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中医药大学于1998年初启动“211工程”建设,在“九五”期间我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保健和科学管理等的总体水平,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211工程”立项建设的重点学科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条件建设等方面都比“八五”期间有了较大的发展,学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超额完成了建设任务和既定目标。原6个重点学科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73项.部局级科研项目96项;共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2项。“九五”建设期间,根据我校各学科发展情况,准确调整学科建设方向和内容,重点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成就,使我校的国家重点学科达到6个,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0个,成为全国中医院校中具有国家及市、局级重点学科数量最多、涵概学科最全面的院校。  相似文献   

2.
北京中医药大学于 1998年初启动“2 11工程”建设 ,在“九五”期间我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保健和科学管理等的总体水平 ,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2 11工程”立项建设的重点学科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条件建设等方面都比“八五”期间有了较大的发展 ,学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超额完成了建设任务和既定目标。原 6个重点学科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 73项 ,部局级科研项目96项 ;共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 1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5 2项。“九五”建设期间 ,根据我校各学科发展情况 ,准确调整学科建设方向和内容 ,重点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成就 ,使我校的国家重点学科达到 6个 ,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10个 ,成为全国中医院校中具有国家及市、局级重点学科数量最多、涵概学科最全面的院校。  相似文献   

3.
北京中医药大学于1996年11月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1997年12月正式立项,1998年初启动建设.在"211工程"整个建设过程中,我校自始至终遵循国家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直接领导下,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各方面参建人员的积极性,保证了我校"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工作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4.
北京中医药大学于 1998年初启动“2 11工程”建设 ,在“九五”期间我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保健和科学管理等的总体水平 ,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2 11工程”立项建设的重点学科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条件建设等方面都比“八五”期间有了较大的发展 ,学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超额完成了建设任务和既定目标。原 6个重点学科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 73项 ,部局级科研项目96项 ;共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 1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5 2项。“九五”建设期间 ,根据我校各学科发展情况 ,准确调整学科建设方向和内容 ,重点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成就 ,使我校的国家重点学科达到 6个 ,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10个 ,成为全国中医院校中具有国家及市、局级重点学科数量最多、涵概学科最全面的院校。  相似文献   

5.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我国唯一一所进入“211工程”的高等中医院校,1998年初开始启动建设,经过十年的努力,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更好地推动学校“211工程”建设,对这十年来的建设经验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以努力开拓创新,使学校在全国中医院校中继续保持领头羊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6~2000年全国中医药科技统计资料,并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中医药文献数据库收录的1998年发表的有关中医药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及新药开发方面的论文作为样本,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医药学发展的基本概况,了解中医药学术水平、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及科研课题的管理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7.
3“九五”中医药科研工作的主要任务 中医药科研工作在“七五”、“八五”期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确定“九五”任务的时候,应该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别强调要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重在创新,在科研选题时,在突出中医特色,恪守中医科研大方向的前提下,首先要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假说,“假说”是该项课题的灵魂,是研究的目标,也是有待于实验证明的理论。“假说”是否科学、严谨,决定着科研课题是否有生命力,是否有成功的可能性。其次,要推敲审查提出“假说”的依据是否充分。是否按照中医药基本理论,分析前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总结,根  相似文献   

8.
9.
2009年新年伊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治未病”健康工程深入开展之际,于2009年1月14日上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办了第二届“治未病”高峰论坛。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总后卫生部有关领导、部分院士和知名专家、全国各地中医药主管部门领导,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代表和有关机构代表,再次相聚在钓鱼台国宾馆。  相似文献   

10.
今天,我们召开2001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这是进入新世纪后的第一次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正确分析当前中医药工作面临的形势,总结2000年的中医药工作,回顾“九五”期间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研究“十五”期间中医药工作的总体思路,部署2001年的中医药工作。  相似文献   

11.
如何将“五育”与学生党员红色教育相融合,解决学生党员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理念融合度不高的情况,是当前高校基层学生党员教育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基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探索,提出构建中医药院校学生党员“五育·三红”教育模式:将德智体美劳在“红·阅”党员读书项目、“红·印”党员实践项目、“红·颂”剧目展演项目中有机融入,让学生党员在“五育并进、融合发展”中实现“厚德、明智、强体、懂美、善劳”的“全人”发展,以独具特色的“中医药红”培育学生党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相似文献   

