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穴位注射对剖宫产术后肠蠕动及乳汁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穴位注射对剖宫产术后肠蠕动及乳汁分泌的影响。方法 将 10 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 0例 ,对照组采用产科常规处理 ,观察组在产科常规处理基础上 ,选用足三里 (单侧 )、上巨虚 (对侧 ) ,用维生素 B1 2 和胎盘组织液混合后作穴位注射。结果 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 .0 1)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穴位注射对剖宫产术后肠蠕动、乳汁分泌有良性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补气下乳方对剖宫产术后产妇肠蠕动及乳汁分泌量的影响。方法:将16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采用产科常规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补气下乳方(厚朴、枳壳、藿香、大黄、通草、王不留行、穿山甲、党参、丹参、黄芪等)。结果:治疗组产妇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初乳分泌时间、乳汁满足新生儿需要时间及产后42d纯母乳喂养率等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补气下乳方对剖宫产术后产妇的肠蠕动及乳汁分泌有良性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3.
运脾催乳汤对剖宫产术后肠蠕动及乳汁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运脾催乳汤对剖宫产术后产妇肠蠕动及乳汁分泌量的影响。方法:将20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采用产科常规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运脾催乳汤。结果:治疗组产妇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初乳分泌时间、乳汁满足新生儿需要时间及产后42d纯母乳喂养率等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运脾催乳汤对剖宫产术后产妇的肠蠕动及乳汁分泌有良性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穴位按摩乳房配合音乐疗法促进乳汁分泌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行剖宫产的160名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后2 d两组产妇均给予产科常规护理,产后第3天对照组继续产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穴位按摩乳房配合音乐疗法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每日的乳汁分泌量。结果:乳房穴位按摩及音乐疗法后,观察组产妇泌乳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乳房胀痛情况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按摩乳房配合音乐疗法能促进剖宫产后乳汁分泌,缓解乳房胀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剖宫产后产妇乳汁分泌时间及分泌量的变化,探讨催乳药膳的干预效果。方法将40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产科常规饮食,观察组在产科常规饮食基础上,选用催乳药膳。结果观察组剖宫产术后的初乳分泌时间、乳汁满足新生儿需要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催乳药膳对剖宫产术后产妇乳汁分泌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夏明  刘志坚 《新中医》2015,47(5):305-306
目的:观察产后早期行足三里及三阴交穴位注射对产妇乳汁分泌的影响。方法:将本院产科收治的100例产后缺乳的产妇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予产科常规处理;穴位注射组在此基础上在胎儿娩出后6 h内即予足三里及三阴交穴位注射维生素B12及当归注射液。隔天1次,连续治疗3次为1疗程,观察2组产妇产后乳汁分泌情况。结果:穴位注射组产妇初乳出现时间及24 h泌乳量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注射组产妇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早期给予足三里及三阴交穴位注射,可提高泌乳量,缩短初乳出现时间,有效治疗产后乳汁不足,疗效优于单纯产后常规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药外敷配合穴位按摩对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27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5例。观察组产后给予中药外敷配合穴位按摩,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产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结果:观察组产妇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及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外敷配合穴位按摩有助于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和全身情况恢复,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蔡瑞艳 《河南中医》2014,(5):928-929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配合四磨汤对剖宫产术后肠蠕动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剖宫产术后的产妇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试验组于术后6 h给予针刺双侧足三里穴位,并配合服用四磨汤,对照组于术后24 h给予传统的护理方法。根据患者腹胀程度以及肛门排气时间来评价肠蠕动的恢复情况。结果:试验组肠蠕动恢复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且腹胀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术后针刺足三里穴位并配合服用四磨汤能够有效缩短肠蠕动的恢复时间,减轻腹胀程度。  相似文献   

9.
