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指出:内科杂病与脾胃密切相联,应注重后天之本的调理。注重升降、顾全润燥、三因制宜、重视湿邪、用药轻灵、调护有方。注重综合治疗,先以汤药调理,再以丸药巩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调理脾胃方面,对口腔疾病出现的诸症进行辨证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5.
调理脾胃法在胸痹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余通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认识到不少购痹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从调理脾胃入手,常能获得较好疗效。1脾胃功能失调形成胸痹的机理胸痹病虽有虚实寒热之分、在气在血之异。然胸中阳气虚衰、邪气乘虚入侵阳位、痹阻气机则是共同的发病机理。正如喻嘉言所说:“胸中阳气,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设地气一上,则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阳气不用、阴气上逆之候也”;叶天上亦指出:“若夫胸痹者,但因胸中阳虚不运,久而成痹”(们陆证指南医案·脉痹》)。胸中阳气,又名宗气,是心、肺二脏功sgto总概括。宗气的强弱,与脾胃的健运…  相似文献   

6.
徐秋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4):674-675
根据"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论,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深感顾护脾胃的重要性,在治疗中重视脾胃的调理,收到很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1 清热泻火法本法适用于胃火上攻的胃脘痛。胃热之形成 ,可因风暑温燥等邪气侵入胃腑而化热 ;或因劳倦内伤 ,七情过激而化热 ,即所谓“阳气者 ,烦劳则张” ,“五志化火”。不仅脾胃本身阴阳偏盛偏衰可致胃热证 ,而且其他脏腑之热亦可传入胃 ,导致胃热证。由于邪热郁结中焦 ,使气机郁滞 ,胃失通降之性 ,则出现胃脘痛证。是如《伤寒论》第 15 4条 :“心下痞 ,按之濡 ,其脉关上浮者 ,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大黄黄连泻心汤具有泻热、消痞、和胃作用 ,主治脾胃痞热证。曾治患者何某 ,男 ,2 9岁 ,1998年 6月 2 0日就诊。主诉 :上腹部疼痛 1个月 …  相似文献   

8.
翟瑞柏 《天津中医药》2004,21(2):153-153
例1 慢性结肠炎 黄某,男,62岁。腹痛,泄泻6a。6a前饮食不洁后出现腹痛,泄泻稀便,日达10余次,泻后痛减。诊断为急性肠炎,给予抗生素药物治疗好转。刻诊:脐周隐痛,泄泻,5~6次/d,纳少乏力,形寒肢冷,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为脾胃阳虚,寒湿下注所致。拟理中汤合四君子汤加减。处方:党参、山药各15g,干姜、炒白  相似文献   

9.
低热多为内伤病症,运用脾胃学说理论治疗低热症,有一定疗效。对由脾胃病变而致的低热,李东垣早有论述,认为是气虚发热,或称阴火,其特点是:在低热发生之前或同时,脾虚气陷症状明显,并见湿胜热郁之象。治疗应补脾升阳,参以运中化湿。至于坚阴清热,复入苦寒药于甘药之中,称为“甘寒泻火热”,这是“从权”的变通方法,只能暂用而不能持久。因此,不能因发热而只顾清热,应重视升举清阳,清阳上升,则浊阴自降,浊阴降则虚热亦自退。临床实践确能证实这种论点。低热的清退,大都是随着脾胃病症的改善而逐步解除的。这种治病求本的见解,具有丰富的实践基础,但这种病的辨证施治在临床上亦很复杂,兹结合病例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0.
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学者,对脾胃之研究至为重视.本人临床治疗杂病,亦注重脾胃,今举验案三则,以示鳞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