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靖  曾斌芳  史红 《陕西中医》2010,31(11):1473-1476
目的: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证候规律,将"胃镜象"病理象"引入中医对本病的辨证领域内,探讨微观表现特点与传统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发展四诊的内涵。方法: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从中医症状调查入手,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202例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的临床病例资料通过发病因素、症状体征、胃镜和病理诊断的调查,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及定量资料χ2检验。结果:随年龄的增长CAG发病率明显升高,且发病率与嗜好有关。与此同时,中医辨证分型按照概率排序为: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脾胃虚弱型其黏膜萎缩程度多较轻;胃镜下见胆汁返流者,临床证型多为肝胃不和型;胃镜下黏膜糜烂者,临床证型多为脾胃湿热型。结论:经因子分析方法得出20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存在5种证型:脾胃虚弱兼肾虚、肝胃不合、胃阴虚、脾胃湿热、肝郁脾虚。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消化性溃疡不同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对32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均行胃镜检查,并予中医辨证分型,主要观察中医证型与溃疡的分型、分期、黏膜状况的关系。结果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多见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多见于溃疡活动期;而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多见于消化性溃疡的愈合期和瘢痕期。消化性溃疡黏膜表现:脾胃湿热证多见糜烂、充血、水肿;脾胃虚弱证多见苍白、糜烂及出血;肝胃不和证多见充血、水肿和糜烂;胃阴不足证多见苍白、充血、水肿。结论消化性溃疡的胃镜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有密切关系,胃镜检查可作为望诊的延伸应用于临床,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的中医分型及其与胃镜像的关系。方法:94例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患者按悉尼系统慢性胃炎分类法经胃镜诊断,参考南昌标准辨证分型。结果:①94例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分型为肝胃不和型40例,脾胃虚弱型(包括虚寒型)48例,脾胃湿热型3例,胃络瘀血型2例,胃阴不足型1例。肝胃不和型中老年患病率明显较脾胃虚弱型高,而肝胃不和型青年患病率明显较脾胃虚弱型低(P<0.01)。②肝胃不和型和脾胃虚弱型患者胃镜像表现为黏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分泌物多,分别为24例(60.0%)和40例(83.3%);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分泌物少,黏膜变薄,血管显露像分别为16例(40.0%)和8例(16.7%)。结论: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临床中医分型以肝胃不和型和脾胃虚弱型最常见;胃镜像可辅助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辨证分型。  相似文献   

4.
慢性胃炎胃黏膜炎性病变常常缠绵难愈,中医辨证论治虽有较好优势,但临床疗效难以重复。胃镜下对胃黏膜病变进行辨证施治,是中医利用现代腔镜技术望诊的延伸,具有直观、明晰的特点,容易掌握。我们运用现代医学阐述胃镜下胃黏膜重要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原因,并运用镜下辨证辅助传统中医辨证,把CG主要分型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胃络瘀血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五种证型,治疗CG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胃溃疡中医证型与胃镜像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镜下不同中医证型胃溃疡镜像典型表现,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按照纳入标准确定胃溃疡患者150例,填写问卷,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胃溃疡分为四种基本证型:肝胃气滞、脾胃湿热、脾胃气虚、胃阴亏虚。内镜检查观察胃黏膜色泽形态变化。结果:胃镜下溃疡面积四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肝胃气滞患者胃黏膜水肿,溃疡面覆白苔为主;脾胃湿热患者胃黏膜水肿,溃疡色泽黄,溃疡上覆黄苔为主;脾胃气虚患者黏膜水肿、溃疡色泽白,溃疡上覆白苔为主;胃阴亏虚患者黏膜溃疡色泽黄,溃疡面上覆白苔为主。结论:胃镜诊断与中医辨证分型间必然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与规律性,这些规律对于胃溃疡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CNAG)内镜下黏膜改变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进行调查研究、总结规律,使内镜下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拓展中医四诊合参内涵,更好地明确疾病分型,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并指导临床治疗用药。方法临床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CNAG患者275例,记录患者内镜下胃黏膜表现与临床资料,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结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胃黏膜表现在各中医证型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本次研究的275例患者主要以脾胃虚弱证患者最多,其次为肝郁气滞、脾胃湿热、肝胃郁热、胃阴不足;胃络瘀阻证患者最少。脾胃虚弱证以胃镜下粘膜水肿为主要表现,肝郁气滞证主要表现为黏膜红斑,脾胃湿热证及肝胃郁热证则以充血及出血点或糜烂为主,胃阴不足证以黏膜粗糙为主。结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胃黏膜表现与各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7.