陈娟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0):152-15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患者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月在本院产科实施剖宫产手术的200例产妇,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00例产妇予常规护理;观察组100例产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综合干预,包括饮食疗法、早期活动、腹部按摩与理疗四项干预措施;观察比较两组产妇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和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和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剖宫产术后患者肠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拟排气散灸脐配合针刺对剖宫产术后肠功能恢复和乳汁分泌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剖宫产患者按照数字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自拟排气散灸脐配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首次肠蠕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初乳时间、乳汁满足新生儿需要时间及满足率。结果观察组产妇平均肠蠕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初乳时间分别为(19.25±7.85)h、(24.78±8.95)h、(22.82±10.92)h,较对照组的(27.45±6.45)h、(34.36±7.29)h、(30.78±11.45)h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满足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观察组平均满足新生儿需要时间为(52.75±16.24)h,较对照组的(60.78±16.45)h短,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排气散灸脐配合针刺可有效促进剖宫产术后产妇肠功能的恢复和乳汁分泌。  相似文献   

11.
电针治疗急性胰腺炎及对患者肠道通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新宇 《中国针灸》2007,27(6):421-423
目的:探讨电针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予以抗感染、抑制胰腺分泌、改善微循环、胃黏膜保护剂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电针治疗,穴取足三里、上巨虚、公孙、太冲、悬钟,每日2次,共针刺3天。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TNF-α)、乳果糖/甘露醇比值(L/M)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优于对照组的76.3%(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ET、NO、TNF-α、L/M值均高于治疗前,但治疗组的升高幅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可以显著降低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减少内生性炎性介质(如ET、TNF-α)和血管活性物质(如NO)在肠黏膜的积聚,从而减轻肠上皮细胞的坏死,保护胃肠黏膜屏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寻找治疗精神药物所致肥胖症的有效疗法.方法:对101例正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期间出现肥胖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与对照组(50例).观察组每日电针治疗1次,穴取曲池、足三里、丰隆、上巨虚、下巨虚,4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不针刺.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54.9%,优于对照组的10.0%(P<0.05),BPRS减分率分别为24.92%、28.62%,两组均无不良反应.结论:电针治疗精神药物所致肥胖症疗效好,能提高患者对精神药物的依从性,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针刺干预胃镜检查反应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刺控制胃镜检查中不良反应的临床效应。方法:将97例胃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对照组(45例)。观察组采用针刺合谷、内关、足三里穴与口服利多卡因药物麻醉相结合;对照组单纯采用口服利多卡因药物麻醉。观察两组病人的检查反应、血压和心率变化、病人满意度和是否愿意再检查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病人在胃镜检查中的恶心呕吐、流涎、躁动、屏气等不良反应比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在血压和心率方面较对照组稳定,在病人满意度和是否愿意再检查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能有效控制胃镜检查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针刺"四神聪"对睡眠紊乱模型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希言  马巧琳  胡斌 《中国针灸》2007,27(9):681-683
