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X线椎体位移观察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手法治疗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X线椎体位移改变方法:收集14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人,对治疗前后X线椎体位移改变进行观察,并与70例正常人群进行比较。结果:两组颈4、5、6椎体位移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手法治疗后能够改善椎体的水平及角度位移,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治疗后临床控制69.3%,好转22.9%,总有效率92.1%。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椎体位移改变可能是其发病原因之一,手法治疗改善颈椎椎体异常位移,提高颈椎的稳定性是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较好疗效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引起颈椎椎曲紊乱之颈椎病病因。方法:通过X线颈椎侧位及包括上段胸椎之正位像观察,测量导致颈曲改变之颈胸椎正位像之侧凸度数。结果:448例颈曲改变之颈椎病X线片显示,占87%有上段胸椎超5度以上侧凸,表明胸背损伤是颈椎骨关节紊乱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龙氏正骨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椎X线片及动脉血液流速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采用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疗法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颈椎X线片、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颈椎X线影像、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X线片中颈椎生理曲度、棘突偏歪、寰枢关节紊乱及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液流速改善明显,其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传统推拿疗法。  相似文献   

4.
可调式颈枕纠正颈曲异常7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可调式芳香枕在治疗颈椎病中恢复颈曲及临床症状的价值。方法:选择50岁以内,椎体未形成骨桥的颈椎病患者77例随机分2组(对照组:手法不可调颈枕组;治疗组:手法可调颈枕组),并进行数字颈椎摄影,采取Bordens测量法分别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测量颈曲,并进行观察颈曲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对颈曲及临床症状缓解的疗效更为显著。结论:通过手法调整颈椎关节后选择可调颈枕并以0°垫枕位垫枕可更好地改善临床症状和纠正颈椎曲度,恢复颈椎力学平衡,维持颈椎病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手法对颈椎病颈椎生理曲度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提高,对颈椎病的治疗方法更趋向于科学的选择。近年来学者们逐渐注意到颈椎生理曲度的治疗价值[1]。为了进一步了解手法作用机制及探讨颈椎生理曲度(以下简称颈曲)对颈椎病的治疗价值,我们自1996年以来运用手法治疗颈椎病110例,并着重对比观察颈曲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选择临床确诊有颈曲改变的颈椎病110例,其中颈形10例,神经根型35例,椎动脉型27型,脊髓型8例,交感神经型30型。男性62例,女性48例;年龄最小33岁,最大…  相似文献   

