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膀胱经腧穴透刺关节突关节温针灸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2例符合要求的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6例。直刺组在患者L4、L5、S1椎体双侧上关节突与相应横突根部的交界点实施温针灸治疗,透刺组采用经双侧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向L4、L5、S1椎体同侧上关节突与相应横突根部交界点透刺温针灸治疗。2组的温针灸治疗均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隔7 d后进行下一疗程治疗,共治疗2个疗程。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患者的腰部疼痛情况,采用BCS-400背力计测定患者的腰背伸力,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问卷表评定腰痛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同时观察患者试验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均完成试验,试验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前2组患者的腰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1,P=0.936);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的腰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6.62±1.50)分,(3.18±1.09)分,t=7.635,P=0.000;(6.71±1.59)分,(2.10±1.13)分,t=12.875,P=0.001];治疗结束后直刺组的评分高于透刺组(t=5.473,P=0.008)。治疗前2组患者的腰背伸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3,P=0.880);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的腰背伸力均较治疗前增大[(58.02±3.67)N,(64.64±5.23)N,t=11.771,P=0.000;(57.89±5.77)N,(67.17±4.46)N,t=8.005,P=0.000];治疗结束后直刺组的腰背伸力低于透刺组(t=-3.751,P=0.000)。治疗前2组患者的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40,P=0.287);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的ODI均较治疗前降低[(68.45±13.67)%,(17.64±11.23)%,t=15.332,P=0.000;(69.19±12.77)%,(13.17±10.46)%,t=17.653,P=0.000];治疗结束后直刺组的ODI高于透刺组(t=-4.369,P=0.001)。结论:经膀胱经腧穴透刺关节突关节温针灸治疗和关节突关节温针灸治疗均能有效缓解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患者的腰部疼痛、增强患者的腰背伸力、改善腰部功能,且均有较高的安全性,但前者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2.
朱仲华 《新中医》2021,53(1):117-120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关节松动术对慢性下腰痛患者腰部活动度、疼痛数字评分(NR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影响。方法:选取92例慢性下腰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关节松动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温针灸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腰部活动度、NRS评分、ODI评分、满意度评分及持续坐立时间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48%,高于对照组78.26%(P0.05)。治疗后,2组前屈、伸展、侧屈活动度及持续坐立时间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NRS、OD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NRS、ODI、满意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关节松动术对慢性下腰痛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增强腰部活动度,缓解腰部肌肉痉挛,促进腰部功能恢复,且患者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推拿结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冻结肩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原发性冻结肩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推拿组20例,应用推拿手法治疗;温针灸组20例,应用温针灸治疗;推拿结合温针灸组20例,应用推拿结合温针灸治疗。3组均治疗1次/d,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于治疗前、每疗程结束后分别采用总体疗效评价、VAS视觉疼痛量表、肩关节活动度(PROM)评分进行疼痛和肩关节活动能力评价。结果:治疗前3组的VAS、PROM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的VAS、PROM评分均分别高于治疗前,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拿组治疗1、2个疗程后的VAS评分均高于温针灸组(P0.05);推拿结合温针灸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均高于推拿组、温针灸组(P0.05);推拿组治疗3、4个疗程后的PROM评分均高于温针灸组(P0.05);推拿结合温针灸组治疗PROM评分均高于推拿组、温针灸组(P0.05)。总体疗效评价,推拿组结合温针灸组总有效率为95%,推拿组、温针灸组总有效率均为90%(P0.05)。结论:温针灸止痛效果优于推拿治疗,推拿更有助于改善肩关节活动度,而推拿结合温针灸综合治疗方案相对于推拿、温针灸单一疗法能显著提高原发性冻结肩患者的总体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温针灸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均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肩关节屈、肩关节后伸、肩关节外展度均增加(P0.05);两组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度比较,治疗组肩关节屈、肩关节外展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肩周炎具有较好疗效,可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基于经筋理论应用关刺联合耳穴埋豆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CNLBP患者随机分为关刺组30例与常规组30例。关刺组予以关刺联合耳穴埋豆干预,常规组予以常规针刺联合耳穴埋豆干预。两组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后2个月进行随访。其中,关刺组隔1 d治疗1次,4周内共治疗14次。常规组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6 d,休息1 d, 4周内共治疗24次。