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加。李惠林教授认为肥胖2型糖尿病,可属中医“消渴、消瘅”等范畴,指出三焦为水火、气机之通路,痰、湿、瘀等邪气伏匿三焦,影响三焦功能,致水液代谢障碍,诸身气机不利,亦使伏邪更甚,病邪郁久化热伤阴所致肥胖2型糖尿病的发生。故李教授守正创新,主张治疗上应从三焦伏邪的角度出发,以通调三焦,重在祛邪为主要原则,立论“汗、消、下”祛邪三法,随证治之。李教授临床上常联合应用,如“抵当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化裁,消、下并用,疗效颇佳。文章总结了李惠林教授从三焦伏邪论治肥胖2型糖尿病的经验,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的变迁,肥胖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逐渐增加,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医疗负担。李惠林教授认为,痰邪、湿邪、瘀邪、热邪、寒邪、气郁和食邪等邪气积聚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因素,认为肥胖又可助长邪气,正邪交争,最终形成虚证,变生百病。因此李教授首次提出“肥为百病之长”,并立汗、消、下三法,以祛邪为先,为邪去正安之意。  相似文献   

3.
4.
李惠林教授认为肥胖病位主要在脾肾,与脾的关系尤为密切,病性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虚为主,标实以痰湿为主;此外,李惠林教授认为现代人的肥胖多受生活作息、压力、情绪等因素影响,不离血瘀之证。故其立法着眼于补虚、祛湿化痰、活血祛瘀,用方上喜用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黄连温胆汤、抵当汤等。  相似文献   

5.
通过探讨肝与糖尿病发病的关系及现代医学研究,介绍导师李惠林教授从肝论治糖尿病的临床经验。李教授认为,从肝论治应贯穿糖尿病治疗的始终,即通过疏肝、平肝、清肝以使人体气机畅达,升降有序,气血津液输布正常,气血调和,则诸症可愈。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中焦脾胃理论探讨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方法:从糖尿病现代医学发病机理、临床症状、诱发因素、脾胃生理功能探讨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结果: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谱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多一少”症状不明显,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症状较突出,脾虚成为糖尿病的基本病机。结论:脾虚是糖尿病的病理基础,脾化失司、脾胃升降失调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益气健脾、升清降浊是糖尿病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7.
浅谈从脾论治糖尿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脾虚是消渴病发病的重要内因,健脾益气法为基本治法。病变早期可出现形体胖、倦怠乏力等,属脾虚湿热蕴结,方用四君子汤等,中期转为脾虚、痰瘀互结,方用温胆汤等,晚期出现脾虚痰瘀阻络型,方用自拟健脾化痰汤等。  相似文献   

8.
曾华蓉  杨叔禹 《光明中医》2013,28(2):231-233
现代医家多将糖尿病归属于消渴病的范畴,并以阴虚热淫作为其主要的病机特点。但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糖尿病患者多在体检时被发现,此时尚未出现三多一少等阴虚热淫的典型表现,而常表现为肥胖或伴乏力、多汗、完谷不化、舌淡而脉沉细等症,人们逐渐认识到阳虚是糖尿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但目前对阳虚导致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并无统一认识,结合临床观察及查阅相关文献,笔者将从病因、病机及治疗三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从“热毒”论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热毒"在糖尿病病因病机的作用和地位。方法研习古今中医相关著作和论述。结论"热毒"是糖尿病基本致病因素和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10.
从脾论治糖尿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大多认为本病的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具有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之“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治疗分上、中、下三焦论治,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原则,其病位分别在肺、胃、肾。而现阶段临床所见之糖尿病患者常可见一派中州失运之象,若循常法,一味润上、清中、滋下,实难奏效。《灵枢》云:“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指出“消渴起于中焦”。辨证施用健脾之法,常能收到药到症减病除之功。1生理基础藏象学说中所说之“脾”实际上包括现代医学之脾与胰脏。《难经.四十二难》指出:“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所谓“散膏”,《难经汇注笺正》认为系胰腺组织,今人亦多主此说。从解剖学来看,胰尾接触脾门,共同靠近胃部,所以“散膏”即胰腺组织,附属于中医之“脾”。广州军区总医院等单位[1]均报道脾虚患者可见血清淀粉酶活性偏低,尿淀粉酶总活性亦降低,说明脾虚患者胰分泌淀粉酶功能低下。毛氏[2]亦报道,脾气虚弱或脾阴不足,运化失司,皆致胰腺分泌糜蛋白酶(外分泌功能)明显低下。这些都说明中医常论之“脾”包括了胰脏的功能。脾气健旺,则胰腺分泌功能正常;脾虚则胰腺分泌功能紊...  相似文献   

