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输穴是十二经穴分布在肘、膝以下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的简称。每经5穴,十二经共60穴。从《黄帝内经》记载有名称的130多个腧穴中,五输穴要占57个,足可以看出《黄帝内经》对五输穴的重视。在临床应用方面,《黄帝内经》以多种病为例,提出许多取穴方...  相似文献   

2.
五输穴经过前人长期实践 ,不断探索 ,逐渐在腧穴学中自成为体系 ,并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有十二经“要穴”之称。1 五输穴的分布次序五输穴即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穴 ,简称“五输”穴。其分布次序是根据标本根结的理论 ,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古代医家把经气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 ,比作自然界的流水 ,以说明经气的从小到大 ,从浅到深 ,从远到近的不同特点和作用。如经气所出 ,象水的源头 ,称为“井” ,其脉气浅小 ,穴位多位于四肢爪甲之侧 ;经气所溜 ,象刚出的泉水微流 ,称为“荥” ,其脉气稍大 ,穴位在指 …  相似文献   

3.
十二原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原穴的临床应用河南省淮阳县中医院(466700)宋云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十二经苦有一原穴,六阴经原穴与俞穴(五输穴)同一穴位,均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附近。笔者在临床使用原穴治疗某些疾病屡...  相似文献   

4.
五输穴浅解     
一、五输穴的源流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循行过程中分布于人体肘、膝以下出、入、流、注的五个特定穴。即:井、荣、输、经、合。五输穴的名称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这是说人体的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在全身上、下升降循环周转出、入、流、注运行,其气均发于五输之中。《灵枢·官能》:“明于五输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明确指出只有了解五输穴的功能,知道脉气的运行道理,才能便于临床应用。五输穴是一种要穴归类法。历代针灸家从人体几百个穴中精选,为了以少带多便于临床应用,总结了许多简便选穴归类法。但这种归类法的应用,早在《内经》中已经提出了,这就是五输穴。二、五输穴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五输穴的研究和应用特点。方法 :重点从经穴分布、意义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对五输穴做了概述和探讨。提示 :实践中只要辨证精微 ,取穴合理 ,就可收到立竿见影之疗效 ,达到祛除痼疾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正>五输穴,是十二经的井、荥、输、经、合等穴,是人体经络之气出入之所。五输穴在临床上的应用由来已久,如根据四季的气候变化,有春夏取井荥,秋冬取经合之说根据五输穴的主病,有井穴主治心下  相似文献   

7.
浅谈五输穴     
特定穴为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一部分腧穴,而五输穴则是特定穴中一大类型,在腧穴学上占有重要地位。笔者在从事教学和针灸临床过程中,深感到这部分内容重点腧穴多,临床应用广,治疗效果好,实属腧穴理论重点之一。但由于其数量多,应用较灵活,往往使初学者难以掌握,又使其成了难点,为此,笔者愿和同道一起,共同来学习和探研五输穴。一、五输穴的意义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的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又名本输穴。其名称之来源,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所谓“所出为井,所溜为荥,  相似文献   

8.
试论“五输穴”与脉气流注张鸿声,赵福贵(050091)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中,分布在时膝关节以下的井、荣、输、经、合五穴。井穴多位于四肢末端爪甲角旁。该处经气微弱。荣穴多位于指(趾)、掌(跖)部位。该处经气稍盛。输穴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该处经气已盛。经...  相似文献   

9.
唐艳 《新疆中医药》2005,23(4):26-27
足三里为五输穴之一,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功效:调理脾胃,通经活络,扶正培元,健脾和胃,行气导滞,活血化瘀。现代研究证明它能提高机体的整体免疫机能,对消化、循环及神经系统均有调节作用。穴位注射的疗效包括穴效与药效两方面,二者进行整合后使总体治疗效应得以大幅提升。穴位自血疗法是将患者自身的静脉血应用于穴位注射中,利用血液中丰富的红细胞、自细胞、抗体、激素、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健康人与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相关经络穴位疼痛阈值的差异。方法:选择无心理和生理疾病的健康成年人34例为正常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60例为IBS组。采用疼痛测量仪分别测量正常组与IBS组大肠经、小肠经、胃经、脾经、胆经和治疗IBS的临床常用腧穴等经络穴位处的疼痛阈值,重复测量3次,穴位主要选取每条经络双侧的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募穴、下合穴、原穴、络穴及背俞穴,并比较两组临床常用穴位的疼痛阈值情况。结果:IBS组大肠经五输穴、络穴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均P0.05),原穴合谷、募穴天枢、下合穴上巨虚、背俞穴大肠俞穴降低更为明显(均P0.01);IBS组小肠经五输穴、募穴、原穴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均P0.05),络穴支正、下合穴下巨虚、背俞穴小肠俞降低更为明显(均P0.01);IBS组胃经合穴足三里、背俞穴胃俞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均P0.05);IBS组胆经合穴阳陵泉、背俞穴胆俞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均P0.05);IBS组脾经背俞穴脾俞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IBS组内关、太冲、太溪、三阴交、气海穴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均P0.05)。结论:IBS病变主要在胃经、大肠经、小肠经、膀胱经,但也与肝经、脾经、肾经部分穴位关系密切。当脏腑功能出现异常时,与脏腑相关的穴位出现疼痛阈值降低的现象,经络腧穴从相应的沉寂状态转向敏化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