目的:探讨针刺"四神聪"穴对睡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健康小白鼠48只随机分为四神聪组、足三里组、模型组、正常空白对照组,每组12只,前3组反复定时腹腔注射小剂量咖啡因致小鼠睡眠节律紊乱,前2组分别给予针刺"四神聪"、针刺"足三里"治疗。观察各组生活状态、昼夜活动情况,检测脑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针刺"四神聪"和"足三里"均可改善睡眠节律紊乱小鼠的一般生存状态、睡眠节律、睡眠质量,但四神聪组优于足三里组;针刺"四神聪""足三里"均可显著提高小鼠脑组织NOS活性及NO含量,但"四神聪"组疗效明显优于"足三里"组(P<0.01)。结论:针刺四神聪治疗失眠、调整睡眠及多种精神神经症状,可能部分是通过增强NOS活性、提高NO含量,促进了脑组织的正常功能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足三里配不同穴改善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作用,探讨其机理。方法:100只大鼠随机分为10组,即“足三里”组(A组)、“足三里”配“内关”组(B组)、“足三里”配“中脘”组(C组)、“足三里”配“公孙”组(D组)、“足三里”配“内关”“中脘”组(E组)、“足三里”配“内关”“公孙”组(F组)、“足三里”配“中脘”“公孙”组(G组)、“足三里”配“内关”“中脘”“公孙”组(H组)、模型组(I组)、空白对照组(J组),每组10只。用无水乙醇按0·6mL/100g灌胃,造成胃黏膜损伤模型。检测各组治疗结束后胃黏膜损伤指数(UI)、表皮生长因子(EGF)、一氧化氮(NO)、胃泌素(GAS)含量。结果:各电针组EGF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并能提高NO含量,降低GAS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B组、D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蓍性意义,而C组、F组、H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H组与其他各电针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足三里”不同配穴能改善急性胃黏膜损伤程度,尤以“足三里”配“内关”“中脘”“公孙”组改善急性胃黏膜损伤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观察电针十二指肠溃疡(DU)模型大鼠胃肠胆腑下合穴"下巨虚""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等穴后对血清及十二指肠组织炎性反应相关物质的影响,探讨小肠下合穴"下巨虚"治疗对应腑病是否存在相对特异性。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模型、下巨虚、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均皮下注射盐酸半胱胺建立DU模型,各穴位组取相应穴位进行电针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10d后,肉眼观察大鼠十二指肠黏膜溃疡情况,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 1(HMGB 1)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十二指肠组织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α7nAchR)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肉眼溃疡评分增高,血清TNF-α、IL-1β及HMGB 1含量均增高(P0.01),十二指肠中α7nAchR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上巨虚、下巨虚、足三里组肉眼溃疡评分依次降低(P0.05,P0.01),4个穴位组TNF-α、IL-1β及HMGB 1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P0.01,除阳陵泉组IL-1β外),而足三里、下巨虚组α7nAchR表达水平增高(P0.01,P0.05)。与下巨虚组比较,上巨虚组TNF-α含量增高(P0.01);阳陵泉组肉眼溃疡评分及TNF-α、IL-1β、HMGB 1含量亦增高(P0.01,P0.05),α7nAchR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足三里组比较,上巨虚组TNF-α、HMGB 1含量增高(P0.01,P0.05);阳陵泉组肉眼溃疡评分及TNF-α、IL-1β、HMGB1含量亦增高(P0.05,P0.01),α7nAchR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1针刺胃肠胆腑下合穴均可通过抑制机体免疫应答,减轻炎性反应,降低黏膜损伤来实现对DU大鼠的干预作用;2下巨虚穴与对应小肠腑之间存在相对特异性联系;3下巨虚、足三里二穴的总体效应基本一致,提示二穴的靶器官效应可能存在部分交集。  相似文献   

17.
c-fos在电针调控大鼠胃运动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原癌基因c fos在穴位电针对胃运动影响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电生理的方法 ,观察电针刺激“足三里”等不同穴位 ,c fos在中枢延髓的孤束核(NTS)及迷走神经背运动核 (DMV)中的表达 ,同时采用浆膜法检测胃电变化情况。结果 :电针刺激“足三里”等不同穴位c fos在NTS及DMV中的表达情况不同 ,且胃电也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结论 :穴位电针对胃运动具有调节作用。以c fos的表达作为激活标志 ,提示这种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对NTS及DMV神经元的激活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观察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并与西药治疗进行对照。方法:将116例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采用大肠俞、足三里、上巨虚等穴位埋线,对照组60例口服柳氮磺胺吡啶4~6g/天,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6~8周时复查内镜评估疗效及治疗前后症状改善状况,大便性状及腹痛变化比较。结果:治疗组的近期及远期疗效为96.4%和98.2%,均优于对照组的86.79/5和91.7%(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较佳,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9.
埋线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埋线疗法、药物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采用分层随机对照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后比较两组疗效。治疗组取天枢、上巨虚和中脘、足三里交替使用,对照组给予口服匹维溴胺50mg(腹泻型)或西沙比利5mg(便秘型),每日3次。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埋线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