采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腰椎JOA评分进行比较,观察第1次治疗后的即时镇痛效果、疗程结束后及随访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第1次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VAS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关刺组优于常规组;治疗4周后及治疗结束后2个月随访的ODI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均显著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关刺组优于常规组;经4周治疗后,关刺组总有效率93%(28/30),常规组总有效率83%(25/30),关刺组与常规组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2...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结合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经筋刺法结合温针灸组)32例和对照组(温针灸组)32例。两组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观察整体疗效、VAS评分及Lysholm膝关节评分,并随访1个月及2个月,观察其远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9%)高于对照组(87.5%)(P0.05),治疗后、随访1个月及2个月VAS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筋刺法结合温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腰痛舒痹方联合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中炎症介质白细胞介 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 例,采用随机 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针灸组、联合组各30 例。中药组给予腰痛舒痹方治疗,针灸组给予温针灸治疗,联合 组给予腰痛舒痹方联合温针灸治疗,疗程6 周。评价3 组临床疗效,比较3 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 法(VAS) 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 评分,并检测血清IL-1β、TNF-α 水平。结果:联合组总有 效率高于中药组和针灸组(P<0.05)。治疗后,3 组VAS 评分、ODI 指数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联合 组VAS 评分、ODI 指数均低于中药组和针灸组(P<0.05)。治疗后,3 组IL-1β、TNF-α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 低(P<0.05),且联合组IL-1β、TNF-α 水平均低于中药组和针灸组(P<0.05)。结论:腰痛舒痹方联合温针 灸治疗风寒湿痹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腰部活动度,降低血清中炎症因子的 表达,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电针、温针及浮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9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31例、温针组30例和浮针组32例,3组分别用电针、温针、浮针治疗。结果:治疗后各组膝关节症状积分评分、VAS均低于治疗前,且浮针组VAS改善程度优于电针组及温针组(P0.05)。总有效率浮针组90.63%、电针组83.87%、温针组83.3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1个月后随访各组膝关节症状积分评分及VAS均低于治疗前评分,电针组、温针组症状积分及VAS低于浮针组(P0.05)。远期总有效率电针组、温针组高于浮针组(P0.05)。结论:3种针刺方法均可改善症状,浮针组短期疗效优于电针组及温针组,电针组、温针组远期疗效优于浮针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火龙灸结合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51例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患者,经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后次日在以责任关节突关节为中心的腰背部用腰椎一号方行火龙灸治疗,1次/d,30 min/次,连续7次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疗程结束当日及末次随访时对比视觉模拟评分和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疗效。结果:51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2 d.3例患者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后次日出现疼痛加重,2 d后缓解,再无反复。与治疗前比较,疗程结束当日和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当日和末次随访比较,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龙灸结合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可减轻患者下腰部疼痛,改善腰背部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温针灸结合傍刺下关穴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傍刺组和温针灸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温针灸结合傍刺为主的治疗方法,主穴取下关穴,其他穴位常规刺法;傍刺组予傍刺下关穴治疗;温针灸组予温针灸下关穴治疗;比较各组治疗1个疗程后、2个疗程后、3个疗程后MPQ[现时疼痛强度(PPI)、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疼痛评估指数(PRI)]评分和HAMA焦虑量表评分。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傍刺组及温针灸组(P 0.05),总有效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各组治疗前后数值评分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 0.05);治疗组第1个疗程后PPI评分与傍刺组比较改善明显(P 0.05),第2个疗程后PPI评分与其他两组比较都有改善(P 0.05),第3个疗程后PPI评分与傍刺组比较改善显著(P 0.01);治疗组第1个疗程后PRI评分与其他两组比较改善明显(P 0.05),第3个疗程后PRI评分与傍刺组比较改善明显(P 0.05);治疗组第1个疗程后VAS评分与温针灸组比较改善明显(P 0.05),第2个疗程后VAS评分与傍刺组比较均有改善(P 0.05),第3个疗程后VAS评分与其他两组比较改善明显(P 0.05);治疗组第1个疗程后HAMA评分与其他两组比较无明显改善(P 0.05),第2个疗程后HAMA评分与傍刺组比较改善明显(P 0.05),第3个疗程后HAMA评分与其他两组比较改善明显(P 0.05)。另外,傍刺组、温针灸组和治疗组3个月内的复发率分别为66.67%、33.3%、9.09%,治疗组复发率较其他两组下降明显(P 0.05)。结论温针灸结合傍刺下关穴的治疗方法和单用傍刺治疗、单用温针灸治疗均能有效治疗和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但是温针灸结合傍刺下关穴治疗特别在改善面痛程度方面优于单用一种针刺治疗,并且拥有更加稳定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动推疗法与单纯推拿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的近期疗效。方法:将180例CNLBP患者随机分为动推疗法组和单纯推拿组,每组90例。