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先秦至清末风府穴相关古代文献的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古代风府穴应用规律。方法:检索风府穴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对风府穴主治病证、配穴以及刺灸法的相关条文进行筛选归纳。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风府穴主治相关条文共计277条,包括61种病证,涉及内科、外科、儿科及五官科等多门学科。其中单穴及配伍主治病证频次最高的均为外感类疾病,配穴频次最高的为风池穴。风府穴刺灸法条文共计147条,使用治疗方法共7种。结论:风府穴主治疾病以局部病证为主,循经主治病证为辅,有针对病因病机规律治疗病证的特点,配穴应用主要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风府穴应用方法主要以针刺为主。  相似文献   

2.
11 温脾通下 11.1 习惯性便秘:便秘多因大肠积热或寒凝大肠,传导失司所致.前者用麻子仁丸或调胃承气,后者用温脾汤或半硫丸.先生治习惯性便秘,在初诊用半硫丸不效后,转用千金温脾汤以温补脾阳,攻逐冷积,一服立应.如"高,女,二诊:无效,肠之蠕动陷于麻痹状态,予千金温脾汤.党参、干姜、熟大黄、清炙草、炮附块、全当归、元明粉(分三次服)".  相似文献   

3.
正便秘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指因大肠传导失常所致的大便秘结,排便周期过长;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的病证。便秘原因多为大肠积热、痰湿阻滞、气滞、寒凝、阴阳气血亏虚等。因此便秘的证治非独寒下,且有行气导滞、温下寒积等。温脾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治疗阳虚寒积之证,临床应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对乌梅丸现代临床应用作出新的思考与总结。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时间从1991年1月至2017年12月,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结果:乌梅丸临床应用广泛,主治病证涉及141种疾病,本文主要对其中相对典型的疾病系统进行探讨。结论:乌梅丸主要用于治疗寒热、虚实错杂病证,亦可应用于厥阴欲解时。其临床应用广泛,但相应的实验研究仍有待完善,相关的临床报道需要更加规范。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中药成方制剂》治疗便秘方剂的组方规律和优势病证。方法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治疗便秘方剂的组方规律和优势病证。结果获方剂66首,涉及药味158种,常用中药有23味(频次≥7);寒性、苦味药物频次最高,归胃经药物频次最高;主治证候以肠道热结证和热毒炽盛证频次最高;主治疾病以习惯性便秘频次最高;获得新处方3首。结论《中药成方制剂》治疗便秘方剂组方规律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其治疗的优势证候为肠道热结证和热毒炽盛证,优势病种为习惯性便秘,得到的新处方可以为便秘的治疗及新药开发提供参考。使用中成药治疗便秘有局限性,临床上应注重辨证论治和非药物治疗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易黄汤和四妙丸在机理上存在一致性,理法方药更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临床应用也存在相关性。本文基于机理探讨、理法方药及古今对比等方面辨析易黄汤与四妙丸的异同,二方临床均用于湿热为患之病证,立论重视肝脾肾三脏,注重标本兼治,从实虑虚,顾护津液。易黄汤重用山药、芡实,全方五药合用共奏补益脾肾、清热固湿、收涩止带之功,侧重于健脾,药效直达中焦,主治黄带,是为特制之方。四妙丸全方清热燥湿,益肾和脾(胃),利湿力大,重在和胃,药效直达下焦,原治痿证亦可治疗带下病证,是为治疗的常方。现代医学进一步扩大二方的应用范围,已不拘泥于传统医学的带下病及痿证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梳理《金匮要略》鳖甲煎丸的历代衍变情况、古今临床应用情况,并分析其在现代的应用转化情况,一方面为鳖甲煎丸的二次开发提供思路,另一方面为经典名方的转化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搜集与整理鳖甲煎丸的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对鳖甲煎丸的古代及现代临床应用情况进行梳理,研究其源流、方义衍变及主治病证变化情况。结合市场调研,对鳖甲煎丸的市场转化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其研发过程及市场应用情况。结果:自《金匮要略》后,鳖甲煎丸在历代均有流传,但其变化不大,治疗疾病单一,为治疟母的专方。从药物剂量比来看,鳖甲煎丸中鳖甲和赤硝为主药,并重用虫类药。现代文献分析发现,鳖甲煎丸无论是临床研究还是实验研究,均主要用于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疾病。调研发现,鳖甲煎丸在由经方转化为中成药时,其思路基本为"尊古",其组成、用量、制法等基本遵循了《金匮要略》中原方的记载。中成药制剂已被收录于多个疾病诊疗、用药指南及专家共识中。对比其他抗肝纤维化的中成药,鳖甲煎丸的临床应用较广,成本较低。结论:鳖甲煎丸在古代为治疗疟母的专方,现代则多用来治疗肝纤维化等肝脏疾病,疗效确切。此外,鳖甲煎丸已成功地转化为现代中成药制剂,并在市场上得到较好的反应,为其他经典名方的转化和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理中(丸)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是治疗中焦阳气虚寒的经典方剂。主治脾胃阳虚所致的自利不渴,呕吐腹痛,不欲饮食,以及霍乱等。笔者用本方治疗妇女更年期虚寒证、婴儿惊啼、呃逆重证和筋惕肉瞤等病证,疗效亦佳,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理中丸载于《伤寒论》,具有温中散寒、益气健脾之功效,原方主治中焦虚寒诸症。现代临床不仅用于治疗胃肠病证,还用于内科以及儿科、妇科、男科、外科、皮肤科、五官科等病证的治疗,表明理中丸确实为临床应用范围广泛、疗效值得肯定的中医经典方剂。  相似文献   

