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寸口诊法”是中医最主要的脉诊法。寸口分寸关尺三部 ,两手共有六部脉。历代医家尊《内经》之旨 ,认为寸关尺分候一定的脏腑 ,因而在病理条件下就可以在相应的部位表现出异常脉象 ,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六部脉分候脏腑学说一直是教科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并且被崇为脏腑病定位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1 诊六部 ,知脏腑病位寸关尺分候学说导源于《黄帝内经》。虽然《内经》中没有关于寸关尺的名称和定位 ,但它对于气口切脉以及所候脏腑已有所记载。《素问 .脉要精微论》云 :“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 ,尺里以候…  相似文献   

2.
对《伤寒论》论脉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脉是中医诊病过程中重要环节之一.自王叔和著述《脉经》以来,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又积累了丰富经验.可是汉代以后的脉学,虽皆导源于《黄帝内经》和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但在精神实质上却有许多不同,其最显明的不同处,就是对于脉象主病说得太凿,于是求深反晦,正是后世脉学在发展道路上的一个缺点.任何疾病的表现,乃邪正相争的反应,在整个病程中,脉象也是随着邪正的消长而变化;所以根据脉象的变化,一般可以测知病势的进退及预后.但决不能以脉象为唯一依据,必须与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全书22篇,除《奔豚气脉证治第八》没有涉及到脉象外,其余21篇均有脉象的记载。全书398节条文(据湖北中医学院主编《金匮要略释义》统计),其中涉及脉象的竟有145条之多。脉学的广泛运用于临床,则以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为最早,其中尤以后者对脉学的论述更为详细,对后世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仅就《金匮要略》的诊脉部位及运用的一般原则,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脉象是判断机体健康状况的依据之一,医学之要,贵于切脉。脉诊对于诊断患者的心理情绪状态具有望、闻、问三诊所不具备的优势。每种脉象都有导致其形成的心理因素,将脉诊作为探释心理活动及思维状态的首选,必将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丁沛  袁红霞 《四川中医》2010,(10):48-49
关于《伤寒论》第12条中"阳浮而阴弱"的含义,历代伤寒注家见解不一。其不同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三种:一为"病机说",其余两种为"言脉说",一种指脉象轻按浮而重按弱,另一种指脉象寸浮而尺弱。本文通过对《伤寒论》相关条文的研究以及旁征《难经》、《金匮要略》的相关内容,证实"寸浮而尺弱"论相较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是中医标志性诊法,是诊断疾病和判断疾病转归、预后的重要依据。自古脉诊研究著作甚多,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之叹。清代旴江医家黄宫绣是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之一,学识渊博,精通医理,通晓各家,熟谙岐黄,尤善脉学,著脉学专著《脉理求真》,主张治病必先明脉理、识药性,提出“持脉之道,贵在活泼”的诊脉原则。围绕黄宫绣主张诊脉应灵活变通这一思想对黄氏脉学进行了探讨,在对黄宫绣其人、其书认识的基础上,着重以文献研究法对其著作中关于脉诊的部分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系统地从诊脉部位、胃气的判别、脉象主病3个方面分析了黄宫绣的“活泼”脉法,从而阐释了黄氏脉诊主张诊脉部位的多样性,判别胃气的灵活性与脉象主病的机动性。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黄宫绣在诊脉部位上提倡以临床实际为准,对脉诊中胃气有无的判断,认为既不能固守《脉经》以关脉候胃气的主张,也不能固守时令生克,而应以脉象的和缓从容为依据;在临床运用中应将脉象进行分类归纳,注重相兼脉象及独见脉,脉真从脉,症真从症,不宜拘泥;在重视脉诊的同时强调四诊合参。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从陈修园丛书中的有关脉诊的论述,谈谈陈氏对脉学的研究,请同道指正。 1 对三部脉分候脏腑的看法在三部脉分配脏腑问题上,陈氏除了对《素问·脉要精微论》一节的肯定并详加注解外,针对前代各大家的不同看法,结合临床体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内经》对寸关尺三部分配脏腑的方法是: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右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难经》却以小肠、大肠配心、肺;以右肾  相似文献   

8.
脉诊理论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临床辨证和用药的基础,其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提出的"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是诊脉的基本原则。其要点在于避免各种心理和行为等内外因素对脉象的扰动。然而,临证中脉象极易受到影响,导致医者对脉象的错误判断。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我国东汉时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本书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其中在脉学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金匮》各篇多以《……病脉证并治》命名,在此脉、证、治并列,说明三者都很重要,同时又将脉置于首位,意在强调脉在中医诊断治疗疾病中的作用。本文就结合有关条文对《金匮》中的脉象加以初步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0.
郑彦辉 《光明中医》2011,26(9):1895-1895
胸痹,《金匮要略》论述颇详,其内容涵盖了现代中医临床所描述之胸满、胸痛。其病机《金匮要略》从脉象"阳微阴弦"探求,认为是上焦阳气不足,阴邪趁虚上乘,致胸中闭塞,阳气不通而成。  相似文献   

