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谈《内经》志意学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经》中,关于志意学说的论述是很全面的。就其形态学而言,《素问调经论》说:“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通,《易系辞》曰:“往来不穷谓之通。”连,段氏《说文》引桂馥说:“凡训连者,皆有连贯之意。”骨髓,《素问脉要精微论》说:“骨者髓之府。”《素...  相似文献   

2.
茯苓在我国药用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700多年前《神农本草经》就把它列为上品。宋代《图经本草》上载有关于茯苓酥的记载。苏颂《集仙方》内集古代茯苓食品之大成,有关此方面的论述颇多。李时珍说:“茯苓有大如斗者,有坚如石者,绝胜。其轻虚者不佳,盖年浅未坚战耳”。  相似文献   

3.
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内经》奠定了藏象学说的基础,后经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华佗的《中藏经》、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等不断完善而发展起来。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日藏象”,“有诸内必形诸外”。其实人们在藏象学说发展过程中对“藏”和“象”的理解有很大差异,争论颇多,目前比较公认的:“藏”的内涵有二:一提指“藏器”,即为实质器官,可以属于“形藏”;  相似文献   

4.
茯苓的传说     
茯苓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把它列为上品;宋代《图经本草》上有关于茯苓酥的记载;苏颂《集仙方》内集古代茯苓食品之大成,有关此方面的论述颇多。李时珍说:“茯苓有大如斗者,有坚如石者,绝胜。其轻虚者不佳,盖年浅未坚故耳。”  相似文献   

5.
本病属于中医之“砂淋”、“石淋”、“血淋”的范围。祖国医学对尿路结石病的病理有很深的认识,《中藏经》早有论述,认为结石是“由肾气弱,邪热渐强”。《病源》有“肾虚而膀胱热”。《医学会元》有“精竭火动”的论述,认为上述内因以致肾虚而热所致,进而引起气化失常,“瘀滞气血,湿热交炽,日久而结聚成砂石”。《医学衷中参西录》有“石淋之证,因三焦气化瘀滞,或又劳心劳力过度,或房劳过度,膀胱暗生内热。内热与瘀滞煎熬,久而结成砂石。阻塞溺道,疼楚异常。其结之小者,可用药化之,若大如桃、杏核以上者,不易化矣”。  相似文献   

6.
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谓其“味苦寒,主下瘀血……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胃肠,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张仲景《伤寒论》中,有15首方用大黄,《金匮要略》中用大黄者有23首方。除重复者外,共计有31首方。二书在论治各种病证方面,用大黄者多达近百处。有关其临床应用研究的论述颇多,此不赘述。本文就《伤寒论》、  相似文献   

7.
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对臀痈的辨证论治颇为周详,设有“臀痈专篇”论述,“臀痈看法”、“臀痈治法”等在其他篇中亦有阐发。其治则方药严谨精当,成为后世论治臀痈的典范。今就《外科正宗》对臀痈的辨证论治作初步探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张鸣钟 《中医研究》2010,23(8):15-15
《中藏经》托名汉代华佗撰著,亦名《华氏中藏经》,后之学者疑是华氏弟子录辑或六朝入手笔。本书将《灵枢》、《素问》脏腑脉证系统归纳,为中医中药古典著作之一。“中”,有内、里之义;“藏”,有储藏、脏器之义;“经”,有常规、原则之义,又是载一事一艺的专书。  相似文献   

9.
桂枝为樟科肉桂的嫩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本经疏注》“能利关节,温经通脉……,其用之道有六:曰合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其功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本草求真》“行痹,其是有因风、因湿、因痰、因寒、因瘀、因虚之瘀,需用桂枝以为向导”。《大同药物学》“合麻黄能发汗,合五味能降冲,合茯苓能利水,合桃仁能消瘀,合芍药饴糖能建中”。张寿颐曰:“桂枝,祛营卫之风寒,主太阳中风而头痛。立中州之阳气,疗脾胃虚馁而腹痛。宣通经络,上达肩痹。温辛胜水,则抑降肾水,下定奔豚,开。肾家之痹着,若是阳微溲短,斯为通溺良材”。下面就《伤寒论》中桂枝的六大功用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内经》中对消渴病症有一定认识,后世医家发展消渴理论时往往源据于此,然而在《内经》时代,尚未形成对消渴病的系统认识和科学分类,《内经》中提到的和利消渴相关的病名亦非现代所指的糖尿病。《内经》中提到的和消渴相关的病名约为10个,分别为“消痒”、“消渴”、“肺消”、“鬲消”、“脾瘅”、“肾热病”、“漏风”、“风消”、“消中”、“食亦”等,相关论述散见于14篇经文中。这些病名有从症状立,有从病机立,不一而是,所指内涵亦不相同。本文以《内经》为中轴,结合其前后时期的古代文献,对这些病名逐一考辨,从理论上、临床上将消渴病从消渴诸症中分离出来,以便科学有效的指导中医临床对糖尿病的治疗和经验整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