10.
麻仁胶囊是由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古方——麻仁丸为药物组成,即以大黄、白芍等为主要原料,佐以杏仁、枳实等,改变剂型研制的一种润肠通便新药,对慢性、习惯性便秘及痔疮、手术后便秘有独特疗效。 便秘是一种常见、多发、顽固性病证,也是多种疾病如痔疮、急性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的诱因之一,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临床应用的各种泻剂虽有一定的短期疗效,但多有干扰肠壁正常活动、降低吸收功能的副作用,长期服用,降低肠壁感受细胞应激性而导致对泻剂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1.
对《小品方》中煮散方进行服法、服量、主治病证等方面的初步探讨,总结《小品方》煮散方的应用情况和特点。《小品方》中煮散方每次服法、服量依据疾病、个体的差异有明显的不同,其主治病证涉及内、外、妇、儿、金疮急救等多种疾病,但以内伤杂病、妇科疾病为多,对于外感热病可谓是《小品方》创新内容最集中的一卷,其煮散方对于临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文本挖掘技术探讨青风藤用药规律。方法:在CBM数据库中检索、下载所有涉及青风藤的文献,通过清洗、降噪及关键词频统计的数据分层算法,挖掘青风藤治疗疾病的规律,症状、证型的分布规律,中药配伍、中成药、西药、汤剂、针灸联用规律,并进行规律的可视化展示。结果:青风藤主要治疗以疼痛、肿胀、强直、畸形为主的病证,中医病证要素涉及风、寒、湿、热、痰、瘀、虚。疾病以现代医学的类风湿关节炎为主,涉及多种风湿类疾病以及慢性肾炎、肝炎、心律失常等。中药应用方面,青风藤多与祛风除湿类、养血活血类、通络类、温经类及补肾类中药合用。此外,青风藤多与雷公藤多苷、活络丸等调节免疫、通络药物联用。结论:数据挖掘技术可以系统、全面、准确总结青风藤的用药规律,为拓展该药的临床应用及深入研究提供文献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充分查找古籍及现代文献中对极泉穴的临床应用记载,较为全面地探究极泉穴的古今应用规律,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古代文献主要以《中华医典》(第五版)收录的中医古代书籍为检索源,现代文献主要以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截至2021年12月24日)所收录的文献为主,采用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对古今文献中所记载的与极泉穴相关的条文进行查阅、收集,最后建立数据库,将与其相关的主治病证、治疗方法、针具规格、针刺深度、补泻方法、注意事项等录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摘录古籍条文185条,纳入条文31条,其中极泉单穴主治病证有9种,配伍主治病证有2种。查阅现代文献502篇,纳入文献309篇,极泉单穴主治病证有9种,配伍主治病证有21种。主治病证多为心系和肢体经络疾病;最常配伍的腧穴为肩髃穴和曲池穴;除针刺外,操作多采用灸法和推拿手法;补泻手法以提插泻法居多;针刺深度多为0.5~2寸。结论:本研究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籍及现代文献中极泉穴的应用规律,可为临床使用极泉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选取清代(1912年2月13日)以前古代针灸文献中关于内关配伍应用的内容,总结出内关配伍主治病证,分析内关穴的配伍主治规律。方法检索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医典》(第四版)收录的中医古籍1000多部中医文献,并参照权威出版社出版的纸质书籍。结果内关配伍主治病证共计49种,主治优势病证10种。结论内关配伍主治优势病种按其频次高低依次为:心痛、胸痹、痹证、中风、心悸、腹痛、积聚、伤寒、疟疾、胎衣不下。  相似文献   