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是以胃黏膜炎性损伤、不伴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作为"胃之镜"的舌象为其辨证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结合CSG诊断金标准之一的胃镜下黏膜表现:红点、红斑、充血、水肿、出血等改变,将CSG分为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和胃络血瘀证五个症型辨证。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病的基本病机是脾胃虚弱,气机失调,胃失和降,以正虚为本,气滞、郁热、湿热、痰浊、瘀血为标。辨证为胆热犯胃、肝气犯胃、肝郁脾虚、脾虚湿盛、痰气郁阻、寒热错杂六种证型,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胃脘痛中医辨证特点及其与胃镜表现的关系。方法 运用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方法,对234例胃脘痛患者中医宏观辨证与胃镜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脾胃虚弱(寒)证与胃黏膜苍白,或溃疡浅,红肿不明显相关;肝气犯胃证与胆汁反流相关;湿热中阻证与黏膜红肿明显,或溃疡有黄白苔相关;胃阴亏耗证与黏膜粗糙,血管显露,或黏液稀少相关;瘀血停胃证与黏膜隆起肿胀,糜烂相关;饮食伤胃证与水食物潴留,或可见较多黏液附着黏膜相关。脾胃虚弱(寒)证和湿热中阻证对应的内镜下表现出现的频次最高,而中医宏观辨证以脾胃虚弱(寒)证和肝气犯胃证最高。结论 胃脘痛内镜下特征性表现与中医辨证密切相关;通过胃镜等现代腔镜检查手段,可更加客观深入地把握胃脘痛的辨证特点,提高临床辨证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田德禄教授认为主要与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胆汁反流,劳倦过度,先天禀赋不足,脾胃素虚等多种因素有关。病机特点是虚实夹杂,"虚"重在脾胃气(阳)虚、阴虚;"实"重在气滞、血瘀、湿阻等,病变以胃为中心,与肝脾二脏关系密切,可影响及肾;辨证分为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脾胃气滞、脾胃湿热、胃络瘀血、脾胃虚弱、胃阴不足、寒热错杂八个证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常见中医证型、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检索消化性溃疡相关文献资料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对证型、证素进行频数分析。结果:常见的证型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瘀阻胃络、肝胃郁热等,常见的病位证素为胃、脾、肝、胃络,常见的病性证素为气滞、热、阳虚、血瘀、气虚、阴虚、气郁、湿。结论: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临床分布类型较多,证素辨证对临床辨证的覆盖率较好,能够更好地规范临床辨证。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总结了现代医家对癌因性疲乏(CRF)辨证治疗的经验,现代中医医家认为CRF属于中医"虚劳"范畴,辨证多以虚证及虚实夹杂为主,疾病的发病部位多与肝、脾、肾等密切相关,虚证为本,往往兼夹瘀、痰、湿、热的表现,结合文献发现辨证以虚证为主的医家认为主要是肝、脾、肾亏虚,治疗以补益为主,脾胃虚弱则健脾益气,脾肾阳虚则温补脾肾,肝脾不调则调补肝脾。而辨证为虚实夹杂的往往认为以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脾肾亏损,痰瘀互结;精气两亏,湿热中阻为主。治疗补益为主,兼顾实证,肝郁脾虚则疏肝健脾,痰瘀则理气化瘀,湿热则清热利湿。为癌因性疲乏治疗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姜成  林瑜  王晓宁  鄢春锦  刘芬 《中医杂志》2011,52(24):2102-2105,2114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A)、空泡毒素基因(vacA)亚型与胃上皮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抗原表达以及慢性胃痛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100例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医辨证分为脾胃湿热证(57例)、肝气犯胃证(24例)和脾胃虚寒证(19例),采集各证型患者胃窦黏膜标本,采用特异引物PCR法检测vacA信号序列s和中间序列m亚型以及cagA基因;免疫组化方法分析胃上皮细胞HLA-DR抗原的表达. 结果 100例患者中Hp感染率为81%,其中cagA基因检出率为44.4%(36/81),sla基因检出率为90.1%(73/81),m2基因检出率为85.2%(69/81).3种证型在Hp密度等级、cagA基因型及vacA基因亚型分布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阴性组比较,sla+和m2+提高了HLA-DR抗原表达(P<0.01),cagA与HLA-DR抗原表达无关(P>0.05). 结论 Hp流行株以sla或m2亚型为主,该流行株可提高胃上皮HLA-DR抗原的表达,但是vacA亚型、cagA基因与中医证型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探寻胃癌在临床上的中医证型构成及分布的客观规律。方法:通过对2005年—2012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胃癌的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χ2检验对总结出的8组病例数据以长江为界进行南北比较。结果:肝胃不和、脾胃气虚、脾胃阳虚、瘀毒内结、痰湿凝滞、胃热阴虚、气血亏虚为胃癌临床常见中医证型,南北地区的中医证型分型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南方多以肝胃不和、脾胃阳虚、痰湿凝滞为主,而北方多以脾胃气虚、瘀毒内结、肝胃不和为主。结论:胃癌病例的统计结果对确定该病种的临床中医辨证分型,并制定统一的单病种诊疗规范具有重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15.
