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补肺健脾颗粒对脾虚小鼠肠道菌群变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玉英  王玺坤 《中医药学刊》2001,19(4):377-377,401
将脾虚小鼠的肠道菌群及服用补肺健脾颗粒后的肠道菌群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及双歧杆菌组对比,结果表明:在小鼠形成脾虚的过程中,加喂补肺健脾颗粒组与脾虚组小鼠比较,小鼠肠道内双歧杆菌、乳杆菌和类杆菌都明显增多,并且恢复到正常水平;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的菌量显著减少,与脾虚组小鼠相应菌量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而且,补肺健脾颗粒能使肠道内厌氧菌与需氧菌数量比例维持在1000:1左右,有利于调整和维持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2.
《中成药》2019,(3)
在中药多糖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肠道菌群是一道重要的桥梁,该成分在其作用下降解为短链脂肪酸、CO_2等,进一步参与机体能量代谢、免疫应答等,同时也对宿主肠道菌群的丰度、种类及比例等产生重要影响。一些疾病的发生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中药多糖通过扶植肠道有益菌生长、抑制有害菌生长调节各菌群之间的平衡,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本文通过整理归纳中药多糖对肠道菌群作用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与利用中药多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脾虚小鼠肠道菌群和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四君子汤多糖对其的纠正作用。方法:利用番泻叶灌胃加饥饱失常复制小鼠脾虚模型,经1g/kg及2g/kg四君子汤多糖治疗后,以菌落计数法检测其盲肠内容物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脆弱拟杆菌及大肠杆菌的数量;白细胞检测仪检测外周血白细胞比例;以ELISA检测肠道sIgA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脆弱拟杆菌及大肠杆菌数量均升高、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比例升高,淋巴细胞比例下降、肠道sIgA含量降低;经1g/kg及2g/kg四君子汤多糖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一定的恢复,接近正常水平。结论:四君子汤多糖对脾虚小鼠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有一定的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4.
多糖又称多聚糖,是中药重要成分,也是中药的有效成分[1],随着深入研究,已有300多种多糖被提取出来。研究发现中药多糖具有降血脂、降糖、抗肿瘤、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2]。肠道菌群与众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3],同时疾病的发生也常引起肠道菌群的紊乱。肠道菌群的组成受不同疾病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又反过来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4]、产生的代谢产物[5]等影响着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将脾虚小鼠的肠道菌群及服用补肺健脾颗粒后的肠道菌群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及双歧杆菌组对比.结果表明在小鼠形成脾虚的过程中,加喂补肺健脾颗粒组与脾虚组小鼠比较,小鼠肠道内双歧杆菌、乳杆菌和类杆菌都明显增多,并且恢复到正常水平;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的菌量显著减少,与脾虚组小鼠相应菌量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而且,补肺健脾颗粒能使肠道内厌氧菌与需氧菌数量比例维持在10001左右,有利于调整和维持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6.
