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痫症而就诊者,多属缓解阶段,一如常人,这对辨证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稍一不慎,便会造成误诊,治疗也常有失误之处。兹整理三例痫症的辨误,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案1:涤痰失败治风取胜痫症的原因虽多,但其所致的病理变化不外风与痰的相互激发。然而,其中主要一环还是在于“痰”,故有“无痰不痫”的说法,因此,我治疗痫症,尝以治痰为主,每予涤痰汤而取效。但也有例外,如艾××,  相似文献   

2.
癫痫,祖国医学也称为“痫症”。本病的发生大多是由于痰邪作崇所致,《医学纲目》谓“癫痫者,痰邪逆上也”即是此意。本病的治疗多以平肝息风,涤痰开窍,镇心安神等法为主。兔脑散治疗癲痫病则是流传很久的民间验方,笔者听母亲口述后于1972年开始应用  相似文献   

3.
癫疾,是神志失常的一种病症。俗有“文疯”、“文痴”之称。在唐宋以前,对癫疾的名实称谓有含混之嫌。如《证治准绳》云“素问止言癫而不及痫,灵枢乃有痫瘈、痫厥之名,诸书有言狂者,有言癫狂者,有言风痫者……迄无定论。”此尚习之风,至汉唐及宋亦未予分辨。自元往下,才将癫狂予以区别。首避泾渭者,乃丹溪之言:“癫属阴”,狂属阳,癫多喜而狂多怒。”次则有明代王肯堂,发前人之未发,将癫疾与狂、痫明确地区别开来。研究癫证的病机与治法,自《内经》以下,亦代不乏人。如《丹溪心法》云:“癫属阴…大率因痰结于心胸间,“清·林佩琴曰“癫者,多由心脾郁结,志愿不遂,更或惊恐,致神不守舍  相似文献   

4.
引言羊痫病是一种顽固性不易治愈的慢性疾患,是内经所称的“痫厥”“痫(疒契)”及一般的“风痫、惊痫、食痫……”等中的一种。而历代医书又有五痫之分;例如,清陈修园医学三字经原注云:“肺如犬吠、肝如羊嘶、心如马鸣、脾如牛吼、肾如猪叫,每发必口角流涎”。李梃医学入门说:“此五痫病状,偶类之耳;其实痰、火、惊三者,闭其孔窍,鼓其涎潮,乱其主宰故也”。痫症致病因素,以痰为主,或再挟风、挟热(火)、挟虚,略有差别而已。在临床表现主要是:发作时猝然眩仆,昏不知人,四肢抽搐,两目上视,或口眼喎斜;将醒之时则口吐涎沫,醒后一切宛如常人。其病忽作忽止,有连  相似文献   

5.
癫痫二字在古代是有区分的,素问的阴阳类论提到:“骂(?)安行,癫疾为狂。”凡精神失常乃至于狂躁,骂(?),行动奇诡的重度精神病,可以归属于癫症。灵枢经脉篇述及痫症时曾说:“膀胱足太阳之脉,是主筋所生者。”痫症的征候应该是:“发时昏不知人,猝然眩仆,甚则瘈疭抽搐,或口眼歪斜,或口作六音声,将醒时吐涎沫,醒后又发,有连日发者,有一日发三五次者。”所以后世所称的癫痫,便是古代的痫症。本文仍从俗沿称癫痫。中医解释癫痫的病原,主要为“痰热”所致。“由肾中  相似文献   

6.
闫国章 《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1):674-674
脑病的发生与瘀密切相关 ,脑病的病理过程中 ,均有瘀存在 ,瘀是以血瘀为主 ,是脑病病机的关键。浊是脑病发生的主要病因 ,由于痰湿壅遏、瘀滞不通而发病、常引起多种脑病。因此 ,化瘀与降浊法是笔者临床常用的治疗脑病方法 ,现介绍如下。1 癫 痫多由痰邪引起 ,故有“无痰不作痫”之说。大凡初病实证 ,多由痰热迷塞心窍所致 ,久病致虚、亦多由痰湿扰乱神明。痰热成因 ,可由气郁过久 ,“气有余便是火” ,化火烁液成痰 ,引起癫痫 ,故有“无火不动痰”之谓。临床发作抽搐 ,则由痰热蒙蔽心胸、阳气受遏、致血行瘀阻 ,清气不升 ,浊气不降所致。…  相似文献   

