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结节属于中医学“肺积”“积聚”“痰病”等范畴,其临床多无自觉症状。西医诊治手段以随访、穿刺和手术为主,具有明显局限性。从患者体质与肺部结节影像征象相结合的角度论治肺结节,既可丰富肺结节的四诊信息,又有利于预判疾病发展倾向,且有助于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及疗效,为肺结节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结合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特色之一,也是中医学之精华所在。近年来,我们遵循这一中医理论,发挥其临床特色,开展了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的研究,使临床诊断提高到一个更新更高的水平,促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由宏观化转向微观化,重视整体化,因此是中医诊断学上高层次的发展。宏观辨证就是根据中医理论作为指导,结合望、闻、问、切四诊之所见,做出病因、病位、病性的临床辨证,主要内容包括患者诉说的自觉症状、医生对病人肉眼观察到的证候以及舌象、脉象等作为辨证的依据。故从总的来看,这种辨证方法属于宏观辨证,也就是根据病人外在表现对疾病做出的综合、整体的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3.
自1986年提出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以来,中医界对此进行了不懈探索。目的在于以现代医学客观检测指标诠释中医的证,借以把同病异证定量区别开来,进而过渡到用客观指标辨证。本文对此类研究开展了全面考察,由于开展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研究的辨证标准不规范;研究设计中适应证、参比证、客观检测指标选择、检测指标的微观程度等均存在毋庸置疑的逻辑问题;加之围绕西医疾病辨证所属症状的虚拟性广泛存在,因而导致此项研究实际上已经搁浅。明确并解决这些问题,及时调整研究思路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4.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治疗慢性肾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医论述“水肿”、“腰痛”、“虚劳”、“尿血”等文献中,有一些与慢性肾炎有关的理论认识和治疗方法,但因发病机理、症状不尽相同,所以治疗规律及用药特点等并不完全符合慢性肾炎的客观实际。如果墨守前人有关“水肿”、“虚劳”、“腰痛”等理论来认识。肾炎,很可能导致见肿治肿,见虚治虚,见血止血,从而把慢性。肾炎分为几个病证,这将不利于本病的整体治疗,所以应从中医角度对慢性。肾为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做出完整的理论概括,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以其特有的世界观,正科学地消化吸收和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并将其重新分拆、重构、整合、归位。中医证候内在深层的微观规律,使中医辨证学由宏观走向微观,微观辨证的内涵包括3个层次,即应用现代实验技术,阐明证的物质基础,建立证的微观标准;在辨证微观化的实践过程中,微观与宏观并非等价,微观现象难以逆推宏观证候;微观辨证必须有独特的证型分类,必须有对应的论治方药。微观辨证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容,二者的互补、综合有助于深化对病证的认识,拓展治疗的思路,促进中医诊断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医运用现代医学成果,创立和发展了微观辨证,完善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这是中西结合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微观辨证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动态性、开放性、普适性和局限性等属性,能够较好地指导辨证论治、评价疗效、疾病预后和预防等,提高临床疗效。有利于中医的客观化、标准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理论,根据血液运行的基本生理环节──气、血与脉,研究瘀血 证病理变化与表现,对其病因病机和病位,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使瘀血辨证系统化、规范化,并指导 和扩大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对"微观辨证"的思考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薛飞飞  陈家旭 《中医杂志》2007,48(2):104-106
“微观辨证”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是中医现代化的具体表现之一。它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医学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检查、甚至基因检查等先进技术,旨在从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等较深层次上辨别证,从而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一定客观依据的辨证方法。“微观辨证”在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萌芽,随着“证”本质研究的不断深入而产生,1986年,沈自尹首次在《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一文中明确提出“微观辨证”这一新概念。  相似文献   

9.
微观辨证与辨证微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有木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0):2059-2059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之精粹。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因此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提高辨证水平,也是提高中医临  相似文献   

