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浅谈脾阴虚     
万物皆有阴阳,而脾虚自然也有阴阳之分。研究脾阴虚证治,对临床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就形质而言,脾阴指水谷所化生之营血、阴液、脂膏之类精微物质;就功能而论,脾阴,主要指脾有濡养本脏以及它脏、四肢、九窍的作用。血液的生化有赖于脾阴的润养,故清代唐容川有“脾阳虚则不能滋生血脉”之说。脾主运化的功能除包括脾阳的作用外,脾之阴液参与也必不可少。唐容川谓:“李东垣后,重脾胃者,但知宜补脾阳,而不知滋养脾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  相似文献   

2.
古人理脾多注意脾阳 ,常忽视脾阴。五脏皆有阴阳 ,其本质表现各不相同。《灵枢·本神篇》曰 :“肝藏血 ,血舍魂……脾藏营 ,营舍意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 ,五脏不安……肾藏精 ,精舍志……。”脾为仓廪之本 ,营之居也。脾主运化 ,非独脾阳之能 ,还需赖脾阴的资助。正如唐容川在《血证论》中云 :“脾阳不足 ,水谷不化 ,脾阴不足 ,水谷仍不化。譬如釜中煮饭 ,釜底无火固不熟 ,釜中无水 ,也不熟也。”脾之阴 ,乃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血 ,在脾阳的作用下 ,营养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故脾阴虚体现在以营血不足为主。1 .脾阴虚的证候特点脾阴充盈 ,灌溉一…  相似文献   

3.
脾阴虚临证辨治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脾胃学说应用于临床,多侧重脾阳、胃阴的辨治。然笔者认为脾阴有它的特殊性,与胃阴有明显的不同。1脾阴的生理功能一般认为,脾之运化多指脾气(阳)而言,然实则有脾阴参与也。万密斋在《养生四要》中说:“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茸攵水谷之气以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周慎斋在《慎斋遗书》中亦指出:“胃不得脾气之阴,则无运转,而不能输(精)于五脏”。唐容川《血证论》亦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熟也”。由此认为,水谷入胃,将其腐熟蒸…  相似文献   

4.
人体五脏,皆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然而,对脾阴之说,先贤论及较少。近年来,人们对脾阴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但对脾阴亏虚临床辨证治疗的认识尚有争执,笔者在此谈谈个人见解,谬误之处,请同道斧正。1脾阴虚的证候特点脾为至阴之脏,喜燥而恶湿,医者治脾之病,多重脾阳而忽视脾阴,清代唐容川说:“李东垣后,重脾胃者,但知宜补脾阳而不知滋养脾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充分肯定了临床治疗脾阴的重要性。脾阴虚证的成因比较复杂,饮食不足,劳倦过度,久病虚损,长期脾胃失调,导…  相似文献   

5.
脾阴虚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广印 《陕西中医》2006,27(8):1023-1024,F0003
近年来有关脾胃学说的论述,脾阳气虚探讨较多,而脾阴不足专论则较少,有的脾胃学说综合论述也只列脾气虚弱,脾胃虚寒、脾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而脾阴虚证,则无。有见于此,故本文对脾阴虚作一初学论述。  相似文献   

6.
<正> 人体五脏,皆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然而,对脾阴之说,未见先贤有所详论。近年来,人们对脾阴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但对脾阴亏虚临床辨证治疗的认识尚有争执,笔者在此谈谈个人见解,谬误之处,尚希同道教正。脾阴虚的证候特点脾为至阴之脏,喜燥而恶湿,医者治脾之病,多重脾阳而忽视脾阴。清代唐容川说:“李东垣后,重脾胃者,但知宜补脾阳而不知滋养脾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充分肯定了临床治疗脾阴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试论“脾阴虚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仕宏 《四川中医》2008,26(7):28-29
历代医家及教科书多论及脾阳(气),较少论及脾阴。研究脾阴的生理及脾阴虚证的病理和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根据阴阳学说和藏象理论,从脾阴的概念和生理出发,主要论述脾阴虚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脾阴学说是中医脏象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历代医家对其均有论及,而仲景开创了其临床证治的先河,有关治法,垂范后世,指导临床,迄今不衰。 在生理上,五脏皆分阴阳,脾脏亦可分之。“阴”为有形的物质,“阳”为无形的功能,“阳化气,阴成形”,作为功能表现的“阳”须基于有形的物质“阴”才能发挥作用。脾阳主运化,使五脏六腑生机旺盛,脾阴主营血,有濡润之功,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皆受其滋养,脾阳赖脾阴以生,两者相互协调才能完成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的重要生理功能。脾气是这一生理功能的体现,脾气包含脾阴、脾阳两方面功能。脾阴介于阴阳之间,似气的血,与其它脏腑之阴有别,是阴精共性与脾脏个性相结合的体现,但就其本质而言,脾阴乃是脾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在病理上,脾阴虚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大多表现为:食少纳呆、或食后腹胀、烦满、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舌淡红少津,苔薄、脉濡而微数。一般多由于饮食劳倦、久病虚损,长期脾胃失调,以致气血内伤,水谷不化,津液不充。临床以阴气两虚为特征。  相似文献   

9.
脾胃阴虚论     
脾阴与脾阳相对 ,指营血和本脏阴精。以脾能化生营血这一功能而言 ,化生的营血属脾阴 ,化生的过程属脾阳。脾阴是脾阳的活动产物 ,而脾阳又不能离开脾阴单独存在 ,所以古人说 :“无阴则阳无以生 ,无阳则阴无以化”可见统血 ,主肌肉 ,化生营血等都是脾阴和脾阳总的功能。脏腑阴阳失调 ,可出现脾阳虚或者脾阴虚的临床表现。胃阴指胃中津液而言 ,由水谷所化生 ,与胃阳相对。脾胃结合 ,共同主持水谷的消化、吸收、运输。在生理情况下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为用。若脏腑阴阳发生偏盛偏衰 ,可出现脾阴虚和胃阴虚的不同证候。脾主湿而恶湿。脾阳不健…  相似文献   

10.
浅论脾阴     
<正> 李东垣《脾胃论》中专论脾阳,而忽视了脾阴的重要意义。先哲近贤论脾阳者多而论脾阴者亦少。脾阴虚证,在临床上普遍存在。研究脾阴,对脏象学说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治疗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兹不揣浅陋,试述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