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王越  丁元庆  王春霞  刘治香 《河北中医》2014,(10):1452-1454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阶段抑郁症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在此基础上分析、挖掘抑郁症的临床特点与病机,为“因人制宜”的抑郁症防治提供有益借鉴。方法通过采集各年龄阶段抑郁症患者的相关信息,挖掘基本证候要素,应用统计学方法探讨不同年龄阶段证候要素的分布差异。结果不同年龄阶段抑郁症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总评分及因子分分值无明显差异;抑郁症患者的主要病位类证候要素为心;肝、肾是与年龄相关的抑郁症病位类证候要素;阳郁是抑郁症的基本病性类证候要素。结论抑郁症的防治需要在“宣阳开郁”为基本治法基础上,充分注重不同年龄阶段的病机特点,形神共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多中心横断面研究,收集和分析14家临床协作单位经验辨证的结果,探索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分布规律,为今后的证候规范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符合要求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采集的经验辨证结果,对其命名进行规范后,借助EpiData3.1软件,运用SPSS16.0进行频率的统计分析.结果规范经验辨证后证候名称,共有39个证候类型,总频数924次.其中频率大于3%的证候有9个: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痰瘀互阻证、水饮内停证、痰浊证、心血瘀阻证、血瘀水停证、阳虚水泛证、心阳虚证,合计频率76.84%;其中气虚血瘀证(174例,18.83%)、气阴两虚证(154例,16.67%)远多于其他证候类型.肾精亏虚证、血虚证、脾胃亏虚证、肝郁脾虚证、寒热错杂证、心虚胆怯证、湿毒浸淫证、痰湿阻络证、肾阳虚证出现频次为1,故而为不常见证候.在规范后的证候命名基础上,提取病性类证候要素16个,总频数为1 740次;病位类证候要素9个,出现总频数为1 397次.其中频次排在前6位的病性类证候要素是:气虚、血瘀、阴虚、水停、痰、阳虚,它们的合计频率95.46%;其中证候要素气虚(497例,28.56%)、血瘀(448例,25.75%)远多于其他病性类证候要素类型.频次排在前4位的病位类证候要素是:心、肾、脾、肺,合计频率占89.26%;其中证候要素心(578例,41.37%)远多于其他病位类证候要素类型.结论冠心病慢性心衰的多中心横断面经验辨证结果,初步反映出冠心病慢性心衰最常见的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为进一步确定冠心病慢性心衰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了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慢性肾功能衰竭常见证候与证候要素的现代文献分析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通过对11年来有关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文献资料的回顾性研究,分析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证候、证候要素以及它们的分布规律。方法:将符合选择标准的文献录入到EpiData数据库,转化为SPSS12.0数据库后,统计证候及证候要素出现的频次、百分比。结果: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脾肾气虚证、湿热证是文献中出现频次前6位的证候;肾、脾、肝是文献中出现频数前3位的病位类证候要素;湿、阴虚、阳虚是文献中出现频数前3位的病机、病性类证镁要素。结论:证候要素更能简洁、灵活地反应痰病本质。  相似文献   

4.
王政  冯全生 《河南中医》2011,31(8):870-872
慢性乙型肝炎病位在肝,涉及胆、脾、肾多脏,多由正气不足、外感湿热疫毒引起,正虚是其发病基础,湿热疫毒是其发病外因,正虚交织、肝、脾、肾气血阴阳俱损是其病理演变.笔者通过从传统研究、中医体质研究、证候要素研究等方面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规律,旨在揭示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本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规范专家经验辨证,提取证候要素,总结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见证候及其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对符合疾病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7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在专家经验辨证证候名称规范化的基础上,提取病位和病性类证候要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初步规范后,涉及证候名称20个,常见证候是大肠湿热、脾气虚、肝郁脾虚、脾胃虚弱和脾肾阳虚证。在此基础上提取病位类证候要素6个,病性类证候要素11个。出现较多的病位类证候要素是脾、大肠、肝、肾、胃,病性类证候要素是气虚、湿、热、阳虚、气滞。活动期大肠湿热的分布较缓解期明显增多,而缓解期则多见脾胃虚弱、脾气虚和脾肾阳虚证;缓解期的病位多在脾、胃、肾,活动期病位多在大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的证候分布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证候要素分布则相对简约。