6.
颈椎曲度变化与退变关系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颈椎生理曲度(以下简称颈曲)异常被认为是诊断颈椎病的X线征象之一[1]。笔者从1995年起通过对各年龄段颈曲变化的测量,从生物力学上探讨颈曲变化与颈椎退变的关系,重新评价颈曲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以期进一步阐明颈椎退变的发病机制。1 材料与方法1-1 观察对象 相对集中地选择某一学校和某一单位,年龄21~80岁的健康人群共240例。所有对象均无明显颈椎病症状,且排除肿瘤、类风湿、外伤等疾病。以10岁为1个年龄段,共分6段,每段20例男性和20例女性。1-2 观察方法 拍摄采用标准的Borden氏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治疗组采用龙氏正骨手法的核心技术"四步十法",矫正、整复错位颈椎小关节,配合牵引理疗治疗颈椎病颈型10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配合牵引理疗治疗颈椎病颈型95例.结果:治疗组痊愈率86.92%,对照组为41.05% 治疗组总有效率99.07%,对照组为73.96%.两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椎病颈型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患者手法治疗前后颈椎影像学改变与手法疗效的关系.方法:对65例临床诊断为颈性眩晕患者行颈肩部软组织松解为主手法治疗前后的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结果:显效率为87.7%(57/65),无效率为12.3%(8/65).X线检查提示:手法前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占100%,手法后颈椎生理曲度有明显改善的占68.0%;钩椎关节增生35例,占54.0%,手法治疗前后无改变;环枢间隙不对称(差值〉1mm)55例,占85.0%,治疗后有明显改善43例,占66.5%;治疗前颈椎失稳占65.0%,治疗后有明显改善13.5%;治疗前颈椎CT三维重建显示寰椎侧移和旋转41例(89.1%),治疗后寰椎侧移和旋转有明显改善19例(46.31%).MRI提示:治疗前有明显的椎动脉孔左右不等、边缘欠整占72.0%,治疗后明显改善占27.5%.结论:软组织分理筋松解手法,部分配合整复手法治疗颈性眩晕,通过调理颈椎内外平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刺激而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配合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先在颈项部及肩部手法推拿整复操作,然后进行颈神经根阻滞,观察5min无不良反应后,取4~5个穴位(天柱、大椎、肩井、天宗、肩谬、膈俞、颈椎夹脊穴等)行穴位注射。结果:80例中治愈54例,占67%;好转26例,占33%;全部病例均有效。结论:神经阻滞配合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起效迅速,有效率较高,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优值牵引法治疗颈椎生理曲度异常8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洸 《河南中医》2006,26(11):47-48
颈椎生理曲度(以下简称颈曲)异常是各型颈椎病早期最常见的X线表现,颈曲异常作为一种X线客观诊断标准,对半数以上的颈椎病患者的早期诊断极具意义。在治疗各型颈椎病中,纠正颈曲是根本之举。笔者2002-2003年采用鲍铁周副主任医师独创的优值牵引法治疗80例颈性颈椎病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颈椎病患者OPLL是否会影响颈椎曲度的改变。方法:用C2和C7椎体后切线夹角测量法,对我院117例OPLL患者与120例非OPLL患者进行颈椎曲度的测量,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OPLL组患者颈椎曲度(-17°±1.4°)~(34°±2.4°),平均:(8.8±1.8)°;对照组患者颈椎曲度(-18±1.3)°~(44±1.8)°,平均:(10.8±1.5)°,P>0.005。结论:颈椎病患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与颈椎曲度改变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刀干预对颈椎病兔颈椎X线影像学的的影响。方法:6月龄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刀组、电针组,采用长期低头位方法制备颈椎病模型。造模后对针刀组、电针组进行治疗干预。各组动物于造模前后、干预后3个时间节点拍摄颈椎X线片。结果:颈椎X线片显示造模后颈椎曲度改变,出现反张,椎间隙变窄,部分见椎间孔变小、椎体前后缘见骨质增生;针刀干预后见颈椎曲度改善较明显,曲度由反张变为较直,部分见椎间孔较治疗前变大、椎间隙有所改善,治疗前后骨质增生未见明显变化;电针干预后见部分兔颈椎反张有改善,治疗前后椎间隙、椎间孔、骨质增生未见明显变化。造模后,模型组、针刀组、电针组颈椎X线积分均明显升高,与空白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刀干预后X线积分改善程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干预后X线积分改善程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组干预后X线积分改善程度较电针明显,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干预颈椎病可有效恢复颈椎曲度,改善颈椎X线影像学表现,纠正颈椎力学平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治疗组给予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1个疗程后对比分析2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1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5.45%,差异有性统计学意义(P〈0.05);2组眩晕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通络活血,荣窍定眩,可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缓解眩晕症状,安全高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颈椎病X线平片的诊断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对本院178例经X线平片确诊的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颈椎病的X线征象对诊断的意义.结果:生理曲线改变者114例(64.05%),骨质增生:25例(14.05%),椎间不稳:16例(8.99%),韧带钙化:39例(21.91%),椎间隙变窄:10例(5.62%).结论:X线检查结果对于准确诊断颈椎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推拿 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推拿与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以颈部为重点进行全身推拿(30例),B组进行颈椎牵引(30例),治疗前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A组临床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26.7%和93.4%,B组分别为13.3%和8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18~40岁人群颈椎健康状况,推广应用"颈部保健操",并观察其预防颈椎病的效果。方法:采用"颈椎病前期调查表"及"颈部功能评价表"调查1252例18~40岁不同行业健康人群颈部健康状况,并将研究对象按分层随机抽样法分为试验和对照两组,用自行研发的"颈部保健操"对试验组进行干预,对持续推广应用的结果进行统计。结果:颈椎病发病呈不断上升且有低龄化倾向,在校大学生颈椎功能减退呈菱形分布,80%以上为不健康或亚健康人群。进行颈部保健操锻炼对改善颈椎局部症状效果明显。结论:"颈部保健操"锻炼可改善颈部早期症状,预防颈椎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WDFC加椎体钢板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及失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前路颈椎钢板与WDFC联合应用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及失稳的疗效。方法:对8例颈椎失稳伴有神经根症状,6例颈椎外伤性脱位,2例颈椎WDFC术后松动的患者进行了颈椎前路减压,钢板与WDFC联合固定融合术。结果:进行了6-8个月的观察随访,术前有神经症状的10例病人中,症状完全消失的8例,大部分消失的2例,术后4个月全部达到了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无钢板,螺钉,WDFC松动及断裂。结论:颈前路减压,钢板与WDFC联合固定融合治疗颈椎脱位及失稳。可获得术后颈椎即刻稳定。固定可靠,骨性融合率高,有明显的神经根管间节扩大作用。解除了神经根受压。  相似文献   

18.
针刺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针刺风池配四关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107名患者随机分成针刺组55例和药物组52例。针刺组采取针刺风池配四关穴为主治疗,药物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连续治疗15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检测椎动脉血流,并随访3个月。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9.1%,药物组总有效率为6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椎动脉血流改善明显优于药物组(P〈0.01):针刺组复发率亦低于药物组(P〈0.05)。结论针刺风池配四关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明显优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9.
摘 要目的:探讨宫颈环扎术对中期妊娠宫颈机能不全的疗效。 方法:选取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 2018 年 6 月至 2021 年 5 月收治的 82 例宫颈机能不全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1 例。给予对照组产妇地屈孕酮片 保胎治疗,给予观察组产妇宫颈环扎术治疗,比较两组新生儿存活率、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窒息率等新生儿预后情况以及 分娩孕龄、足月产、流产、早产情况,将观察组产妇按手术不同时期分为 A 组(21 例,孕 14 ~ 16 周手术)和 B 组(20 例, 16 ~ 24 周手术),比较不同手术时期产妇新生儿预后及妊娠结局。 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存活率和出生体质量高于对照组, 新生儿窒息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产妇分娩孕龄、足月产率高于对照组,流产率、早 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 组、B 组产妇流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 组 足月产率、新生儿存活率高于 B 组,早产率低于 B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宫颈环扎术可延长宫颈 机能不全产妇的孕龄,改善新生儿预后及妊娠结局,且在孕 14 ~ 16 周进行宫颈环扎术是手术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20.
针刺颈夹脊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针刺颈夹脊穴结合大椎刺络拔罐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4 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针刺颈夹脊结合大椎刺络拔罐治疗 ,并与推拿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与结论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3.75 %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且针刺夹脊穴的疗效具有持续性和积累性 ,治疗组治疗 2个疗程后治愈率和有效率均较治疗 1个疗程为高 (P <0 .0 5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