11.
探讨糖尿病(消渴)中医病因病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中医学将糖尿病归为消渴,消渴的病机亦统为津液耗伤,其成因为饮酒、房劳、肥甘厚味。消渴发病多为壮年,此期肾气已衰,肾之阴阳渐渐失调,故认为所有导致肾之阴阳失调的因素均为可为其病因。肥甘厚味也是在这一因素的基础上发生的,伴随久食的过程,才有可能诱发消渴。饮酒是促进其加速发病的因素。通过文献分析认为多饮为肺津不足,多食为胃阴不足,这应为消渴的发生阶段,多尿是为肾精不足,阴阳失调,且伴水谷精微尽随尿排出而现消瘦诸症,此消渴形成阶段,并发症的出现是即病之后,不能有效地养护造成久病入络而产生的。因此,消渴的预防当以保精养津为其根本要义,尤其在中年时期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从“毒”论治探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古今医家对此病进行了不懈研究.近来我们通过认真研习古今中医名家有关著述,认为"毒"在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故提出从"毒"论治,以推动对糖尿病治疗理论的探讨,从而提高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笔者结合前人有关论述,从脾论治该病,每多奏效,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周兴华 《四川中医》2009,27(5):8-10
糖尿病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是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已成为世界性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杀手。中医药治疗本病有其显著疗效,本文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调摄等方面介绍谢春光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从瘀论治糖尿病临床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与祖国医学的消渴病相似。历代医家认为,消渴的病机以阴虚燥热为主。自本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许多医家通过细致观察,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从徽观角度进行研究,明确提出并证明了糖尿病不仅有血瘀存在,而且是其发生发展及出现多种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临床上采用活血瘀化法治疗糖尿病取得了显著疗效。现就近17年来从瘀论治糖尿病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病,其中95%的糖尿病患者为2型糖尿病(T2DM)[1]。T2DM属中医"消渴"范畴。历代认识多基于肺燥、胃热、肾虚,治疗多从润肺、清里、滋肾着手。目前,中医界对T2DM的辨治大多以脏腑辨证为基础,或偏于因本虚致病,或偏于因邪实致病,或合而有之。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心肌病是糖尿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属于糖尿病的一种独立病证。临床诊断糖尿病心肌病比较困难,因为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时合并有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而高血压病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也可以引起类似于糖尿病心肌病的症状。目前对于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并没有完全清楚。现代医学并无特效的疗法,以对症治疗为主,中医的整体观念上有其明显的治疗优势。在糖尿病心肌病早期阶段做到未病先防,中期既病防变,晚期病后防复。同时结合西医的诊疗方法,借助现代社会医学的高科技手段,注重中西医结合优势,为中医学准确的辨证提供服务,更好地发挥中医治疗优势。中医认为,糖尿病心肌病是消渴日久累及于心的临床表现,归属于“心悸”“胸痹”等范畴。根据发病特点和病因病机发现,“虚证”伴随糖尿病心肌病的全过程。因此,从虚和实辨证论治对指导糖尿病心肌病的中医临床诊疗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文章从虚与实整体角度,探讨治疗糖尿病心肌病方法,为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心肌病拓展思路。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杂志》2016,(8):670-67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2型糖尿病患者多表现为肥胖,而较少表现为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单从"阴虚内热"或者"脾不散精,痰湿内盛"的病机出发论治2型糖尿病显然有失偏颇。燥与湿同形同病,与2型糖尿病具有密切的联系。由于燥湿同形同病,湿郁不布津可化燥,燥郁不行水而又可夹湿,以此建立了其在2型糖尿病病机中的重要地位。故从"燥湿同治"论治2型糖尿病,可以取到良好的临床疗效,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治未病"思想,为临床论治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当于中医的"痹症""痛症""痿症"等范畴。该病的发生与五脏病变相关,而痰瘀形成难化,多责之于脾肾二脏,脾肾两虚是本,而痰瘀之象是标,是本虚标实之证。脾肾亏虚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本,故健脾补肾是本病的关键,豁痰化瘀是本病的重要手段,标实重视"痰瘀",其脾肾两虚、血瘀、痰浊贯穿本病的始末,临症"见痰休治痰,治病必求本",提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之一思路。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从瘀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及教科书均认为本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临床上以多饮多食,消瘦乏力,尿糖异常,血糖升高为诊断标准,中医治疗时多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主,分为上、中、下三消治疗,如清代程仲龄<医学心悟·三消>中即有云:"大法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养其胃,二冬汤主之;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生地八物汤主之;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地黄汤生脉散并主之."然而,笔者认为瘀血在本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方面亦不可忽视,今试浅论之,不妥之处,望斧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