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伴随着身体疾病的发生,越来越多的心理疾病也随之而生。随着医学的发展,心身疾病在临床各科越来越受重视。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同时伴有心理疾病的患者逐渐增多。以中医"心主血脉,又主神明"为理论基础,提出"心脏疾病"与"心理疾病"具有相关性。在临床实践中,对"心脏疾病"与"心理疾病"的治疗同时并举。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予以调气活血、疏肝理气、和解营卫等干预治疗。"双心治疗"既是人性化,也是理性化的治疗模式,只有早期检测和发现各种心理行为的发病因素,采用"双心医学"治疗模式,才能更有效地预防、治疗心血管疾病,从而达到"心身同治"的最高境界,真正体现疾病诊治过程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  相似文献   

2.
中医心病学已成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心主神明"是中医的传统认识,文章从传统中医理论、现代医学及临床联系等方面探讨"心主神明"理论是中医心病学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的理论依据,认为"心主神明"论是建立在中医整体观念之上,说明五脏、心、精神活动之间关系的一种学说,对中医脑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心主神明"论也导致中医对脑这一重要的器官缺乏独立和完整性的认识。提出应当提倡"脑是主管知觉、运动、思维和记忆的器官"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在中医传统理论当中心脏与心理情志是紧密相连的,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脑主神明"理论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在当代中医学科的划分上,心理情志类疾病已经归属于脑病门类之下,心脏与心理情志之间的关系基本被割裂开来。然而,双心医学的出现,虽然在西方医学中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但却为中医学传统的"心主神明"论找到了现代科学的理论基础,其基础研究必定会找到医学界对心脏与心理情志之间的深层联系。气络学说的发展与完善是中医理论在微观层面上的重要发展与创新,有助于将中医宏观的整体辨证思维与现代微观研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双心医学领域为中医基础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之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之争由来已久 ,目前渐成三个学派 ,现分述如下。1 “心主神明”派自《黄帝内经》阐述“心主神明”以来 ,该理论为历代多数医家所遵从 ,贯彻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 ,体现于理、法、方、药诸方面 ,“心主神明”成为中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当代医家多继承和遵循该理论 ,印会河和邓铁涛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一书 ,明确指出“心主神明”是心脏的重要功能 ,由于该书是作为全国中医高等院校的教材出版发行 ,其影响很大并有很高的权威[1] 。邓铁涛教授在其《邓铁涛医集》中进一步指出“心脏不仅有血泵的机械作用 ,它一…  相似文献   

6.
与现代医学的"双心医学"重视"心脏"和"心理"的深层关联不谋而合,中医"双心学说"强调"血脉之心"与"神明之心"双心一体,生理相依,病理互损,双心为病。在中医"双心医学"的指导下,应将"血脉之疾"和"神明之病"视为一体,做为心脏疾患的两个方面,将冠心病(胸痹)和焦虑(郁病)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发病规律及证候特征,即"双心同治":运用"祛瘀法"治"血脉之心","调神法"治"神明之心"。本文将结合现代研究进展阐述中医"双心学说",借以探析冠心病合并焦虑的论治思路。  相似文献   

7.
心虚证的客观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理论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具有“主血脉”和“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故心之阴阳气血失调是心脏病变的基础。近年来,医学工作者运用祖国医学理论与现代医学的高科技手段,针对心虚证各种证型的特异性及其发病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井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客观依据。但心虚证的客观化研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从中医古籍文献着手,对"心主神明"的基本框架、物质基础以及其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指导作用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探讨儿童多动症的临床表现并运用"心主神明"理论分析儿童多动症的病因病机,分析探讨其内涵与外延。虽然根据中医理论辨证治疗本病的报道不多,但临床疗效较好,现报道验案1则,以期引起临床重视,利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中医有"心主神明"的说法,可是时代发展到今天,每个人都知道是大脑在主导思维。于是有人就认为,"心主神明"是伪科学,从而认为中医是落后的、不科学的。殊不知,这是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中医说的"心主神明"中的"心"是怦怦跳动的那颗心脏吗?显然不是。实际上这里面包含了大脑的功能。就像老百姓经常说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心怀鬼胎、心术不正,这些心都是指跳动的心吗?如果是那样的话,很多成语都应该改过来,包括心理学都应该改成脑理学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心主神明”的中医传统理论和现代临床研究两方面论述情志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心血管疾病可伴友情志并常,而情志异常诱发或加重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11.
中医心理学是以"心主神明"、"形与神俱"为其指导思想的,因此"心"是中医心理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心主神明"中"心"的概念具有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与源于西方的现代医学生理解剖学所说的心有着本质的差别。五行学说是古人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从"心"与五行的配属关系来看,也有助于对"心"的概念的认识。"心"的概念引入《内经》,成为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五脏之一,归纳其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主神明"和"主血脉"。  相似文献   