2组患者每周均治疗2次,每次10 min,连续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1个月,比较2组患者腰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Roland腰椎功能障碍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结果:(1)腰部疼痛VAS评分。治疗前2组患者腰部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0.7)分,(2.4±0.8)分,t=0.672,P=0.678];治疗结束后1个月,动推疗法组腰部疼痛VAS评分低于单纯推拿组[(1.2±0.6)分,(1.8±0.8)分,t=2.652,P=0.014],2组患者腰部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t=27.465,P=0.000;t=2.533,P=0.012)。(2)Roland腰椎功能障碍评分。治疗前2组患者Roland腰椎功能障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3±1.5)分,(9.8±1.8)分,t=0.473,P=0.908];治疗结束后1个月,动推疗法组Roland腰椎功能障碍评分低于单纯推拿组[(1.6±0.6)分,(3.7±1.1)分,t=41.951,P=0.000],2组患者Roland腰椎功能障碍评分均低于治疗前(t=29.456,P=0.000;t=21.013,P=0.000)。(3)ODI评分。治疗前2组患者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35±2.62)分,(14.81±3.41)分,t=0.612,P=0.532];治疗结束后1个月,动推疗法组ODI评分低于单纯推拿组[(6.52±1.64)分,(9.34±2.41)分,t=2.413,P=0.025],2组患者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t=32.467,P=0.000;t=19.314,P=0.000)。结论:采用动推疗法和单纯推拿法治疗CNLBP均能缓解腰部疼痛,改善腰部功能,但前者的近期临床疗效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颈部穴位结合腰部穴位温针灸与常规颈部穴位温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近远期疗效差异。方法:将81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41例)和B组(40例),其中脱失失访病例2例,最后A组40例、B组39例完成试验。A组采用常规颈部穴位结合腰部穴温针灸治疗,颈部穴取风池、天柱、颈百劳、完骨、天牖、阿是穴(包括压痛点或触诊有硬结或条索状物处),腰部取大肠俞、气海俞、腰5夹脊穴,于风池、天柱、大肠俞行温针灸;B组采用常规颈部穴位温针灸治疗,取穴同A组中的颈部取穴。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于治疗前、治疗1周时、治疗2周结束时、治疗结束1个月随访时记录各个时间点的颈痛量表(NPQ)评分、颈椎活动度(ROM)评分、颈部症状积分,并评定治疗结束时和随访时的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各个观察时点各项评分均显著改善(均P0.05),随访时颈痛NPQ评分、颈椎ROM评分、颈部症状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优于B组。A组治疗2周结束时总有效率为92.5%(37/40),B组为87.2%(34/39,P0.05);随访时A组总有效率为87.5%(35/40),优于B组的64.1%(25/39,P0.05)。结论:"颈腰同治"温针灸及常规穴位温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都有一定的近期疗效;"颈腰同治"温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在远期疗效上优于常规颈部穴位温针灸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常规针灸推拿加揿针扬刺与常规针灸推拿治疗慢性膝部疼痛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慢性膝部疼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常规针灸推拿治疗结束后在距主穴"阿是穴"上下左右各1~1.5 cm处将1.2 mm长揿针埋入皮下24~48 h。两组患者均隔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2周,随访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每次治疗前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治疗前与随访结束时Lequesne指数评分,及随访期主动使用止痛药物或再次针灸治疗患者例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呈逐渐下降趋势,均自治疗2次后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观察组自治疗3次后VAS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均P0.05);两组随访结束时Lequesne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改善程度两组相当(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对照组主动使用药物治疗例数分别为0例、9例(P0.05),再次使用针灸治疗分别为5例、1例(P0.05)。结论:揿针扬刺辅助下的针灸推拿治疗方案对慢性膝关节区域疼痛症状改善明显,能更持续稳定每次针灸止痛疗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刺络放血拔罐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肩关节活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78例肩周炎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行温针灸联合刺络放血拔罐治疗,对照组行单纯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系统(ASES)、肩关节活动度(ROM)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44%,高于对照组的84.62%(χ~2=3.924,P=0.047)。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Z=-2.321,P=0.020)。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低于治疗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SES总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SES总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前屈、外展、后伸、内旋、外旋活动度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前屈、外展、后伸、内旋、外旋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随访6个月的复发率为5.13%,低于对照组的20.51%(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刺络放血拔罐能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疗效,缓解疼痛,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循经取穴推拿联合温针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腰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0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与观察组5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添加温针灸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循经取穴推拿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DI和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法(JOA)评价两组疼痛和腰椎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腰椎活动度。