11.
全国著名中医学家裘沛然教授,自1934年以来从事中医临床工作74年,对肿瘤、肾病、肝病、心脏病等多种疑难杂症有独到的治疗经验。笔者有幸加入裘沛然名师工作室参与收集整理和继承裘老的学术经验,有机会长期侍诊于身侧,耳濡目染,为裘老的高超医术、高尚医德以及精深的人文功底所折服,现仅就裘老治疗肾病的验案加以总结,以飨读者。1IgA肾病案汪某,男,7岁。2005年6月30日初诊。家长代诉:肉眼血尿半月余。本月12日因肉眼血尿、蛋白尿住院治疗,诊断为IgA肾病。经中西医治疗后蛋白尿消失,但仍见肉眼血尿,无腰酸及其他不适;舌暗红、苔黄,脉细。此为热迫血行,伤精耗气。治以清热凉血为先,佐以益气健脾补肾。处方:生黄芪30g,左牡蛎30g,泽泻15g,仙灵脾15g,炙龟板20g,川黄柏18g,土茯苓30g,土牛膝30g,生蒲黄(包)18g,生槐花(包)15g,生地黄30g,仙鹤草15g。水煎服,每日1剂,服14d。复诊(7月14日):服上方14剂后,症减不显,小便泡沫多,见肉眼血尿;查尿蛋白(-);舌质红,舌苔腻,根厚黄,脉细。以清热凉血、养阴益气为治。方药调整如下:生黄芪30g,全当归18g,生地黄、熟地黄各24g,川黄柏15...  相似文献   

12.
黄振翘调肝辨治血液病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为刚脏,喜柔润;肝藏血,主疏泄。肝体阴用阳,和合阴阳司升降,调诸脏之气血,在血液病的辨证施治中起重要作用。全国名老中医黄振翘教授在长期从事血液病的中医临床工作中,对于血液病与肝脏功能的相互关系有着独到的学术见解,治疗血液病重视调肝,取效良好。现将黄老的有关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刘志明教授临证经验丰富,善治各种外感热病及疑难杂病。现结合验案1则介绍刘老治疗结肠癌的临床经验,以飨同道。1病案实录易某,女,56岁,1989年5月3日初诊。患者1989年1月开始出现阵发性腹痛,便后疼痛仍不缓解,大便呈脓血样,每日6-10次,无明显里急后重感;食量急剧减少,由每日450g减少至150g,体重也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14.
马智,辽宁人,教授,主任医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第三、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全国200名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项目中被研究的老中医之一,辽宁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专家。他深习经典,师古不泥,博采众长,先后从师于李玉奇、谢振芳、梁国卿、张岫云、郭福兴、齐子敬、赵子敬、沈宝和等著名老中医,深得真传;承古扬今,立创新之旨,结合自己的治疗经验与科研实践,总结出一套中医治疗肺系疾病、眩晕、头痛、痫证、泄泻、胃痛、便秘、郁证等多种疾病不同证型行之有效的方法,建立建全了中医理、法、方、药较为完整的治疗体系。,  相似文献   

15.
刘亚娴(1944-),男,河北霸州人,出身于中医世家。1962年考入中国医科大学(8年制),后因病退学,随父习医。1965年重考入天津中医学院,毕业后留校。1978年考入陕西中医学院伤寒论专业研究生,1980年毕业。现为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河北省肿瘤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并获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肿瘤学会常委,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副主任,肿瘤专业主任委员,《河北中医》编委会副主任。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及参编著作16部,发表学术论文98篇。刘教授的学术特点可归纳为“博”、“精”、“巧”。博:博采众长,博涉典籍,识练结合,临床涉及内外妇儿各科;精:精研经典,熟烂于胸,会之于心;巧:圆机活法,用药轻灵。在“博”和“精”的基础上,才能生“巧”,“巧”体现在辨证、选方、加减等方面,平淡轻取,屡获奇效。可谓“精研经典采众长,圆机活法治病广”。刘亚娴教授禀承中医家传与学院双重教育,具有扎实的中医功底,40多年临床经验,临床涉猎广泛,而且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是学验俱丰的中医专家。坚持辨证论治、坚持中西...  相似文献   

16.
结合验案介绍张磊治疗头痛头晕的临床经验。临证多采用疏风清热、补益中气、活血祛瘀等法;重视辨证,用药精练。  相似文献   

17.
盛循卿治疗儿科疾病经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循卿系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国家级名老中医,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悬壶60余年。20世纪90年代初,笔者有幸跟随盛老临诊,受益匪浅。盛老运用四逆散和针灸疗法治疗儿科疾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举3个验案并将盛老经验简要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8.
桂枝龙牡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主治因阴阳两虚,阳失阴之涵养则火浮不敛,阴无阳之固摄则精不内守,出现虚劳、失精、梦交等症。以桂枝汤调和营卫、气血、脏腑、阴阳,加龙骨、牡蛎潜镇摄纳,使阳能固密,阴能内守,则阴平阳秘,精不外泄。王师临床经验丰富,对纷繁复杂的证候,求得病本,再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王师探究桂枝龙牡汤组方之理,临床应用治疗多种小儿疾病,辨证精准,每获佳效,此即所谓“异病同治”也。  相似文献   

19.
介绍聂莉芳教授分期辨治IgA肾病的临床经验。根据IgA肾病发病及病程演变的特点,将其分为急性发作期与慢性迁延期,临床治疗主张首辨病期,在此基础上再辨证;同时重视抓主症选方,明确处方的适应症,并擅于加减化裁。  相似文献   

20.
单兆伟(1927-),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单教授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研究40载,学验俱丰,笔者有幸侍诊于侧,受益匪浅,特别是对单老治疗脾胃病临证加减用药感触颇深。兹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