10.
微观辨证与辨证微观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自尹教授(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所谓微观辨证,即是在临床上收集辨证素材的过程中引进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发挥它们长于在较深入的层次上,微观地认识机体的结构,代谢和功能的特点,更完整、更准确、更本质地阐明证的物质基础,从而为辨证微观化奠定基础;简言之,是试用微观指标认识与辨别证。而辨  相似文献   

11.
微观辨证临床研究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容,二者的互补、综合,有助于做到对疾病精准定位定性、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但要将微观辨证研究结果在临床广泛应用,还需运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体系,逐渐使中医诊断向标准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深化对病证的认识、增强治疗疾病的方向性和针对性,促进中医诊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毛炜 《陕西中医》1993,14(5):215-216
本文分别从历史渊源、基本内涵、与宏观辨证的区别和联系及研究价值等方面对近年兴起的中医微观辨证问题作了初步探讨,作者认为微观辨证是中医辨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宏观辨证(即传统辨证)的羽翼和补充,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主要特色,它注重思辨,从宏观上对疾病进行把握,但依赖医者的经验。上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以生物技术为主导的微观辨证学将经典的辨证理论加以延伸,试图更完整、更准确地阐明中医病症的实质,对于证候的规范化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气滞血瘀证作为中医基本证候之一,其病证实质的研究仍属当前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热点,以冠心病为代表的多种疾病气滞血瘀证的微观辨证不断拓展、深化,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对以冠心病为代表的多种疾  相似文献   

14.
<正>中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由于其产生和发展是在农业和手工业社会基础上的,没有条件如同西医学那样以技术实验手段来认识人体和疾病,这使得中医理论思维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中医治疗湿热泄泻型慢性结肠炎的疗效,探索中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辨证思维。方法:用中医宏观辨证结合结肠镜下微观辨证法治疗湿热泄泻型慢性结肠炎40例。结果:治疗1个月后,40例治愈12例,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结论:用中医宏观辨证结合结肠镜下微观辨证法治疗湿热泄泻型慢性结肠炎的疗效满意,中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辨证思维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统一的理论为指导,根据中医学积聚发病的特点,提出了肝胆结石从小积小聚论治的观点。认为肝脏结石为小积证,病位在中医学肝脏,病变多在血分,治当以理血化积为主;胆囊结石为小聚证,病位在中医学胆腑,病变多在气分,治当以调气消聚为要。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近20年来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的割析,探讨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学问题。(1)两种证候类型和国内用微观方法研究证本质的两种思路;(2)血液流变学与中医血瘀理论及血瘀证并不能真正融合,概念的随意附会与串换,已在学术领域造成许多混乱;(3)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中造成混乱的原因剖析:(4)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学原则;(5)以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为例,提出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和设想。文章通过总结分析其得失,并寻找其方法学上的原因,对于中医现代研究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肺结节是近年来常见的肺系疑难疾病,因患者多无咳嗽、咳痰、喘息等肺部症状,识别相对困难,只能借助肺CT来诊断,现在影像学技术发展迅速,加之空气污染雾霾颗粒吸入、肥甘厚味酿湿生痰、焦虑压力阻滞气机等使得肺结节患者越来越多.肺结节有良、恶性之分,恶性肺结节多为肺癌的前期病变,值得重视,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肺结节属于正虚痰瘀者...  相似文献   

19.
基因组基础上的微观辨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家强 《中医药学刊》2005,23(4):692-693
微观辨证是传统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之一,在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竞争发展中。必须与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相结合,建立基因组整体基础上的微观辨证学。然后再与宏观的辨证论治学相结合,从而建立整体的全面的新的辨证论治学。  相似文献   

20.
微观辨证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微观辨证学及其学科群的崛起,集中西医学科学精华之大成,汇高新科技而创新方药制剂,推陈出新,促进了中医药现代化、规范化、法制化和国际化;国家要培养高科技中医药人才,建设中医药产业集团,保护中医药学知识产权,以期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