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天容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 ,又是手少阳经脉气所发 ,是二经的交会穴。根据历代文献记载 ,能主治以下病证 :耳鸣、耳聋 ,咽喉肿痛 ,咽中如梗 ,颊肿 ,瘿气 ,头项痛肿 ,呕逆吐沫等 (见中医本科教材《腧穴学》) ;又主治扁桃体炎 ,咽喉炎 ,颈项肿痛 ,哮喘 (见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常用穴位解剖基础》) ;还主治喉痹寒热 ,咽中如梗 ,瘿颈项痛 ,不可回顾 ,不能言 ,胸痛 ,胸满不得息 ,呕逆吐沫 ,齿噤 ,耳聋耳鸣 (见人民卫生出版社《针灸大成》)。在这么多的主治病证中 ,没有能主治呃逆的记载。即使在手太阳、手少阳二经的经脉、络脉、经别、经筋的…  相似文献   

2.
下关穴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佳  康希圣 《新中医》1996,28(5):32-33
下关穴临床运用体会郭佳,康希圣,黄飞下关穴位于颧弓下级、下颌关节前的凹陷中。临床常用治牙关开合不利、齿痛、面瘫、颊肿等。笔者在临床中发现,深刺下关穴其疗效更佳,且治疗范围也更大。古书记载下关穴可直刺0.3~0.5寸。现代临床多为直刺1~1.5寸。笔者...  相似文献   

3.
合谷穴治头面病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谷穴是治疗头面病的要穴。《四总穴歌》云:“面口合谷收”,对其作用主治做了高度概括。笔者认为,合谷穴治头面病是以前头、目、鼻、口、齿、咽喉、面颊病为主,同时亦应辨证取穴,不可一概而论。本文仅从合谷穴治头面病的文献记载、主治机理、临床应用三方面略作讨论,供同道参考。1 文献记载合谷穴治头面病,查阅古今医籍论述甚多。最早见于《甲乙经》:“鼻鼽衄,目遗目,目痛瞑,头痛,龋齿,合谷主之”《铜人》云:“合谷治目视不明,头痛,齿龈痛,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类经图翼》云:“偏正头痛,面肿,目翳,小儿乳娥”。《玉…  相似文献   

4.
悬钟一名绝骨,为足少阳胆经常用穴,主治胁痛、落枕、足胫挛痛、半身不遂等,但对该穴之位置,各书记载不一,多数认为是在外踝上三寸腓骨后缘,只少数书刊(如《针灸临床实践》,陈积祥编·陕西科学出版社84年1月出版。《简明中医词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出版。《针灸穴位解剖图谱》,山东科技出版社1979年出版)认为是在外踝上三寸,腓骨前缘。此外,《经络腧穴学教程》(李鼎  相似文献   

5.
浅议血海,膈俞的调血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崔瑾 《中国针灸》1998,18(4):241-242
血海为足太阴脾经穴,又名血郄;膈俞为足太阳膀胱经穴,是八会穴中的血会。二穴虽不同经,但在临床上均有调血之功能;虽可同治血病,运用中又各有所长,兹论述如下。1 二穴调血特点1.1 血海擅调妇科血病血海是治疗妇科血证及同血分有关的皮肤病的要穴。它能调血气、理血室、引血归经、导血归海,故临床上妇科崩漏、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血淋均取之为主穴。对此,历代文献如《甲乙》《千金方》《外台秘要》《针灸大成》《类经图翼》均有血海“主妇人漏下恶血,月闭不通”的类似记载。《十四经要穴主治歌》:“血海主治诸血疾,兼治诸疮病自轻”;《…  相似文献   

6.
风池穴治疗眼疾验案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经穴,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该穴最早记载于《灵枢.热病》,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中风、目赤痛等病,具有疏风清热、聪耳明目、醒脑开窍的作用,在临床上运用极为广泛。《针灸甲乙经》曰:"目中病不能视,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后取天牖,风池。"导师刘立安教授在临床上善于用风池穴治疗各种疾病。笔者跟  相似文献   

7.
针刺仆参穴治疗足跟痛32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刺仆参穴治疗足跟痛32例董联玲,崔红燕(山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太原030001)笔者从《灵光赋》、《针灸大成》中偶得“后跟痛在仆参求”“仆参主治足跟痛不得履地”。应用于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2例中,男5例,女27例;年龄最小...  相似文献   

8.
析哑门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哑门穴 ,首见于《素问·气穴》论 ,属督脉 ,位于项后正中线 ,后发际上 5分凹陷处 ,为督脉、阳维脉的交会穴 ,具有开治哑的作用 ,故前人命名为哑门。又名门 ,《针灸甲乙经》又有“舌厌”、“舌横”等别名 ,《针灸大成》、《铜人》、《针灸图翼》亦均类同。本穴为“回阳九针穴”之一 ,穴下深部是延髓。因此 ,讨论该穴既有重要主治作用的一面 ,又有针刺操作值得注意的一面 ,对本穴的针灸法 ,历代医家争议较多 ,一般均告诫浅刺禁灸。但近人曾有打开聋哑禁区——深刺 2寸的提法和穴位注射 [1]、温针灸 [2 ]等疗法。因此 ,“哑门”穴的针刺深…  相似文献   

9.
腧穴主治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世的主流腧穴文献是以汉代《黄帝明堂经》为源头滨变而来,粗略地说,从汉代一直到清代,腧穴主治的演变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穴代以前,虽然后各脸穴专书不断出现,但很少对《黄有堂经》的腧穴主治产生影响,因此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黄帝明堂”腧穴主治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形式上,内容上的变化很小;至宋代,除了继承“黄帝明堂”腧穴主治的基本内容外,也从当时流传统的其他腧穴书中增补一部分主治内容,同时还直接从当时医家的临床经验中总结新的腧穴主治;明代则更广泛地从方书、针灸歌赋等文献中补辑腧穴主治。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穴以后,多种环节上的人为失误,也是腧穴主治发生变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四关穴临床应用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关穴,即两合谷两太冲是也”,首见于《针灸大成》,为对穴范畴。合谷乃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主治头痛,齿痛,失音等多种疾病;太冲为足厥阴肝经输穴和原位,主治头痛,眩晕、口渴等诸多疾病,四关穴为临床证治之要穴,有行气活血,平肝熄风,镇惊安神,祛风止痛之功,在临床上治疗各种疾病可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