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为基础的短期镇静方案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40例,年龄20~80岁,首先对患者缓慢静脉注射咪达唑仑5mg负荷量,并持续给予咪达唑仑0.03mg/kg.h,观察患者的多项指标(包括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以及镇静效果)。结果:40例患者使用咪达唑仑负荷剂量下均可以达到镇静效果,但是不同疾病的患者所需要的维持剂量略有不同。检测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都显示有显著好转。结论:不同病因引起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使用咪达唑仑后能达到镇静以及改善血气指标,并对患者的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数字化血管造影检查(DSA)确诊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分析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CTA确诊结果与DSA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血管瘤大小评估结果与DSA证实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CTA检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准确率,可有效评估血管瘤的大小及病情程度,与DSA检查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且具有低医源性损伤、快捷、方便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6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照就诊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降颅内压、止血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进行治疗,依据患者血压变动进行药量的调整。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病死率、再出血率及脑血管痉挛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优于对照组的76.7%,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组在病死率及脑血管痉挛率等方面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在防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结合中医探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中医昼夜节律。方法选择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血管痉挛的患者,经TCD(经颅多普勒)对大脑中动脉(MCA)24h以上监测后,对结果进行总结并结合中医昼夜节律进行分析。结果监测患者的脑血管痉挛情况呈现昼夜节律性变化,脑血管痉挛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干支计时的卯时及酉时。结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高峰发生在卯时及酉时,脑血管痉挛的节律变化符合中医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与眯达唑仑在ICU危重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时应用镇静的效果观察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对80例ICU危重患者机械通气时采用微量泵持续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与咪达唑仑镇静,同时观察镇静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并观察两种镇静药物的不同。结果右美托咪啶治疗后,神志逐渐稳定,呼吸频率、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亦明显改善;右美托咪定不良反应较咪达唑仑少。结论右美托咪啶与咪达唑仑均可作为ICU危重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理想的镇静剂,尤其是右美托咪啶,只要合理实施治疗方案,更能使ICU危重患者机械通气患者取得满意的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丙泊酚和咪达唑仑在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和咪达唑仑组各40例,观察2组患者对丙泊酚和咪达唑仑镇静治疗的反应,以及心率、血压、自主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镇静治疗15min、30min、60min后心率、自主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脉搏氧饱和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而丙泊酚组患者镇静达标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均比咪达唑仑短(P均〈0.05)。不良反应发生率2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丙泊酚和咪达唑仑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脱水止血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治疗。结果:观察组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再出血发生率、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加盐酸哌替啶联合米非司酮片应用在早期人工流产中的镇痛作用。方法:将200例孕40~70天人工流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观察组于术前24h口服米非司酮片150mg,入室后缓慢静推盐酸哌替啶50mg,术中予咪达唑仑0.05~0.08mg/kg;对照组静脉推注丙泊酚1~2mg/kg;比较两组术中镇静、镇痛效果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两组镇痛效果基本相当,但镇静效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脉搏、血氧饱和度等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盐酸哌替啶、咪达唑仑联合米非司酮片在人工流产中具有明显镇静、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引起脑底部或脊髓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导致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原发性或自发性SAH,是神经科最常见急症之一[1].最常见的病因为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患者常因大量出血、再出血和并发血管痉挛而死亡.做好急性期护理对制止出血、减少复发、缓解血管痉挛、改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院2006年12月-2008年12月共收治SAH患者30例,通过内科药物保守治疗及对患者实施饮食、大便护理、心理疏导、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预防并发症等综合护理,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各种原因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统称,分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种,自发性又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临床多指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脑血管疾病中占5%~10%;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比较多,常见的病因主要有先天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其次为动静脉血管畸形以及一些少见的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