256例原发性胃癌中医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及探讨原发性胃癌的中医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256例胃癌患者按照未手术、术后无病、术后复发或转移进行频次分析,分别按照证候表现聚类分析,并对聚类分析结果进行中医辨证。结果:纳差、乏力、腹痛、腹部压痛、舌红、苔白、脉细(51.56%~75.39%)为胃癌患者最常见的证候表现。总体上胃癌的中医证候特点可概括为脾胃气虚及肝郁,兼有痰湿、胃热、肝胃不和、脾胃失和、肝郁化热、胃气上逆、胃阴虚、湿热蕴脾、脾不统血、气血两虚、脾虚湿困;未手术患者以脾胃气虚兼肝郁胃热为主;术后无病期患者以脾胃气虚为主;术后复发或转移患者以脾胃气虚、肝郁兼痰湿为主。结论:脾胃气虚证贯穿疾病始终,在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医证候存在动态演变。  相似文献   

16.
王光耀  王兴华 《吉林中医药》2013,(12):1288-1290
王兴华教授认为,胃病有家族倾向,与遗传体质和后天失调相关,了解家庭成员以及直系亲属病谱,有利于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预后、转归。辨证属于脾肾阳虚,中州失养,治以温补脾肾,健中助运;湿热内阻,胃气郁滞,治以清化湿热,理气和胃;肝胃不和,气滞不通,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胃阴亏虚,中州失养,治以养阴益胃,健中助运;瘀血停滞,郁阻脉络,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护膜;寒邪客胃,凝滞不通,治以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饮食积滞,脾胃不和,治以消食导滞,运脾和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胃癌术后患者不同阶段中医证型的演变,为中医治疗胃癌术后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对48例胃癌术后患者按时间分为术后早期、化疗期间、化疗间期以及术后1年进行临床观察,归纳各期主要中医证型。结果:①术后早期以脾气不足为主,兼有气滞、湿阻;②化疗期间以气血亏虚为主,兼有气逆、湿阻;③化疗间期以脾肾两虚为主,兼有阴虚;④术后1年以肝胃不和为主,兼有气血不足、血瘀。结论:胃癌术后以虚证为主,不同阶段的证型各有侧重,宜分期论治。  相似文献   

18.
针对胃痞夹杂证的治疗,应从五脏六腑整体观出发,方能取得更好疗效,此正是周仲瑛教授所创病机辨证方法。临证审证求机,针对复合病机,虚实夹杂者当以补消并用,寒热错杂者当以寒热平调。扶正重在升降气机、健脾安胃,或滋肾或宁心,祛邪包括理气解郁、消食导滞、祛风除湿或清热化痰等复法制方,每方药味15~25味,看似杂乱,实则切合复合病机,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癌前病变(PLGC)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胃黏膜组织CDX2基因的表达,探讨不同中医证型与CDX2基因表达之间的相关性及CDX2表达与不同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4例健康人及120例PLGC患者分为健康对照组、脾虚气滞证组、阴虚有热证组、胃络瘀阻证组,每例取新鲜胃黏膜6块,包括胃体、胃角和胃窦各2块,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DX2基因的表达。结果 CDX2基因阳性表达在脾虚气滞证中为16.67%(6/36),阴虚有热证中为52.17%(24/46),胃络瘀阻证中为63.16%(24/38),健康对照组无表达;其在Ⅰ型肠化生表达为33.33%(18/54),Ⅱ型肠化生表达为25.93%(14/54),Ⅲ型肠化生表达为27.78%(15/54),异型增生表达为12.96%(7/54)。结论 CDX2基因的表达与病理类型有关,在不同中医证型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可为PLGC的中医证型客观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治分布规律。方法病例来源于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部及门诊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962例,其中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萎缩性胃炎256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296例。记录其临床症状、舌脉、证型及方药,用Excel数据库整理,采用频数统计法分析二者证治特点。结果 (1)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依次:脾胃虚弱证、肝气犯胃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证型依次:肝气犯胃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阳虚证、胃阴不足证。(2)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症状:胃脘痞闷、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高频症状分别腹胀满或痛、泛吐酸水、嗳气频作等。(3)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舌象:淡舌、暗红舌、少苔、薄白苔;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高频舌象:红舌、淡舌、黄腻苔、薄白苔。(4)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方药:炒白术、五灵脂、麦冬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方药有:柴胡、黄芩、炒白术等。结论 CAG以脾胃为主,病程长,发病机制气虚、阴伤为主,血瘀、气滞为标;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以肝胃为主,病位浅,发病机制以气滞为主,伴肝脾失和、邪热犯胃、寒热错杂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