人的胃肠道是机体最大的储菌库,定居着一个十分复杂和活跃的微生物群落,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保持着动态平衡。脾虚证是中医临床的常见经典证型,大量研究表明,脾虚证与肠道微生物关系密切,肠道菌群的平衡是脾主运化功能正常发挥的基础,肠道菌群失调则会出现一系列脾虚的表现。此外,肠道菌群是健脾中药多糖成分代谢、发挥疗效的重要介质,而健脾中药也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和数量,发挥治疗作用。本文总结了肠道菌群与脾虚证在生理、病理以及健脾中药药效发挥上的关联,立足于肠道菌群研究脾虚证,旨在为揭示中医脾虚证的内涵提供一些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观察健脾合剂对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模型小鼠的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研究健脾合剂对脾虚型IBS-D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方法 将清洁级幼龄 ICR 雄性小鼠 48 只随机分为四组(n=12),并建立脾虚型IBS-D 小鼠模型(3n=36),造模评价成功后,空白组和模型组分别予双蒸水(10 ml·kg-1)、西药组予复合乳酸菌(0.26 g·kg-1)、中药组予健脾合剂(16 ml·kg-1)灌胃,治疗周期均为 14 天。治疗周期结束后,每组随机抽取 5 只小鼠,分别标记为B1、B2、B3、B4组,随后通过 16SrDNA 高通量基因测序法分析治疗前后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 本研究测序深度充分,样品均具有良好的丰富度与多样性。与B1组比较,B2组小鼠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降低(P < 0.05);与B2组比较,B3、B4组小鼠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提高(P < 0.05);与B1组比较,B3、B4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明显差异(P > 0.05),说明健脾合剂和复合乳酸菌的干预均能调节脾虚型IBS-D小鼠肠道菌群达到或接近健康小鼠的肠道菌群稳态;且B3与B4组间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明显差异(P > 0.05),推测健脾合剂有益生元样作用;健脾合剂干预后,在门水平,Tenericutes、Actinobacteria、Saccharibacteria丰度上调(P < 0.05),Proteobacteria丰度下调(P < 0.05);在属水平,Alistipes、Ruminiclostridium、Candidatus_Saccharimonas、Rikenella、Intestinimonas、Lachnoclostridium、Oscillibacter、Coprococcus、Faecalibaculum、Enterorhabdus、Peptococcus、Romboutsia、Papillibacter丰度上调(P < 0.05),Lactobacillus、Bacteroides、Parasutterella、Escherichia、Erysipelatoclostridium、Parabacteroides、Candidatus_Stoquefichus丰度下调(P < 0.05)。结论 健脾合剂干预可以增加脾虚型IBS-D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并调节到与健康小鼠相似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近10年有关肠道菌群与健脾祛湿类方药的理论研究进行综述,认为中医健脾祛湿法可有效扶助肠道有益菌,抑制致病菌,提高肠道菌群的丰度与多样性,调节紊乱的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微环境。  相似文献   

9.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提到的"甘入脾"指出了甘味药入脾健脾的作用;"甘味"与药物中含有的糖类成分有关。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肠道菌群失调是其基础病因之一,采用益生菌和益生原辅助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取得一定的疗效。中医学认为,脾虚型是肠易激综合征的普遍证型,健脾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以甘味健脾中药的多糖成分对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的作用为契机,揭示"甘入脾"的机理,从而为考察健脾中药的有效成分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温运合剂对脾虚泄泻小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大黄水煎液制作小鼠脾虚泄泻模型,给予温运合剂进行治疗,观察小鼠的体质量、腹泻指数、肠道病理学检查变化情况,并测定肠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结果温运合剂有明显止泻作用,可显著改善脾虚泄泻所致的体质量减少,减轻肠黏膜损伤,还可以显著提高脾虚泄泻小鼠的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结论温运合剂可修复肠道黏膜,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进而发挥其止泻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肠道菌群稳态在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调节机体免疫以及拮抗病原微生物定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肠道菌群与中医理论中"脾"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和中医脾失健运互为因果。本文从脾虚证与肠道菌群失调的联系、中医健脾方剂调节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2个方面进行综述,阐明从脾论治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稳态,以期为进一步从微生态学角度研究中医健脾方剂作用机制提供借鉴。关于中药方剂对肠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应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充分体现疾病或是证候的临床特点,在建立成熟的证候模型或病证结合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宏基因组学、高通量测序等微生态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中药制剂对肠道微生态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明确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对某一疾病优势肠道细菌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为阐明中药调节肠道微生态的有效物质基础、揭示其作用本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捏脊法治疗脾虚哮喘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4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哮喘组、脾虚哮喘组和捏脊脾虚哮喘组各12只。