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暴盲的甲皱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9例诊断为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暴盲患者,进行甲皱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的检测与研究.甲皱微循环检测结果显示:形态学异常和血液流态的变化均为明显,机体微循环处于瘀血状态;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显示:血液粘度增高和红细胞聚集性增高,符合中医瘀血内阻的表现.研究以上两方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其总体病理变化与中医瘀血形成的机理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医“暴盲”证候分类与甲皱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将49例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暴盲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类,并对甲皱微循环和血清流变学进行检测与研究。结果:甲皱微循环检测显示,形态学异常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明显,机体微循环处于瘀血状态,血液流变学检测显示,血液黏度增高和红细胞聚集性增高,符合中医瘀血内阻的表现,结论:从心上两方面结果可窥,总体病理变化与中医瘀血形成的机理十分吻合。且和中医学“审证求因”的病因学说认识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正> 血液流变学近年来广泛运用于“瘀血”证的理论研究和临床观察。有的学者并试图将血液流变学作为研究祖国医学“瘀血”本质的一项客观指标。1984年,我们对44例属于中医“瘀血”证的患者分青紫舌、唇甲紫绀、舌腹静脉瘀阻三组进行了血液流变学的测定,发现此三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与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叶兴涛 《中国中医药科技》2012,19(3):196+206-196,206
目的:探讨瘀血舌质肺癌患者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观察患者的舌质,将患者分为瘀血舌质组25例和非瘀血舌质组31例,测定患者血液变学指标。结果:瘀血舌质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除红细胞压积外较非瘀血舌质组均有明显升高。结论:肺癌瘀血舌质可以反映肺癌血瘀证存在,血液流变学检测可以丰富肺癌血瘀证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5.
大量临床资料表明,脑血栓形成时有明显的血液流变学改变。为了寻求对血液流变学改变有较好改善作用的药物,我院于1987年3月~1988年6月对53例脑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脉通+川芎嗪、脉通+复方丹参静脉点滴治疗前后的部分血液流变学指标的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川芎嗪联合血栓通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3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岳丽菁  杨培增 《新中医》2005,37(7):29-30
目的:观察川芎嗪联合血栓通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4例(74只眼)各种原因所致的RVO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38只眼),采用川芎嗪注射液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对照组36例(36只眼),采用抗凝剂尿激酶治疗。主要观察治疗前后视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血液流变学等指标并评定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11%,对照组为66.67%。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分支静脉阻塞与主干静脉阻塞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分支静脉阻塞疗效优于主干静脉阻塞。治疗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仅纤维蛋白原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川芎嗪联合血栓通治疗RVO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头风汤治疗瘀血型慢性偏头痛(CM)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瘀血型CM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予头风汤治疗,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2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根据临床症状积分评价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0%(36/40),对照组为67.50%(27/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头风汤治疗瘀血型CM疗效良好,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状态,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瘀血舌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正常舌、痰凝血瘀舌及气虚血瘀舌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方法:采用北京普利生R-20型血液粘度测试仪器、LBY-N6型旋转式血液粘度计、BIO-RDA550型酶标仪、Lab-systems Dragon洗板机,对正常舌对照组43例、痰凝血瘀舌组41例及气虚血瘀舌组40例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瘀血舌的血液流变学改变主要表现为血液的“粘”、“浓”、“凝”、“聚”。结论:由于证型不同,反映在血液流变学上其指标的变化特点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肝病瘀血舌象不同证型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病瘀血舌象患者的血液生化物质的变化与不同血瘀证型是否内在联系。方法:用常规方法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检测。结果:肝病瘀血舌患者不同证型组湿热瘀滞组、肝瘀痰阻组、气滞血瘀组、气虚血瘀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肝病瘀血舌患者不同证型组与气虚血瘀组比较,湿热瘀滞组、肝瘀痰阻组、气滞血瘀组的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高于气虚血瘀组(P<0.05或P<0.01)。结论:肝病瘀血舌不同血瘀证型有其不同的中医生理病理基础,肝病瘀血舌血液流变性与中医不同血瘀证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性的改变.方法:检测85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与60例正常人对照并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全血粘度增高,以中切L和低切为明显,血浆粘度增高(P〈0.05),显示出高粘滞综合征的特点.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有明显高粘倾向,表明患者红细胞聚集性增高,容易导致微循环障碍,是糖尿病并发微血管损伤的流变学基础,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实验报告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栝楼薤白半夏汤加味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1例.对照组服用硝酸异山梨醇酯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及盐酸阿替洛尔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栝楼薤白半夏汤加味.2组均治疗30 d.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及心电图变化,采用免疫放射法测定B型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RP,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8%(30/31)、对照组为83.9%(26/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87,P=0.023);观察组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7.1%(27/31)、对照组为71.0%(22/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4,P=0.024);观察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96.8%(30/31)、对照组为83.9%(26/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87,P=0.023).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RP[(4.22±1.87)mg/L比(7.21±1.88)mg/L,t=5.643]、BNP[(31.87±12.58)mg/L比(59.28±13.21)mg/L,t=6.769]水平及血浆黏度[(1.32±0.02)mPa?s比(1.57±0.04)mPa?s,t=5.769]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栝楼薤白半夏汤加味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改善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清CRP、BNP水平及血液黏稠度.  相似文献   

12.