活动期和缓解期两期的证候、证候要素在总体分布上存在差异,可为揭示该疾病常见的中医证候及其证候要素分布规律提供相应的依据,并为临床治疗本病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同病类证"中医证候模型。方法:以"同病类证"学说为指导,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Delphi法与综合集成研讨厅法,回顾性分析中医证候要素完整的630例/次住院MDS患者,总结其病性要素、病位要素、分型要素的分布规律。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出MDS"同病类证"中医证候模型。结果:在MDS病变过程中,出现的病性要素主要是虚(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和毒(热毒、瘀毒、湿毒、痰毒);病位要素涉及肝、心、脾、肺、肾等五脏,并以脾、肾为主;分型要素不尽相同,MDS-RCUD型与RCMD型虚性要素突出,MDS-RAEB型证候要素复杂多样,除虚性要素外,瘀毒要素较其他亚型更为明显。结论:MDS"同病类证"模型体系包括主证、类证、兼证三个层次的证候类型:主证为正虚毒蕴,类证包括脾肾阳虚、脾肾阴虚二个证候,兼证包括热毒炽盛、血热妄行、毒瘀阻滞三个证候。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近10年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以期能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数据库中慢性心衰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及规范处理,得到文献中辨证分型等相关原始数据并进行描述性的统计分析,最终得到各类型数据的分布规律。结果:①中医证型分布前六位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阳虚水泛心肺气虚心肾阳虚血瘀水停。②病性类证候要素分布前六位为气虚血瘀痰浊阴虚阳虚水饮。③心功能等级Ⅱ级、Ⅲ级、Ⅳ级的患者中证型分布最多是心肺气虚、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病性类证候要素则以气虚和血瘀为主。结论:慢性心力衰竭病机以本虚标实为主,病位以心为主,证型以气虚血瘀证和气阴两虚证为主,证候要素以气虚和血瘀为主。初步反映出了慢性心衰常见证型和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证候、证素分布规律及差异。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重庆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纳入有关CNAG、CAG证候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及中医临床辨证分型治疗研究。收集文献的一般资料、病例辨证分型并建立数据库,分别统计CNAG、CAG证候和病性类、病位类证素的频次、病例数以及构成比,并比较二者差异。结果共纳入文献241篇,其中CNAG文献64篇,CAG文献177篇,共计病例数36 315例,其中CNAG病例11535例,CAG病例24780例。CNAG常见证候类型依次为肝胃不和证、脾胃气虚证、脾胃湿热证、脾胃阳虚证、胃阴亏虚证、瘀阻胃络证,CAG常见证候类型依次为肝胃不和证、胃阴亏虚证、脾胃气虚证、脾胃湿热证、脾虚气滞证,其中CNAG肝胃气滞证多于CAG,CAG瘀阻胃络证多于CNAG。CNAG常见病性类证素依次为气虚、热、气滞、湿、阳虚,CAG常见病性类证素依次为气虚、热、阴虚、湿、气滞。其中CNAG气滞、阳虚证素多于CAG,CAG瘀证素多于CNAG (P 0. 05)。CNAG和CAG病位均以胃、脾、肝、肠为主,其中CNAG病位多在胃,CAG病位多在脾(P 0. 05)。结论肝胃不和证和脾胃气虚证为CNAG和CAG的核心证候,其中CNAG病机以胃气滞为显著,CAG病机以脾气虚更为显著。胃阴亏虚、胃络瘀阻是CAG区别于CNAG的主要证候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患者中慢性失眠症的患病情况,并分析其中医证候和病机特点。方法:收集启东地区"肝癌早诊早治"队列中HBV慢性感染患者的中医证候信息,并发失眠患者进一步采集其失眠相关信息,探讨该人群失眠的中医证候特点。结果:慢性失眠症在调查的HBV感染患者中患病率为7.71%,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为17.37%。慢性失眠症患者的中医证型以湿热蕴结证和瘀血阻络证最为常见,且这两个证型在伴有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较非肝硬化患者更为常见。湿热蕴结证患者的失眠特点为易醒、多梦、睡眠时间短;瘀血阻络证患者失眠特点为易醒、多梦、失眠病史长、入睡困难。在HBV感染并发失眠患者中,瘀血阻络证与湿热蕴结证多相兼为病。结论:失眠为HBV感染患者常见病症,随病程进展患病率增高;其病机与肝胆湿热、热扰心神和瘀血阻络、神窍失用有关,两者常相兼为病,且具有一定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0.
认为"审察病机"是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病机证素"是指辨识证候的病机要素,主要包括病理因素、病位、病性等,其核心内容是病理因素,结合病位从脏腑病机和气血病机等分析其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的证候性质。传统的辨证分型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辨别、区分证候类型;病机辨证则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病机,以病机要素确定证名。中医辨证论治新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是以"病机证素"为核心,以脏腑为内涵,以证带病,病证结合。基本步骤包括:辨识"病机证素"、根据"病机证素"的组合确定证名、确立治则治法、选方用药。  相似文献   

11.
