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医药事业发展人才是关键。文章对中医传统教育模式和现代中医教育模式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目前培养中医药创新人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医药创新型人才培养须以继承为基础;中医药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在培养方案上,建议深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制度上,建议完善中医专业教育层次;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精神,以期为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教育界提出的历史性任务。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中医院校,结合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吸取创新思维的整合方式,在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拟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基础理论和实验教学看做一个整体的三个阶段,构建动态立体教学网络模式,运用于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3.
构建创新型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高等中医药人才是新时期中医药教育的目标。文章通过分析现行中医教育制约人才成长的因素,提出从培养周期、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实践、考核等环节的改革来构建创新型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4.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大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不是单纯的培养中医治疗人才,而是培养为中医药行业服务的各类人才。因此,人才培养需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依据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现实和未来需求,立足于中医药本身固有的特性,融合中医传统师承教育的优点,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积极探索并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医药学,强调创新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中医药学面临着阻碍自身发展的一些缺陷,创新成为其进…  相似文献   

5.
中医教育的成败取决于对院校教育的改革和完善,而保证学生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是中医教育的首要任务。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是中医在诊断疾病与施治过程中的核心能力,是中医人才不可或缺的专业技能。因此,对中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在中医思维培养方面,许多专家也进行了大量地研究。《中医临床思维》一书中对中医临床思维的特征与特点、思维方式的分类作了全面的论述,并且列举了从古至今40位名中医对中医思维的贡献,并对中医人才思维的培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科教育是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的途径。通过对以培养本科生创新思维和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的探讨,再次证实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创新型教育方式得以实施的关键,树立创新的教育观念是创新型教育方式得以实施的驱动力,构建创新型教学内容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创新型的教学方法,这些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重要环节,创新型教育管理模式为培养目标的达成提供保障。因此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创新型的教育模式,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创新教育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创新型中药学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中药现代化亟需引进中药学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研活动,科研实践是其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笔者通过分析当代背景下中医药学生培养及中医药发现所遇到的问题,从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型科研学习平台运用、课程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设置等方面,对中药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要适应人才观的变革。传统人才观念已不再适应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必须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中贯彻科学的人才观,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标准与管理模式,加强人文教育,尤其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教育,才能既跟得上时代步伐又遵循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培养出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中医医学教学模式的改变,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满足创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已成为目前中医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辽宁中医药大学发挥大型仪器共享平台优势,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将大型仪器共享平台集聚的高端仪器设备和师资等丰富的优势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平台和网络互动平台,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将科研试验项目融入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凸显中医科研的教育价值,丰富中医文化,提升教学水平,进而实现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温病学>是属于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一,在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中医创新实验班是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因此在中医创新实验班<温病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理念是提高温病学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