12.
培养中医药创新人才是实现中医药传承和国际化的重要条件。但目前中医药专业人才短缺,尤其紧缺精通中医药翻译和国际贸易服务的人才。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导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应积极合理地开设课程,选择教材,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完善考试制度,从而更好地培养中医药人才。  相似文献   

13.
建立“名医室站”是为了更好地全面整理、挖掘、继承名老中医积累多年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弘扬名老中医博古通今的治学精神,创建立体、互动、开放的名医传承模式,促进中医药学术经验的传播和共享,启迪中医界后学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旨在介绍北京医药大学名医室站的运行模式、建设成果、管理机制,并探索了未来的发展思路,以期为同类项目建设起到有益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风水学”的理论要点是讲究“气”和“势”。何谓“气”?在古代,我们的祖先运用朴素的唯物主义把有形的物质称为“形”,把无形的物质称为“气”,提出“聚则成形”、“散则化气”,这个观念已流传了两千年。因为“气”是流动的,而且有一定的动能,为了便于观察和掌握,也就有了“势”的概念。“势”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  相似文献   

15.
《中医临床研究》2014,(33):M0005-M0005
实际行动践行讲话精神 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琦告诉记者,刘延东副总理的讲话情真意切,不仅接见座谈,认真听取意见建议,还在会后主动走到大家身边,与每个人握手致意、合影留念,令在座国医大师们十分激动、备感温暖。“我要倍加珍惜党和国家对中医人的厚爱,珍惜时代对我们的眷顾。在有生之年,以老骥伏枥之志,传好道,授好业,带好学生,把中医药传承好、发展好。”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继前两篇报导之后再次提出了另一些提高免疫功能的中草药,并对它们进行了历史用药习惯、品质、规格及药材的显微学鉴别特征,以保证中药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养生对大众来说,是保养自己的身体,养生的道理要能被大众所接受,应简而不匮,易用难忘。据此,将传统养生学提炼出“九个五”,即: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味调和;五时为顺,五方为宜,五态为本;五补为用。九五要诀涵盖了中华传统饮食养生文化的核心思想,体现了食物结构论、食物本质论、膳食平衡论及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食养原则。为大众养生提供了正确观念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正布郎波”病属中医痹症范畴,与西医之风湿性关节炎相似,是藏医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关节组织疾病,因其病程长、病源广、受累重、预后差等原因倍受历代藏医关注。通过三年的跟师学习,笔者对“正布郎波”的认识得到了较大提高,本文拟对自己多年来对“正布郎波”病的诊治经验和学习心得作一浅释,以期得到从事痹症临床、研究工作的同事们的指正。由于原文是藏文,在翻译病名时,为了求得准确表达有些地方仍然借用了中医“痹症”的名称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与“上感”之间的关系。资料:均为有眩晕症状的病人,了解他们是否有“上感”症状,并观察舌象。结果:大多数病人具有“上感”症状或有舌边尖红的中医表现。结论:颈性眩晕与“上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并符合中医本虚标实、经络不畅、脑失所养及“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血管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高致残率和死亡率的首要原因。血管钙化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重要的病理基础,其可显著增加糖尿病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和血管重建术的实施困难,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防治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该文以中医“瘀-毒-虚”理论的内涵阐释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瘀-毒-虚”与糖尿病血管钙化发生发展的内在关联性,“瘀”与“毒”互为因果、胶结而患,“虚”为正气不足、气血偏失,三者皆与血脉疾病密切相关,从而创新性地提出了糖尿病血管钙化“瘀-毒-虚”的中医病机演变规律,即脉络瘀阻为发病之本,瘀毒互结为关键环节,中气匮乏为加重因素,同时提出运用“活血解毒、补虚通络”法防治糖尿病血管钙化的中医药干预策略,旨在为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血管钙化的临床及转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