益气、行气活血法在冠心病心血瘀阻证中的治疗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行气活血法和益气活血法对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的治疗,为临床辩证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从冠心病患者中随机抽取气滞心血瘀阻证30例和气虚心血瘀阻证30例,再将它们随机分配到行气活血法组和益气活血法组中治疗,检测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血小板聚集率、血液流变学及心钠素的变化。结果:行气活血法和益气活血法都可以改善患者血小板动能亢进、血液的浓、沾、凝、聚状态,而益气活血法还可增强心功能、减轻心房的压力和扩张程度,而且发现2种治法对证治疗时,效果最佳。结论:辩证论治能发挥治疗的最大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中风证型与内皮素关系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 115例中风患者辨证分型后血浆内皮素检测分析表明 ,风痰阻络、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三型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 .0 5 ) ;风痰阻络、气虚血瘀二型明显高于阴虚风动型(P<0 .0 5 ) ;风痰阻络与气虚血瘀二型相比无显著意义(P>0 .0 5 ) 。说明二种实证证型与血浆内皮素水平增高最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中医对PCI术后的病机和辨证分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术后再狭窄(Restenosis,RS)是影响PCI术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之一,预防PCI术后RS已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并结合临床,提出PCI术后的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并以心气虚为本,以血瘀痰浊为基本病理状态,以心肾两虚为主要病理表现,其临床辨证分型为:气阳两虚、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心血瘀阻、痰浊壅塞、阴寒凝滞、痰瘀互结、心肾阴虚8个证型。  相似文献   

15.
开心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证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开心胶囊对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分别给予开心胶囊及鲁南欣康治疗;记录两组患者一般状况、临床表现、心电图变化及检测血清NO、ET-1含量;记录用药过程中的不良事件。结果开心胶囊在改善症状及心电图等方面与阳性对照药鲁南欣康无显著差异,但对嗳气叹息、失眠多梦及头晕头痛症状改善优于鲁南欣康,且能改善血清NO和ET-1含量,其ET—1改善优于鲁南欣康。结论开心胶囊对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证有明确疗效,与其保护内皮功能的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自拟活血通络方对气虚血瘀型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在大连港医院神经康复科就诊的80例气虚血瘀型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采取常规针刺治疗,试验组40例采取针刺联合自拟活血通络方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结果试验组临床有效率75.0%,对照组临床有效率62.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P<0.05)。结论对气虚血瘀型卒中后偏瘫患者采取针刺联合自拟活血通络方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散血明目片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活血通脉利水散结之散血明目片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散血明目片的作用机理。方法选用60例(61只眼)临床上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气滞血瘀证患者,按入院先后次序随机分为散血明目片治疗组和血塞通对照组,每组30人。治疗30天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每2周复诊1次,2个疗程后复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远视力、眼底表现、视网膜循环时间、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散血明目片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65%,血塞通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总显效率为41.94%,对照组为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视网膜循环时间、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眼底出血吸收以及中医证候的改善方面,散血明目片治疗组与血塞通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通脉利水明目之散血明目片对视网膜静脉阻塞(尤其是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气滞血瘀证有较好治疗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扩张血管,改善视网膜微循环,加速眼底出血、渗出的吸收,从而促进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多因素整合方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气滞血瘀证大鼠模型,为深入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气滞血瘀证的病理机制和治疗药物提供合适的动物模型。方法:在自体内膜移植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模型的基础上,采用药物加情志刺激等多因素干预方法造成气滞血瘀证候模型,观察模型大鼠的外部体征和行为学表现、在位和异位内膜的组织形态学表现、血管内皮因子、单胺类神经递质等的变化,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气滞血瘀证大鼠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大鼠建模成功率为78%;病证结合组NO含量较疾病模型组、伪手术组均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证结合组ET含量较疾病模型组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疾病模型组相比,病证结合组血清DA、NE含量均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多因素整合方法建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气滞血瘀证大鼠模型基本符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特征和中医证候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消栓胶囊对缺血性中风(CIS)气虚血瘀型患者疗效和血流变学、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影响,探讨消栓胶囊对CIS的作用机制.方法:80例CIS气虚血瘀证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消栓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消栓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消栓(肠溶)胶囊0.4g/次,3次·d-1,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于治疗前后评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检测血流变学和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血流变学、血脂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流变学、血脂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消栓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消栓组患者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血流变学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消栓组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消栓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CIS患者安全有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血流变学、血管内皮功能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47例,对所有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按照统计学方法,探讨该病的证型分布规律。结果:147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平均年龄为(64.03±8.06)岁,老年人发病率较高,尤以60岁以上的发病率高。男女发病比例为1∶1.53,糖尿病病程在0~10 a者最多。本病各证型出现比例为:阳虚寒凝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阴虚血瘀证。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多发生于老年人,与糖尿病病程关系并不密切,辨证多以阳虚寒凝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较为多见,血瘀贯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