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翟兴红  李帷 《北京中医》2009,(11):855-857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高达20%-30%,大约占消化科门诊就诊病人总数的50%左右。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目前采用2006年罗马Ⅲ诊断标准。患者表现为上腹饱胀或疼痛、餐后饱胀不适、暖气、反酸、烧心等症状,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及上消化道造影、内镜检查均未发现明显的结构性或器质性病因。目前西医主要采用抑酸、促胃动力.  相似文献   

2.
1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与鉴别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痛或上腹不适、胀满、早饱、餐后饱胀等消化不良临床证候群,经生化、内镜和影像检查,排除了消化系统和其他器质性疾病病因。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动力障碍样型、溃疡样型和非特异型3种类型。动力障碍样型的临床表现是上腹部不适为主,包括早饱、恶心、餐后饱胀、腹胀等.  相似文献   

3.
气滞通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82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业芳 《河北中医》2000,22(6):434-435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u,FD),又称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是典型的胃肠动力障碍类疾病。其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996~1999年,我们把中药经验方制成气滞通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182例,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1.1 诊断标准 根据1987年芝加哥国际性专题工作会议确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命名要求制定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上腹痛或不适、餐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烧心、恶心及/或呕吐、反胃等症状,至少持续4周以上;2胃镜及X线等检查未发现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3实验室、B超及X线…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是指以上腹疼痛、胀满不适、餐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呕吐、烧心、反胃等症状为主的疾病。症状持续4周以上,经内镜、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排除各种器质性疾病可诊断。中医古籍中无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本病属于中医学“痞满”、“胃胀”、“胃痛”等范畴。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上腹痛或不适为主诉的一组临床症状,其他症状包括早饱、餐后饱胀、恶心、呕吐等,且经化验及影像学检查未能发现器质性疾病。在诸多临床案例中,可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往往伴随功能性便秘,兼有腹痛、腹胀等不适。临证时当辨证施治,标本兼顾,以达药到病除。  相似文献   

6.
冀绪  赵瑞占  安国辉 《河北中医》2012,34(7):1013-1013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源于上腹居中部位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疼痛或不适(上腹饱胀、胀气、恶心等)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且经检查排除可以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本病占消化门诊的20%~50%[1].2009-08-2012 -02,我们应用滋脾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阴虚证102例,并与常规西药治疗10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2009年7月—2010年7月,笔者采用柴平汤(小柴胡汤加平胃散)和香苏饮为主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82例,并与山麦健脾口服液进行了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罗马Ⅲ诊断标准: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上述症状之1条或  相似文献   

8.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也称为胀气性消化不良、原发性消化不良,为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经调查,全球FD患病率为10%~40%[1],亚洲为5.3%~20.4%[2]。FD主要因胃及十二指肠功能障碍引起,表现为早饱感,或用餐后出现饱胀,或上腹烧灼感,或上腹疼痛,且排除其他疾病引起及相关器质性改变,罗马Ⅳ把FD分为EPS(上腹痛综合征)及PDS(餐后不适  相似文献   

9.
姜湛乾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4):121-121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功能性胃肠病(FGIDs)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它是在缺乏能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证据的情况下,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的消化不良症状表现,包括餐后饱胀感、  相似文献   

10.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机理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现代医学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个难以定义的术语,认为这种消化不良不是由任何潜在的器质性疾病所致[1]。在临床上内镜检查未发现急性或慢性消化性溃疡、胃癌或反流性食管炎的表现,若病人当前或过去未患过消化性溃疡,仅在组织学上的胃炎和幽门螺杆菌感染仍归于功能性消化不良[2]。临床常见症状为餐后饱胀,上腹部胀满或疼痛,暖气,恶心,厌食,部分病人还有与上腹部不适相关的烧心和反胃。此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的原因仍然不十分清楚[3]。祖国医学常把本清归属于胃痛、反胃、暖气…  相似文献   