结果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4.34%,高于对照组的80.77%(P <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1周、治疗结束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治疗不同时间点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JOA评分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腰椎屈伸、侧屈和旋转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腰椎屈伸、侧屈和旋转活动度均优于对...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624-2627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结合温针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和浮针温针灸组,每组33例。浮针温针灸组采用浮针结合温针灸治疗,温针灸组采用单纯温针灸治疗,浮针治疗隔日1次,6次为1个疗程。温针灸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分别选择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和治疗后30 d评定各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和疼痛评分。结果:浮针温针灸组愈显率81.8%(27/33),显著优于温针灸组的50%(16/32);两组症状积分、疼痛评分在治疗结束后均显著改善(P0.01),并且浮针温针灸组在症状及疼痛改善方面显著优于温针灸组(P0.05),且在随访1个月内仍保持较好疗效。结论:浮针配合温针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疗效优于温针灸,且长期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委中点刺放血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9年1月收治的急性腰扭伤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60)与对照组(n=60)。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口服,0.3 g/次,1次/d;对乙酰氨基酚口服,0.5 g/次,3次/d。治疗3~7 d。观察组给予针刺联合委中点刺放血治疗,针灸留针20~25 min,1次/d,治疗3~7 d。委中点刺放血后拔罐,留罐5~10 min,根据病情可于5 d后再次点刺放血。一般治疗1~2次。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7 d采用视觉模拟法(VAS)评估腰部疼痛程度,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对腰部功能进行评价,用Schober试验评价腰椎活动度;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3、7 d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两组OD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腰椎活动度较治疗前增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7 d VAS评分、ODI评分均较对照组低,腰椎活动度较对照组增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委中点刺放血治疗急性腰扭伤可迅速缓解腰部疼痛、促进腰功能及活动度恢复,整体效果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温针灸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肩周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温针灸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关节松动术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临床疗效标准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组间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配合关节松动术和单纯温针灸治疗肩周炎均有良好的疗效,但前者疗效更佳,更有利于缓解肩周炎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96例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予推拿治疗,治疗组予温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变化,并比较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7%,对照组为84.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率治疗组为54.2%,对照组为3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腰部疼痛VAS评分、症状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腰部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治疗PVP术后残余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研究的61例患者使用随机数字法分组法分为三组,浮针+药物组运用浮针治疗配合口服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浮针组单纯应用浮针治疗;药物组仅口服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的VAS、ODI评分及临床疗效,分析浮针的治疗效果。结果:浮针+药物组总有效率90.47%,浮针组总有效率80.95%,药物组总有效率73.68%,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ODI评分方面:在干预处理后的VAS、ODI评分,三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过程中,干预后1个月,VAS评分三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浮针+药物组分别与浮针组及药物组间的OD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个月,浮针+药物组与药物组VAS及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浮针+药物组与浮针组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三组间ODI、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干预后各时间点与干预前的VAS、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评分呈下降趋势。结论:浮针疗法处理PVP术后残余痛,其可快速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疗效肯定,但浮针远期疗效并不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