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用成年大鼠,以低电阻及声音变化测定臀部一侧膀胱经线及对侧非经脉线,在经脉线及非经脉线上的臀中肌及皮肌内注射等量CB-HRP,以TMB法显示背根节(DRG)及脊髓腹角中标记的神经元。结果:经脉线上臀中肌及皮肌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和DRG感觉神经元的标记数均明显高于非经脉线。本工作首次定量确证了臀部膀胱经处臀中肌及其皮肌的传出、传入神经分布较非经脉线处密集,并发现膀胱经臀肌运动神经元在腰髓内形成比非经络运动神经元远为广阔的树突野。  相似文献   

2.
缝隙连接蛋白Cx43在大鼠经脉线上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研究缝隙连接蛋白Cx43在正常健康大鼠经脉线上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二步法免疫酶技术和ASIAS-2000自动扫描图像分析系统对大鼠多条经脉上的Cx43进行定位、定量分析.结果:缝隙连接蛋白Cx43广泛表达于表皮上皮细胞、真皮成纤维细胞、皮下筋膜的肥大细胞以及肌肉肌膜细胞的胞浆胞膜中,经统计学分析,肾经足底段、膀胱经背部段Cx43的表达显著高于邻近对照线,两者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缝隙连接蛋白及缝隙连接与经络高度相关,由缝隙连接介导的细胞间通讯可能在经络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形态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等方面对有关文献进行分析和归纳,旨在全面了解经络研究状况,拓宽研究思路。从神经、血管-神经、缝隙连接、结缔组织几方面探讨经脉线的存在方式;从温度、疏松结缔组织、生物压效应、相干态电磁场等方面归纳了经络的生物物理学特性;从经脉线的离子浓度、二氧化碳呼出量、细胞外基质、酶学等方面归纳了经络的生物化学特性。虽未揭示经脉线的实质,但反映出当前探讨和研究的多学科性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对大鼠幼鼠背部膀胱经上缝隙连接分布状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从微观上检测大鼠幼鼠背部膀胱经表皮细胞层的缝隙连接在经脉线上与线外差别,为阐明作用机理和物质基础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硝酸镧示踪法,在超微结构水平,对10只大鼠幼鼠背部膀胱经上和经外对照区表皮细胞层缝隙连接做了比较性研究,并用生物体视学中的方网格和平行线两种测试系统对其进行了体视学测量。结果:发现经脉线上和经脉线外对照区表皮细胞层缝隙连接的二维、三维8个参数均差异明显(P<0.001,F检验)。结论:大鼠幼鼠背部膀胱经上表皮细胞层缝隙连接相对集中是新发现的又一项经脉线下的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膀胱经臂段的神经解剖学特征——CB—HRP的逆行示踪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扬  祝总骧 《中国针灸》1997,17(6):346-350
用成年大鼠,以低电阻及声音变化测定臂部一侧膀胱经线及对侧非经脉线,在经脉线及非经脉线上的臂中肌及皮肌内注射等量CB-HRP,以TMB法显示背根节(DRG)及脊髓腹角中标记的神经元,结果:经脉线上臂中肌及皮肌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和DRG感觉神经元的标记数均明显高于非线脉线,本工作首次定量确证了臂部膀胱经处臂中及其皮肌的传出,传入神经分布较非经脉线处密集,并发现膀胱经臂肌运动神经元在腰髓内对比经络运动神经  相似文献   

6.
丹皮、车前子与黄芪常见伪品及鉴别湖南娄底地区人民医院(417000)彭顺良主题词黄芪/解剖学和组织学,丹皮/解剖学和组织学,车前子/解剖学和组织学近年内,我地药材市场发现丹皮、车前子与黄芪有下列混伪品,现将特征与正品对照如下,以供同仁参考。1丹皮及其...  相似文献   

7.
重楼与拳参的区别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473012)王秀霞,李丙顺主题词蚤休/解剖学和组织学,拳参/解剖学和组织学重楼又名蚤休、七叶一支花、重台、草河车,来源于百合科植物云南重楼ParisyunnanensisFranch或七叶一支花Parisc...  相似文献   