哮喘组以卵蛋白(OVA)致敏和激发方法建立大鼠哮喘模型,脾虚哮喘组和捏脊脾虚哮喘组在小承气汤灌胃致脾虚基础上以OVA致敏和激发方法建立大鼠脾虚哮喘模型,正常对照组与哮喘组以自来水1.5 ml/100 g灌胃,轻抚大鼠头部和轻持鼠尾根部而不做捏脊;脾虚哮喘组轻抚大鼠头部和轻持鼠尾根部而不做捏脊;捏脊脾虚哮喘组给予捏脊法干预。以粪便涂片革兰染色法检测肠道菌群状况,以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情况,并测定肺泡灌洗液中炎症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结果第44、51、62天时,各组大鼠体重、杆菌/球菌、阳性杆菌/细菌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哮喘造模后18、42 h,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哮喘组、脾虚哮喘组和捏脊脾虚哮喘组炎症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均明显升高,且脾虚哮喘组显著高于哮喘组和捏脊脾虚哮喘组(P<0.05或P<0.01)。与本组哮喘造模后18 h比较,哮喘造模后42 h时哮喘组、捏脊脾虚哮喘组炎症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结论捏脊法能有效改善脾虚哮喘大鼠的肠道菌群紊乱及炎症状态,这可能是其防治脾虚哮喘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医证候学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肝郁脾虚证作为临床多种疾病常见证候,涉及多系统病变,肠道菌群的紊乱也可引起多系统的病理变化。分子生物学和宏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为证候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文就肝郁脾虚证在神经、消化、内分泌、代谢系统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如何提高老龄化人群的生活质量已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肠道微生物在衰老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影响着机体的衰老状态。肠道微生物群被称为"第二基因组",大量研究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群的重要性。在老年人中,肠道微生物群的多样性降低。肠道生理功能、饮食结构随年龄增长发生变化,机体免疫功能减退、肠道菌群也发生相应改变,肠道菌群与免疫、促炎和抗炎因子平衡等相关,肠道菌群失调与衰老相关的慢性疾病相关。而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也可能引发衰老型相关疾病,本文从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研究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5.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反应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其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医脾胃和肠道菌群不仅有着理论的相似点,从脾论治能调整肠道菌群,修复肠道屏障,恢复正常的免疫应答,由此可见二者在功能上的相通之处。本文以肠道菌群为切入点,探讨中医从脾论治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系统,肠道菌群能够产生大量维持机体健康的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等,调节宿主生理活动和改善疾病状态。多糖为药食同源植物的主要药理活性物质,由于其具有易溶、毒性低等优点,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药食同源植物多糖进入生物体内不易被胃肠道消化吸收,但可被肠道菌群分泌的多糖降解酶降解,具有潜在的益生元特性。药食同源植物多糖通过调控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介导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并作为益生元与益生菌形成合生元改善炎症性肠病。对药食同源植物多糖与肠道菌群的互作机制、介导肠道菌群并作为益生元改善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治疗炎症性肠病药物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曹振华  苏润泽 《河南中医》2021,41(4):515-518
从脾的功能角度研究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其核心病机为脾不散精,胃热亢盛;从肠道菌群角度研究IR,其病理机制为机体长期摄入高热量食物,导致肠道内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值升高、乙酸盐含量增加、益生菌比例降低和丁酸盐含量减少以及肠道屏障受损.中医采用清除胃热和补益健脾的治法可改善肠道菌群结构,...  相似文献   

18.
补脾益气方对实验性“脾虚”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肠道中厌氧菌主要成员双歧杆菌、乳杆菌为观察对象,研究了脾虚动物肠道菌群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补脾益气方均能对抗大黄引起的双歧杆攻和乳杆菌下降的作用,实验结果从一个方面阐明了补脾益气方的作用机理,同时表明了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稳定性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银屑病是一种以慢性炎症性为主要发病特征且与免疫相关的疾病。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免疫疾病有密切关系,尤其与炎症性肠道疾病关系密切。银屑病发病机制与肠道菌群紊乱的机制有相似之处。通过中医辨治对肠道菌群维持稳态的研究,从炎症性肠道疾病的角度进行探索,为调节银屑病肠道菌群的中医药临床治疗及诊断提供了一定依据。本文对目前关于银屑病肠道菌群的中西医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