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清热祛温法是温病脾胃湿热证常用治法之一,其运脾和胃功效与调控胃肠动力有关.虽然多因素、多系统参与了对胃肠运动的调控,但胃肠组织及血液中脑肠肽及神经递质含量的改变,能基本反应胃肠运动的功能状态.因此,研究脑肠肽及其受体与脾胃湿热证胃肠动力障碍的关系,对阐释清热祛湿治法的作用机理有其实际意义.胃肠激素和调节神经递质及受体表达可能在清热祛湿法调控胃肠动力机制上有重要作用,虽然清热祛温法可改善炎症状态,并应用于多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结合中西医理论,应用分子生物学等技术,从胃肠激素和调节神经递质及受体表达等方面,探讨常用中医治法--清热祛湿法的作用机理具有实际意义,并可为众多感染性消化系统提供中医治疗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2.
清热祛湿法研究回顾及今后研究思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总结前期清热祛湿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思路.近年来,研究者从该法的临床应用、药理基础及作用机理多角度进行了探讨,认为该法作用机制包括退热、抑制病原微生物、保护胃肠吸收功能、调控胃肠动力、抗机体氧化反应、调节细胞免疫等.今后研究应注意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并进行与其他治法作用机理的异同点的研究.全面诠释清热祛湿治法机理的关键仍然是湿热证本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江波  王楚凤 《新疆中医药》2012,30(4):127-131
清热祛湿法针对湿热证而设立,运用清热祛湿的药物治疗湿温外感,或者湿热内盛,以及湿热下注所致的湿温、黄疸、霍乱、热淋、痢疾、泄泻、痿痹等证。涉及现代医学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病、传染性疾病中的数十种疾病。作用机制包括退热、抑制病原微生物、保护胃肠吸收功能、调控胃肠动力、抗机体氧化反应、调节细胞免疫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3种治法对温病湿热证血浆ETX(Endotoxin)、血清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IL-1β(Inter Leuldn-1β)的影响,探讨清热祛湿法治疗温病湿热证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复制新西兰兔温病湿热证模型,设清热祛湿法组(A组),清热解毒法组(B组),宣气化湿法组(C组),湿热证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观察各组症状变化,同时检测血浆ETX、血清TNF-α、IL-1β的变化。结果:A组症状表现相对较轻,湿热证模型组ETX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各治疗组ETX水平与湿热证模型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别(P〉0.05)。湿热证模型组.INF-α、IL-1β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清热祛湿法组与清热解毒法组TNF-α、IL-1β含量均较湿热证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3个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血浆内毒素水平并无显著差异,且批间变异较大,提示3组药物可能无直接拮抗内毒素活性或直接清除血浆内毒素的作用。清热祛湿法治疗湿病湿热证的机理可能与减弱内毒素介导TNF-α、IL-1β有关。  相似文献   

5.
胃肠动力紊乱是多种胃肠功能失调疾病的总称,症状多样,机制复杂,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造成一定负担。近年来,随着对胃肠动力紊乱机制的深入研究,新的治疗药物不断涌现,传统中药由于其多组分、多靶点的特点,多被用来治疗胃肠动力紊乱。本文对近年来用于治疗胃肠动力紊乱疾病的中药及其作用机制的基础研究进行了总结,发现其作用靶点主要有以下几种:改善胃肠道病理形态及化学物质,包括激素、肽、神经递质等的表达;改善炎症状态;调控胃肠道自主节律细胞和平滑肌的收缩舒张;调节代谢通路;改善肠道微生物;调节信号通路。本文的综述将为后续深入研究中药治疗胃肠动力紊乱疾病提供参考,为中药在临床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3种治法对温病湿热证血浆ETX(Endotoxin)、血清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a)、IL-1β(Inter Leuk in-1β)的影响,探讨清热祛湿法治疗温病湿热证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复制新西兰兔温病湿热证模型,设清热祛湿法组(A组),清热解毒法组(B组),宣气化湿法组(C组),湿热证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观察各组症状变化,同时检测血浆ETX、血清TNF-α、IL-1β的变化。结果:A组症状表现相对较轻,湿热证模型组ETX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各治疗组ETX水平与湿热证模型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别(P>0.05)。湿热证模型组TNF-α、IL-1β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清热祛湿法组与清热解毒法组TNF-α、IL-1β含量均较湿热证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3个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血浆内毒素水平并无显著差异,且批间变异较大,提示3组药物可能无直接拮抗内毒素活性或直接清除血浆内毒素的作用。清热祛湿法治疗温病湿热证的机理可能与减弱内毒素介导TNF-α、IL-1β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3种治法对温病湿热证血脂的影响,探讨温病湿热证中“湿”性致病因子的生化物质基础,探讨清热祛湿法治疗温病湿热证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复制新西兰兔温病湿热证模型,设清热祛湿法组(A组),清热解毒法组(B组),宣气化湿法组(C组),湿热证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观察各组症状变化,同时检测血脂4项(TC、TG、HDL-C、LDL-C)变化。结果:A组症状表现相对较轻,TC、TG、LDL-C较湿热证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HDL-C升高明显(P〈0.01)。B组TG降低不显著,B组、C组HDL-C升高不明显。结论:湿热证中“湿”性致病因子的生化物质基础与血脂代谢异常有相关性,特别是与TG升高密切相关;清热祛湿法组较其它两组有更好的调脂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清热祛湿法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临床疗效和HP转阴率。方法:计算机检索2005—2018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发表的有关清热祛湿方联合(或三联/四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按照RCTs质量评价的改良Jadad量表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 Man 5. 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项研究,包括1628例患者。清热祛湿法联合常规西药治疗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对照单用常规西药治疗,临床疗效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OR(固定效应模型)=4. 46,95%CI(3. 27,6. 09),P 0. 00001]; HP转阴率的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合并OR(固定效应模型)=3. 30,95%CI(2. 43,4. 49),P 0. 00001]。结论:清热祛湿法联合常规西药治疗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具有较好的疗效,因纳入文献数量有限及部分文献质量偏低,仍需高质量的RCTs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9.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常见病症,目前西药治疗无特效药,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较好疗效,且优于胃肠动力药。临床及相关基础研究表明,针灸具有调节胃肠动力、胃肠激素以及保护胃肠屏障完整性等作用。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检索近5年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中有关针灸治疗FD的相关文献,整理并探索其规律,发现其中自主神经系统是介导针灸治疗FD的重要科学机制:针刺可能通过刺激穴区躯体传入感觉神经元及其受体,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多个核团(包括孤束核、迷走神经背运动核、延髓头端腹外侧区及下丘脑室旁核等)以及脊髓反射中枢,调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失衡,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及胃肠激素以调节胃肠功能。  相似文献   

10.
摘要总结陈意治疗脾胃湿热证用药经验,临证中善用苦寒清热药佐苦温燥湿药清热除湿,注重调畅中焦气机,清热除湿消滞兼投并进。湿热证虚实夹杂,以实为主注重清热化湿,待湿热退再以健脾固本为治法。对脾胃湿热兼证的治疗,临证中做到用药与治法丝丝入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