8.
国产姜黄属药用植物叶表皮显微图像模式识别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目的 :为国产姜黄属药用植物的分类与鉴定提供新的依据。方法 :应用体视学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系统 ,对国产姜黄属药用植物叶表皮显微特征进行了立体定量分析。结果 :姜黄属植物不同种类不同产地的叶表皮的细胞密度、大小和形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上表皮细胞平均周长、下表皮细胞平均截面积和平均圆形度、上表皮气孔面数密度和平均最大直径、下表皮气孔面数密度和平均最大直径、上表皮副卫细胞平均最大直径、下表皮副卫细胞平均周长和平均最大直径、上表皮被毛情况、下表皮被毛情况等可作为鉴别的主要体视形态学特征参数。结论 :国产姜黄属 11种共 21份材料系统整理为 6种、1种复合体和 2栽培变种 ;体视学与图像分析技术用于显微鉴定 ,科学可行 ,尤适于近缘品种和易混淆品种的分类与鉴定。  相似文献   

9.
观察了紫铜消白方治疗白癜风患者前后的郎格罕氏细胞(LC)的形态结构及其变化,并作细胞形态立体计量学研究。结果表明病人白斑区LC完整的Birbeck颗粒少,经治疗后增加;LC的平均面积、周长、直径、体密度、面数密度等参数较正常人的为大,经治疗后减少。  相似文献   

10.
槐花为较常用中药,《中国药典》95版收载系豆科植物槐SophorajaponicaL.的干燥花及花蕾。最近,笔者在药材检验中发现大量新的槐花伪品,经鉴定为木犀科植物素方花JasminumofficinaleL.的干燥花,系栽培品种。为此,笔者从性状、薄层层析、紫外光谱等方面对两者进行了比较鉴别,现简要报道如下。1性状鉴别1.1槐花本品皱缩而卷曲,花瓣多散落。完整者花萼钟状,黄绿色,先端5浅裂,花瓣5,黄色或黄白色,旗瓣较大,近圆形,先端微凹,翼瓣,龙骨瓣长圆形;雄蕊10,其中9个基部连合,花丝细长;雌蕊圆柱形,花柱较短,弯曲。体轻,无臭…  相似文献   