11.
抗HIV药物及其靶点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AIDS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蔓延,寻找有效的抗HIV药物成为研究的重点任务.作者主要综述了近10年来抗HIV药物作用靶点的研究进展,特别是以侵入融合过程、逆转录酶、蛋白酶及整合酶这几个位点,以及在这几个靶点上的传统中草药中抗HIV的有效成分,和已经用于临床及正在研发的一些抗HIV药物.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抗酸药的药理作用及其分类和pH值要求,并分析了抗酸药与几种常用药物强的松龙、甲氰脒胍以及抗心律失常药联用时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烧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创伤之一,小面积烧伤的全身反应多不明显,以局部表现为主.大面积深度烧伤的局部和全身反应均很严重,属全身性病变,其临床经过可分为休克期、感染期和修复期3个阶段.伤后48~72h为休克期.  相似文献   

14.
B Sun  Y Gong 《中国中药杂志》1990,15(5):266-9, 317
This paper is a report on a method for chemical identification of 58 mineral drugs. Combined with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identification, the method can differentiate the sham and genuine drugs in a few minutes.  相似文献   

15.
16.
将已知临床有效方法"中药治疗脾虚失运,湿浊困耳型耳闭"方案改为"针刺为主针药结合治疗脾虚失运,湿浊困耳型耳闭",并对其实效性进行探索性研究。以针刺为主针药结合治疗脾虚失运,湿浊困耳型耳闭,治疗共5个疗程,针刺治疗贯穿始终,前3个疗程联合参苓白术散,后2个疗程只实施针刺。耳闭症状得以有效缓解,最终听力恢复。  相似文献   

17.
治疗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近年来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全面综述。方法 通过查阅美国国立生物信息中心ncbi及国内外其他文库等对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 治疗血栓疾病的三类药物 :抗血小板类药物、抗凝血类药物及溶血栓类药物近年来都有新药上市 ,对治疗血栓具有各自的优点。结论 血小板膜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类抗血小板药物及血栓溶解药物的基因工程产品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及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8.
补肾壮阳中成药及其方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祖国传统医学治疗性功能障碍历来以补肾壮阳法为主[1 ] 。补肾是指应用补肾的药物 ,治疗肾虚症的一种方法 ;壮阳主要是指壮肾阳 ,兴阳事 ,恢复或亢奋性功能[1 ]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 ,众多的补肾壮阳中成药及方剂是通过性激素及促性腺素、附性器官、“阳痿”动物模型和免疫等方面的影响 ,而显示出其壮阳的药理学效应[2 ] 。笔者现将近几年来现代药理学研究的中成药及其方剂的壮阳作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性激素及促性腺激素样作用雄性动物的性激素包括TS ,FSH ,LH ,三者在维持性腺功能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雄激素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9.
治疗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糖尿病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所致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依照WHO标准糖尿病按病因分为 4型 :1型、2型、妊娠期型和其他类型。1996年 9月 ,全世界成年人中 4 % (1.2亿 )患有糖尿病。预计到 2 0 2 5年将上升至 6 % (≥ 2 .5亿 )。发展中国家现有糖尿病患者占全世界总数的 6 0 % ,到 2 0 2 5年将升至75 %。由此可见 ,糖尿病的有效控制将是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峻课题。1 治疗 1型糖尿病的药物1型糖尿病是由免疫介导或特发性因素引起 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所造成的高血糖疾病 ,多…  相似文献   

20.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search for new antineoplastic drug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exper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ffords a valuable approach in the search for new antineoplastic drugs as illustrated by indirubin from Dang Gui Lu Hui Wan, irisquinone from Iris lactea pallasii and Zhuling polysaccharide from Polyporus umbellata. The application of chemotaxonomic principles to related species of those plants used in folk medicine has also provided an approach which can be used successfull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drugs. The studies of Cephalotaxus hainanesis and Camptotheca accuminata provide two typical examples in this regard. One must be aware that the exper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nnot be used without elaborate efforts in many cases. For example, the ancient Chinese ideograph for spleen does not mean spleen in the modern sense, instead it refers to the entire gastrointestinal system. Similarly, the ancient ideograph for kidney does not mean kidney in the modern sense, and can mean the entire endocrine system. Therefore, for the reasonable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e must be familiar with its basic concepts and terminology. In addition, one must bear in mind that the term "tumor" in folk medicine is applied to a very wide range of pathological manifestations which sometimes have no relation to the various forms of neoplasia. It is important for drugs and treatments to be analyzed carefully in modern terms to eliminate the false and to utilize the true information. Only in such a way can the experience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be integrated into modern medicine and make its contribution in the advancement of health care in the wor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