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调情志"治则对缺血中风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在本院门诊及病房共68例病人进行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调情志"辨证用药的方法.结果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的百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减少百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调情志"治疗缺血中风后抑郁是有效的,而且对缺血中风后神经功能恢复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提示"调情志"是治疗缺血中风的重要治则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探索针灸推拿及功能锻炼对中风后遗症治疗的影响。方法:本研究自2007年12月至2010年6月,对住院病人68例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同时,通过是否应用针灸推拿及功能锻炼治疗,来探索针灸推拿及功能锻炼对中风后遗症治疗的影响。结果:治疗组针灸推拿及功能锻炼对中风后遗症治疗总有效率91.43%。结论:针灸推拿并配合功能锻炼对中风后遗症治疗有明显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38例中风先兆的治疗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欧阳菊 《四川中医》2004,22(5):46-47
以中药预防性治疗中风先兆38例,并与不予治疗的20例相对照。结果3年后对照组有5例发生完全性中风,治疗组无1例发生。说明本疗法对中风有很好的预防及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脏"宜施灸治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卓廉士 《中国中医急症》2004,13(11):766-767
本文综合古代文献,指出灸治是中风"中脏"的抢救措施之一.古人认为艾火之性温而不燥,能化痰消积、活血化瘀,急救时又能开窍启闭、回阳固脱.采用艾灸治疗中风,非但治标,而且补阴和阳,兼以治本;艾灸治疗闭证的方法是自上而下取穴,依次而灸,以平上逆之阳气;脱证选穴宜少,以固下元之厥脱.本文亦对中风的预防及后遗症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天牖五部"治疗中风失语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从古代文献、神经解剖和现代临床应用探讨了“天牖五部”治疗中风失语的可能机理,提出把天牖五部作为一整体来处方治疗中风失语症。  相似文献   

6.
中风早期康复及对中风后抑郁症的治疗是当今中风病治疗的关键,直接影响病人预后,因此日益受到学术界重视,中医药在此方面日益显出其优势所在。本文简述了中风早期康复的机理及中风后抑郁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说明了中风早期康复及对中风后抑郁症治疗的重要性。并阐述了中医药在中风早期康复及中风后抑郁治疗中的作用,说明了将中医药引入中风早期康复及中风后抑郁症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风之症有多种治疗方法,本人在临床治疗中,以传统的针灸疗法"巨刺"法,治疗中风疑难症,取得较好疗效,方法有头针"对刺",体针穴位对刺法等,采用"补左泻右"、"泻南补北"、"补虚泻实"等手法,试图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病体康复,并举疑难病症一例,加以分析研究,以冀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介绍隋代医家巢元方灸背俞治疗五脏中风的理论。方法 :认真分析巢元方代表作《诸病源候论》 ,整理五脏中风的病因、病机、病症及其治疗 ,区别真中风与类中风。结论 :巢元方不但继承了《内经》的学术思想 ,还进一步完善了《内经》风证的理论 ,进一步强调脏腑辨证及灸背俞穴调理脏腑疾病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化痰通脑饮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玉清 《光明中医》2008,23(5):651-652
针对中风急性期痰湿瘀阻、脑窍闭塞之病机特点,拟定化痰通脑饮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探讨,该实验选取符合标准病例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化痰通脑饮。结果表明:化痰通脑饮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有很好的临床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高黏、高脂血症状态。  相似文献   

10.
滋阴活血法治疗中风先兆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采用滋阴活血法,自拟防瘫Ⅱ号方治疗阴虚血瘀中风先兆患者56例,并在治疗前后作了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脂改变的观察,临床观察表明,阴虚血瘀型中风先兆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出现常增讽刺 象,治疗后随着血液变学指标的改善中风先兆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出现常增高现象,治疗的随着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临床症状也得到相应好转;对合并有高血脂症者,本方能明显降低血脂含量,说明防瘫Ⅱ号有预防缺血性中风发病的作用,对改善动脉硬化、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也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