11.
小腿经络区体被组织的血管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小腿经络区的体被组织内血管的分布。方法:采用巨微解剖、全身动脉放射显影及图像分析技术,解剖12只下肢的体被组织,观察分析小腿经络沿线的体被组织内血管来源、分支和吻合情况。结果:足三阴经、胆经、膀胱经线区的小腿体被组织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在动脉显影X绒图像上分别形成一条明显的营养血管链;胃经沿线血管密度未见增高,也未见明显的营养血管链。结论:除胃经外,小腿经络区体被组织内均形成一条明显的皮神经营养血管链。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糖尿病经络穴位反应体征的观察,发现其可以辅助血糖尿糖化验诊断,总结了糖尿病经络穴位体征进行诊断的基本规律,认为穴位反应的寒热虚实能反应疾病性质。糖尿病穴位反应体征具有隐匿性变化,对反应穴位的调整在不同时期对血糖调节有双重性作用。通过临床实践,笔者认为经络穴位反应体征对研究糖尿病胰岛素抵抗、降糖、糖尿病并发症的控制及治疗等问题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人参养荣汤对亚急性老化小鼠肝、脑细胞线粒体形态结构变化的保护作用。方法40只ICR系小鼠随机分成青年对照组、模型组、人参养荣汤(中药)高、中、低3个剂量组,观察电子显微镜下的线粒体超微结构变化,并通过医学图像分析仪对线粒体比表面积、体密度、面数密度、比膜面积及嵴数目进行定量的分析。结果电镜观察模型组线粒体数目减少,线粒体肿胀、扩张明显,嵴断裂、畸形、溶解、消失现象明显,符合衰老鼠线粒体形态改变;不同剂量中药组随用药浓度增加,线粒体数目增多,肿胀显著改善,嵴及内膜的衰老变性改变明显减轻。结论人参养荣汤可以通过改善小鼠肝、脑细胞线粒体随增龄所产生的结构变化而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辨经针刺为主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治疗组28例采用辨证归经针刺的方法治疗,并设28例为对照组采用口服药物治疗,疗效判定采用国际公认可信度高的MPQ问卷,1疗程后两组进行治疗前后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4%,对照组总有效率64.3%,两组经统计学分析,P<0.001。结论:辨证归经针刺方法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0天与7天穴位与静脉分别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梗死区分化为类心肌细胞的情况。方法:用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已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5组,抽取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骨髓,分离培养MSCs并传代,于急性心肌梗死形成后0天与7天穴位及静脉注射干细胞。免疫组化brdu染色,取有brdu阳性细胞的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I染色。结果:模型对照组心肌梗死区未见brdu标记的MSCs;穴位注射干细胞0天组brdu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较静脉注射干细胞0天组增高趋势明显P<0.05;穴位注射干细胞7天组brdu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较静脉注射干细胞7天组增高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0天穴位与静脉注射MSCs迁移至梗死区,在梗死区域内存活并分化为类心肌样细胞;在7天穴位与静脉注射MSCs迁移至梗死区,在梗死区域内分化为类心肌样细胞,穴位注射与静脉注射比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Acupuncture meridians consist of a network of acupuncture points on the skin, stimulation of which is well established to have a variety of physiological effects. We have previously demonstrated that epidermal keratinocytes contain multiple sensory systems for temperature, mechanical stimuli, electric potentials and other stimuli. These sensory systems generate changes in the calcium-ion concentration in the epidermis, so epidermal keratinocytes can generate spatially-localized electro-physiological patterns in the skin. We have previously demonstrated signaling between epidermal keratinocytes and peripheral nerve systems. Therefore, stimuli sensed by epidermal keratinocytes might be transferred to the unmyelinated nerve fibers that are known to exist in the epidermis and, thence, to the spinal cord and brain. We propose that epidermal keratinocytes form an information-gathering network in the skin and that this network plays a key role in whole-body homeostasis in response to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 We also hypothesize that this network corresponds to the acupuncture meridians. As supporting examples, we present some striking calcium propagation patterns observed in cultured human keratinocytes after adenosine-triphosphate (ATP) stimulation.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ideas that keratinocytes can generate spatially-restricted signaling patterns after environmental stimulation and that the cultures might be in-vitro models of meridians as an information-gathering network in skin.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算健康人十二经原穴经皮二氧化碳释放率(TCER)及其左右失衡度(IBD-LRM)、表里失衡度(IBD-EIM)、手足失衡度(IBD-HFM),为经络诊断奠定基础。方法:使用激光多普勒及经皮氧分压监测仪测量30例健康受试者十二经原穴的经皮二氧化碳分压曲线,用MATLAB程序对该曲线最小值之后的一段线性曲线进行最小二乘法线性拟合,以拟合直线的斜率作为TCER,再分别计算3种失衡度IBD-LRM、IBD-EIM和IBD-HFM及失衡度绝对值。结果:1)十二经TCER IBD-LRM均值为(-0.71±8.00)%,左右侧TCER分别为(2.21±0.56)和(2.24±0.59)mm Hg(1 mm Hg=0.133 kP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BD-LRM绝对值在(14.04±9.66)%至(40.63±23.36)%之间,均值为(25.86±6.40)%。2)IBD-EIM均值为(-6.18±14.35)%,表里经TCER均值分别为(2.18±0.61)和(2.27±0.59)mm Hg/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BD-EIM绝对值在(20.26±14.82)%至(58.37±20.19)%之间,均值为(38.50±8.64)%。3)IBD-HFM均值为(13.63±16.93)%;手足同名经的TCER均值分别为(2.35±0.63)mm Hg/s和(2.10±0.64)mm Hg/s,手经显著高于足经(P<0.05);IBD-HFM绝对值在(26.68±20.69)%到(56.55±18.29)%之间,均值为(41.12±7.19)%。结论:健康人十二经原穴左右侧的TCER十分接近,表里经之间也比较接近,但手经高于足经;TCER的左右失衡度较小,表里失衡度和左右失衡度较大。  相似文献   

18.
读解经脉     
林其盛 《中国针灸》2004,24(2):139-141
目的:研究经脉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文化背景,探明底蕴,使之能够更客观地反映经脉的内涵.方法:通过对大量有关经脉的古文献的研究、分析,表明经脉是活体的各器官机能的综合反映.结论:经脉理论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衍生理论,其形成过程是由经脉现象归纳升华为经脉理论.经脉是有形和无形的完美结合,是中医学整体观的最大体现.经脉及其理论的确立,数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  相似文献   

19.
古代经络概念与现代经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古代经络文献的分析,指出古代经脉线主要来源于对经脉病候的观察。经脉线与经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马王堆帛书时代早期脉字的构造和用砭石启脉的古经脉疗法提示这时的脉可能指分肉间隙,其晚期则指分肉一血脉的综合体液通道,《黄帝内经》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分解。联络和运行气血是经脉的两个主要功能,现代经络研究可能面临多个客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