从"肾虚伏气"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童光东  彭胜权 《中医杂志》2004,45(10):726-728
以晚清温病学家柳宝诒"肾虚伏气"理论为指导,总结出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伏气认识,必须把握肾虚这一病机本质.具体到CHB,认为乙型肝炎病毒伏于肝血更易理解,也更合乎CHB病理特点.伏邪的性质,不囿于伏寒化温,当遵温毒或疫毒之邪.由此提出,CHB的病机为"肾虚湿热毒邪内伏肝血"假说,从而总结出清、透、活、补为一体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中医络病学说探讨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中医病因病机,认为微血管性心绞在结构特点、发病机制等方面与络病具有相关性,指出络脉失和为本病的病理基础,络脉失荣、络脉瘀阻、络脉损伤为其主要病机状态,治疗上注重调理肝肾,减少痰瘀的生成,抑制其向络脉损伤的方向进一步发展,从而控制本病的病情进展,旨在为中医防治微血管性心绞痛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从血脂代谢紊乱起始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进展中存在着一定的病机演变规律,即谷气过旺,消耗不足,是血脂增高及脂质代谢紊乱形成的始动病机环节;气化失司,膏脂凝结,是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及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的病理基础;脂浊壅滞,聚结肝胞,是高脂血症及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主要病机;脾运失健,痰瘀互结,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形成的病理基础和病机关键;痰瘀郁热,积损肝络,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形成病理关键及其预后转折点。其中脾失运化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程进展的关键因素,而气化失司则贯穿与整个疾病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瘀血阻络证的临床证候,揭示瘀血阻络证的证候特征。方法:通过数据库查询国内慢性乙型肝炎瘀血阻络证的临床表现,检索到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资料汇总整理,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症状及舌象、脉象分布规律。结果:71篇文献中有关瘀血阻络证的临床证候共17项,以舌瘀点瘀斑、舌质紫暗、脉涩、胁肋刺痛、胁下痞块、肝掌蜘蛛痣、面部红斑赤缕、面色晦暗为最常见症状、体征。结论:目前对明确的瘀血阻络型慢乙肝的临床证候及疗效观察较少。临床专家学者对国家的中医辨证标准的内容比较认可,但上述临床表现出现频次排序与指南中的主次证安排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正气不足、邪气内伏是伏气温病的主要病机。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乙肝病毒的ccc DNA潜伏肝细胞核内和机体免疫应答不全,这与伏气温病相类似。再者邪伏之所-膜原与"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密切相关,因膜原具有分布的广泛性、系统的复杂性,与脏腑之间的联系具有紧密性及中介性,这使得慢性肝病的治疗变得颇为棘手。中医学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由湿热疫毒之邪内侵,当人体正气不足无力抗邪时发病,常因外感、情志、饮食、劳倦而诱发。正气不足、邪气内伏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机制。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肾脏疾病,随着病程进展,最终可发展至终末期肾脏疾病,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檀金川教授认为,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肾失开阖,三焦气化失司,是该病的基本病机,肺、脾、肝、肾4脏为基本病位,其中以脾肾为主,尤以肾为关键,因久病入络,所以又以肾络为重点,湿、热、痰、瘀为基本病理产物。治疗上强调辨病诊治、辨证诊治和阶段论治,辨病治疗结合西医辨病和中医辨病,辨证治疗中强调无症辨证、病初辨本证、病进辨变证、病中辨并发症、肾脏病理辨证,阶段论治中应该审证求因,动静结合,从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使用前、使用中和病久3个阶段分别结合临床实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相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为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互关系,将256例慢性乙肝患者按中医辨证分成肝胆湿热(A)、肝郁脾虚(B)、肝肾阴虚(C)、脾肾阳虚(D)和瘀血阻络(E)五个证型,观察各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A型ALT、AST、TBiL及IgG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而脾肿大率低于其他证型(P<0.05);B型仅次于A型,即ALT、AST显著高于除A型以外的其他证型(P<0.05),脾肿大率也相对较低;E型的特点是脾肿大率高,IgG值为最高(P<0.05)。HBeAg阳性率有在实证中较低而在虚证中较高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肝脏不同的病理变化是慢性乙型肝炎搂不同中医证型的内在基础。  相似文献   

18.
慢性萎缩性胃炎寒湿入络病机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减少为主要病理表现的疾病,其病程较长,久病入络,可归属中医络病范畴。文章从"寒湿入络"角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病理变化及治疗进行了论述,认为"脾胃虚弱,寒湿之邪,深伏胃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根本病机,临床上应以健脾化湿,辛温通络为治疗原则。经临床验证该法不论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改善,还是胃黏膜萎缩的病理逆转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9.
全国名老中医继承人指导老师吴寿善教授,是全国著名的中医肝病临床专家,对中医经典特别是《温病学》理论在肝病中的临床应用,造诣颇深。吴寿善教授中医肝病学术思想的主要体现点是:把握中医主要证型,灵活论治病毒性肝炎;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中医治疗有优势;慢乙肝的病机关键是湿热蕴结;慢乙肝的病机枢纽是肝络瘀阻;慢乙肝无症可辩,舌诊当先;慢乙肝治中焦如衡,治湿勿忘清透气机、平调寒热;重症肝病患者,大黄量重须防白蛋白低下;衷中参西,重视肝病中医微观辨证。  相似文献   

20.
总结黄峰教授中医辨证与辨病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黄教授认为慢性乙型肝炎常为虚实夹杂之态,即正气不足致虚,实则为湿、热、瘀、毒之邪。注重清热解毒化湿以保肝降酶,活血化瘀通络以抗纤维化,补肾疏肝健脾以增强免疫力,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