7.
谢海洲 《河南中医》2000,20(5):12-12
我近年的临床研究方向是“神志病” ,包括传统医学的“癫、狂、痫” ,痫即今之所谓“癫痫” ,北方民间称“抽羊角疯”。它的发作有数月一见者 ,有一月数见者 ,也有一日频繁发作者。有大发作 ,有小发作 ,甚至有瞬间、一眨眼即过者。还有全身型、眼目型、腹型等不同。小儿病因多为产伤或受父母遗传 ,大一点的儿童如无上述原因 ,我在临床上体会多为发高烧、惊吓 (恐惧、骇怕 )、外伤头部等原因。关于诊断 ,近年依靠“脑电图”即可确诊 ,大致分轻、中、重异常 ,有时CT反而不出现 ,但核磁可见 ,一般认为脑电图即可确诊。传统中医认为是风痰瘀为…  相似文献   

8.
<正> 痰之见症,有内外之别。咳喘上气诸病,为痰在外者;流走于脏腑经络,则为内痰。其中,以心热之痰而变生惊痫、痴癫之症,从豁痰开窍论治取效,此为中医痰病学说的一大特色。这些病症,小儿颇为多见,与其禀赋密切有关。诸如脏气柔弱、心神虚怯、脾弱肝旺,致使涎多风动、上堵灵窍;又有在胎产之时或出生之后头颅被伤,元神受损,而风痰逆犯者;且因神怯,易惊易恐,皆能生痰滞络,蒙蔽心包。前贤指出:“夫气血浊逆,则津液不清,熏蒸成聚而变为痰”(《明医杂著》);其症,“火动则生,气滞则盛,风鼓则涌,变怪百端”(《杂病源流犀烛》)。都论述了气血化失其正,变生风痰扰神的病机。对于这些症属痰涎深潜、风热内蕴的小儿,其惊搐、昏厥、癫痫、痴钝诸病,董师禀承家传,善用涤痰汤法治之,疗效较著。  相似文献   

9.
<正> 眩晕证在临床多见,其病因较多。古人有“风眩”、“火眩”、“痰眩”、“虚眩”等等之说。风眩始见于《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孙思邈、沈芊绿也都认为肝风能引起眩晕;痰眩始见于《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朱丹溪认为:“无痰不作眩”。《济生方》曰:“胖人停饮而眩”;火眩刘河间认为由风火引起,王肯堂认为火致目眩,张三锡主张痰火成眩;虚眩《灵枢》谓:“上虚则眩“,张仲景、徐春甫同意此说。张景岳认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见痰火者,不过一二,但卢搏导主张下虚上实而眩。《临证指南》曰:“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气,风阳上冒,中虚下虚”。我认为眩晕证,病况繁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风、痰所致。故痰聚中焦而上泛,火借风力而飞扬,直达清空之窍而引起眩晕证。善治上者,必求其下。滋其苗者,必灌其根。治病必求于本。因而风、火、痰,则为产生“眩晕”之根本。脾居中洲,为机体气化升降的枢纽。在里属阴,藏而不泻,故脾为阴脏,其性主升,升  相似文献   

10.
痰瘀互结致病的临床特点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痰饮、瘀血致病各有特点 ,临床多见痰瘀互结致病者。夫痰饮之成也 ,源于津液 ;瘀血之生也 ,源于血液。血和津液既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二者具有“津血同源”、“津血互化”的关系。《灵枢·邪客》指出 :“营气者 ,泌其津液 ,注之于脉 ,化以为血。”《灵枢·营卫生会》又说 :“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说明血和津液旺则俱旺 ,伤则均伤。在生理条件下 ,津液与血在“气化”作用下可相互资生转化。故在病理条件下 ,气化失常 ,痰饮和瘀血亦能相互影响 ,终致痰瘀互结。如气不化津 ,则津液停聚 ,凝结而形成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