15.
当归贝母苦参丸首见于《金匮要略》,原为治疗妇女妊娠血虚热郁、小便不利而设的方剂,虽仅有3味药且历代注家对本方主治病证有所争议,但其临床应用至今仍颇为广泛。张杰主任善用经方临证治疗各种病证,对于当归贝母苦参丸古方今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除应用于泌尿系统、消化系统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尿路感染、慢性结肠炎等,还灵活运用于内科病、妇科病、皮肤病等多个方面,既拓展了临床诊疗思路,又扩大了当归贝母苦参丸的临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简称《中药部颁标准》)中含鸡血藤中成药方剂组方规律,挖掘鸡血藤的药用规律,为含鸡血藤药物在临床的开发和广泛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应用该平台V2.0软件,将含鸡血藤的中成药方剂构建数据库,使用软件统计报表系统,分析含鸡血藤中成药方剂的常用药物、核心组合、主治疾病及主治证候等。结果:通过对含鸡血藤的100首方剂分析,总结出鸡血藤常用药物组合6个,其所用药物多具有补血活血、止痛调经、消瘀除痹之功,主治中医病证14种,对其中高频病证"风寒湿凝滞筋骨证"对比分析,得出鸡血藤可通过不同的配伍达到不同的治疗作用。结论: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是分析中医用药规律的重要工具,为研究鸡血藤的临床用药规律和基础研究提供了有效方法,同时为新药研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列举古今医家所论当归贝母苦参丸主治病证四种观点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地探讨分析,认为该方的主治病证应是“妊娠小便难”,而非“妊娠大便难”。其根据有三:(1)从《金匮》所论妇人病的二便情况来看,妊娠多病小便难,产后多病大便难;(2)当归贝母苦参丸可治妊娠大便难,但属异病同治之用;(3)从现今临床对当归贝母苦参丸的应用来看,仍以治小便难为多。  相似文献   

18.
该文通过分析《针灸大成》中有关间使穴的文献记载,对间使穴的主治病证与取穴规律进行系统的论述。间使穴归属手厥阴心包经,不仅能治疗心包经病证,也可以治疗心经疾病。心包络脉所行为经金,间使穴为心包经经穴属金,而肺五行属金,故间使穴可治疗肺系疾病。书中对于间使穴主治及配伍记载繁多,间使主治范围可归纳为中医内科疾病、妇科疾病与儿科疾病等,常与合谷、支沟、复溜及足三里穴相配伍。  相似文献   

19.
答:温脾汤与大黄附子汤都能温散寒凝,泻下冷积,治疗寒凝阻滞于肠中所致的腹痛便秘,均以附子配大黄作为方中的主要部分,其中大黄附子汤配细辛之辛温宣散,助附子温散寒凝止痛,主治寒实凝滞所致的腹痛便秘或寒凝于肝经所致的胁下偏痛而中气未虚者;温脾汤配干姜之  相似文献   

20.
刘德泉 《光明中医》2004,19(1):42-43
肾气丸 ,亦称金匮肾气丸 ,出自《金匮要略》。历代论述 ,多认为是补肾阳之剂。但从原方所治病症 ,其药物组成 ,以及肾阳与肾气的基本概念分析 ,实为补益肾气之方 ,而非温补肾阳之剂。主要是治疗肾的气化功能失调 ,小便异常之证。现辨析如下 :1 肾气丸原方主治病证分析 :考《金匮要略》原文 ,肾气丸主治病证条文有五。《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崔氏八味丸 ,治脚气上入 ,少股不仁。”崔氏八味丸实即张仲景的肾气丸。《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 ,小便不利者 ,八味肾气丸主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