竭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心力衰竭病变循三焦水道,由上到下分别影响心、肺、脾、肾、肝的功能,故心力衰竭治疗应采用三焦论治,根据三焦症状的不同,分别采用泻肺利水,健脾疏肝法治疗,并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各有侧重。治上焦喘咳,常选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以泻肺逐饮,治中焦心悸乏力,则选用苓桂术甘汤健脾化湿,治下焦水肿尿少,则选用木防己汤或真武汤温阳利水,并在具体方剂中加入川芎、陈皮、赤芍等疏肝行气之药以疏导瘀滞之气,促进水与血的运行。  相似文献   

16.
文章旨在探析国医大师梅国强教授辨治恶寒症经验。恶寒病机复杂,非独外感寒邪及阳虚而能囊括,其病机关键在于卫气不和,卫气不和又有卫气不足及卫气不通之分,阴盛阳衰和气血亏虚可致卫气不足而产生恶寒,外感邪气、痰饮水湿、瘀血内阻、阳郁不达、疮痈初起可致卫气不通而产生恶寒。卫气不足者当温补阳气、益气活血等充卫以散寒,卫气不畅者当辛温解表、宣表化湿、疏利三焦、活血化瘀、疏肝理气、解毒消痈等通卫以散寒。  相似文献   

17.
国医大师徐景藩认为人身气之宣畅流动、津液之输布代谢与肺脾密切相关,上焦宣畅则中焦得通,一气偶愆,即能成病。立"开泄法"治疗慢性胃炎,药用轻苦微辛,苦辛开泄之品,旨在宣畅上焦,通降中焦,临诊据证化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赵军  师建平  段迎喜 《河南中医》2020,40(3):344-347
脾胃之气的充足和清气的正常升发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决定意义,饮食、劳倦、情志、外感对脾胃的损伤往往影响中焦脾胃清阳的生成及升发,脾胃病以本虚为主,多由虚致实,虚实兼有,病机关键为升降失常,脾气不升。肝对人体气机具有升宣调畅作用,脾气的升清有赖于肝气升发促进。在补中益气的同时,要补肝益气。同时,肾精气充盈,元气方能充沛,肾阳又主气化,肾精不封、肾气不固者必致肾气下陷。治疗须温肾壮阳、升阳举陷。脾胃中气不足,气机郁滞而化火,并脾之清气下流而生泄泻,相火乘其土位更加耗伤中焦清阳之气。段老师特别注重脾气生长、升发,只有清阳升发,脾气上升,元气才能充沛,阴火才会收敛潜藏。治疗时运用辛甘之药以补益中气,借升阳风药以助肝胆之用,补其中而升其阳,升浮变通,使生长之气健旺。段老师善于运用甘温之品,温补中气,升发清阳。  相似文献   

19.
中医认为,五脏不安,营卫失和是失眠的病机关键。中焦居于脘腹,是营卫二气产生之源,是五脏所藏精气之源,是失眠的主要病位。脏腑及营卫气机失调均易反映于腹部,运用中医腹诊,触按以脐为中心的腹部五脏分区,观察腹部寒热、压痛、血脉搏动等情况,对明辨失眠的病位病机、遣方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浅析芒针调气法与“圆运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芒针调气法与“圆运动”关系。芒针针长深刺,结合了长针和毫针的优点,贵在调气。芒针调气重脾胃,调肝肺,可宣畅上焦、疏调中焦、通利下焦,使“轴”得固,“轮”随之旋转,“圆运动”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