12.
"心主神明"是中医藏象学说的经典立论,本文从心主神明中医理论渊源,心主神明基础心主血脉,血与脑,血管内皮细胞及内皮细胞因子与神经细胞,临床证据等角度论述对"心主神明"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中的心,既包括血肉之心,又包括神明之心。所谓血肉之心,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则是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的功能。正如《医学入门》上所说的:"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者是也。"《医学源流论》曰:"心为一身之主,肺腑百  相似文献   

14.
心藏神,亦称"心主神明",是指心具有主宰人体全身脏腑组织的一切生理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心者-君主之官","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强调以心为主导的五脏整体观。"脑主神明"并不与"心藏神"理论相悖,只有心不断将血液供给到脑,脑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作用。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心脏功能与精神意识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心血管疾病可引起或加重抑郁症,抑郁也可诱发、加重心血管疾病。"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故宜从心论治。古代医家应用甘麦大枣汤、归脾汤、天王补心丹等,无不从心论治,疗效显著,亦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现代临床治疗。心理治疗也被历代医家所重视,"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并强调"惟怡悦开爽,内起郁热可平"。中医治疗抑郁症有独到优势,从整体来调节各个系统,处方灵活、治法多变,通过辨证施治可稳定、快速的改善症状,以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心主神明”的发生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考证方法,从发生学角度探析了“心主神明”的理论由来,指出“神明之心”应为功能之心,“心主神明”这一认识的获取是在古代哲学“心灵论”和取象思维影响下,以文字学为依据,经由表及里观察与医疗验证而来,中医神明之争不存在争论焦点。  相似文献   

16.
该文肯定了以"心主神明观"为指导的传统中医脑病学说的积极作用和历史意义,同时从脑主神明观探讨中医脑病生理病理特点、证治思路及防护思想,认为脑主神明指导下的新中医脑病学是对传统认识的继承和发扬,符合临床实践和时代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7.
张莉  高积慧 《河南中医》2020,40(5):685-687
心脏神经官能症(cardiac neurosis,CN)可与器质性心脏病同时发生,为"双心疾病"之一。"心主血脉""心主神明",脾胃之气衰败,气血生化无源或思虑过度,暗耗心血,致心血亏虚,无以充养心神,发为CN。心血亏虚,心神失养是CN发病之本。肝与心为相生关系,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气畅达,气血调和则心得安;肝气郁滞则心不安。肝主疏泄功能失常,致心神失养是CN发病的重要条件。治疗可以从中医形神一体观出发,疏肝解郁以养其神,益气养血以护其形,以达到同时治疗"血脉之心"和"神明之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心脑同治睡眠障碍机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欢  于睿  梁健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8):1617-1619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机制交替紊乱,包括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心主神明""脑主神明""心脑共主神明"这三个学派的学术观点及论据主要来源于中医对"神"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和阐释,并且认为从神的多角度,多层次来阐述心主识神、脑主元神以及心脑共主神明的观点,更符合临床实践,实验理论的研究。从"心主神明"和"心脑同治"理论角度出发,利用中医整体观念对睡眠障碍疾病进行治疗。文章基于"心脑同治"角度对改善睡眠障碍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心脑同治睡眠障碍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深化其治疗机制,从神经网络和信号通路层面深入研究中药改善睡眠的作用机制,从而为睡眠障碍疾病奠定深厚的诊疗和理论研究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19.
结合中医相关文献,深入分析"心"与"神明"的概念,认为心主神明的真正含义是"心"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和精神思维活动正常运行提供最基础的物质保障,它的功能正常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先决条件。基于中医学基础理论——"心主神明"的内涵这一发现,说明正确理解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一是要植深中医思维,二是要夯实中医文化,三是切忌望文生义。  相似文献   

20.
关梓桐  徐雅 《世界中医药》2014,9(9):1243-1246
根据中医对"神"定义的不同概念,来阐述"心主神明""脑主神明""心脑共主神明"这三个学派的学术观点及论据。并赞同从神的不同角度来分别阐述心主识神和脑主元神的"心脑共主神明"的观点。认为此观点更符合临床实验研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