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槐定碱对大鼠脑电、行为的改变及其对海马CA3区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槐定碱对清醒大鼠自由活动时行为的影响,并记录脑电图;采用电镜观察给予槐定碱0.5、1.5、8 h后,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线粒体和细胞核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对照组大鼠未见痫样脑电波型及痫性行为,海马CA3区神经元细胞超微结构正常.槐定碱组大鼠腹腔注射槐定碱(55 mg/kg)后,海马区出现痫样放电并伴有惊厥行为发作,在电镜下可见各时间点海马CA3区神经元不同程度线粒体嵴肿胀及轴突末梢变性等改变,以1.5 h组表现最为明显.结论槐定碱可诱发大鼠出现急性癫痫发作,并出现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损伤,其损伤早于细胞核的改变,提示线粒体的损伤可能是槐定碱引起神经元损伤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槐定碱(sophoridine,SRI)致痫大鼠行为学、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探讨槐定碱毒理作用.方法 将30只成年SD大鼠(雌雄不拘)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槐定碱组(SRI)、苯巴比妥钠﹢槐定碱组(PBS+SRI),每组各10只.腹腔注射大剂量槐定碱(47.83 mg/kg)后,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以及应用电镜技术观察各组大鼠致痫后海马CA3区神经元组织病理学和形态学的改变.结果 腹腔注射大剂量槐定碱后,大鼠出现了痫性行为发作;电镜下可见槐定碱致痫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核膜双层结构破坏,神经细胞核严重固缩,染色质颗粒状聚集,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或消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核固缩.经苯巴比妥钠干预后,槐定碱致痫大鼠海马CA3区神经细胞的损伤程度减轻.结论 大剂量槐定碱可导致大鼠在体海马神经细胞损伤,从而诱发癫痫.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槐定碱(sophojridine,SRI)诱导大鼠癫痫模型,同步观察槐定碱致痫大鼠行为和清醒脑电的变化,并探求细胞因子与癫痫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30只大鼠,通过立体定位仪在大鼠海马埋置电极,1周后将存活健康的26只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大鼠予腹腔注射槐定碱(55 mg/kg),造成强直-阵挛性发作癫痫持续状态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记录自由大鼠海马的脑电活动和行为学改变;同时运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TNF-α、IL-2和IL-6的水平.结果: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槐定碱后,逐渐出现癫痫样发作,且海马脑电图同时显示癫痫波发放,对照组大鼠无癫痫症状且未记录到痫性脑电图;实验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2和IL-6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大剂量槐定碱腹腔注射可使大鼠引发典型的痫样发作行为和痫样脑电;TNF-α、IL-2、IL-6在槐定碱所致的癫痫发病中起促进作用,是癫痫发病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4.
槐定碱对自由活动大鼠海马脑电及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槐定碱对清醒自由活动大鼠海马脑电及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利用立体定位仪将电极植入大鼠海马,一周后连接于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观察槐定碱腹腔注射大鼠的海马脑电波及组织学的改变。结果:腹腔注射槐定碱5~15分钟后大鼠海马出现痫样放电,海马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发生损伤性改变。结论:槐定碱可诱发大鼠的海马痫样放电,并导致其组织形态学损伤性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槐定碱(sophoridine,SR)对麻醉大鼠皮层脑电图(EEG)的影响。方法:利用脑立体定位手段将电极置入大鼠额叶皮层,采用单极引导法及计算机辅助FFT技术记录槐定碱对大鼠额叶皮层脑生物电变化的影响。结果:侧脑室注射(icv)槐定碱0.1、0.2、0.4mg/只,大鼠额叶皮层出现痫样放电,痫样放电持续时间和频率均表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结论:槐定碱可使大鼠脑功能增强,并诱发痫样放电。  相似文献   

6.
冯英菊  杨甫昭 《陕西中医》2004,25(10):948-949
本试验以皮层电图 (ECoG)的痫样放电频率、波幅 ,海马电图 (EHG)的痫样放电频率、波幅为指标 ,观察癫痫定胶囊对海马内微量注射ZnSO4造成的实验性癫痫发作的影响。结果表明 :癫痫定胶囊大剂量组可明显降低因ZnSO4注射引起的ECoG电位持续性棘慢波的频率和波幅 ,减少EHG持续性痫样放电的频率 ,降低海马痫样放电电位的波幅增加值。提示 :癫痫定胶囊具有明显的抗癫痫作用 ,可能是加强了脑的抑制过程 ,使皮层和海马电活动出现同步化趋势 ,从而抑制了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槐定碱(sophoridine,SRI)对大鼠海马组织CA1区ER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8),槐定碱组(n=32),PD98059+槐定碱组(n=32)。腹腔注射大剂量槐定碱(47.83mg/kg)建立癫痫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致痫后0.5h、1.5h、5.0h、8.0h海马组织CA1区ERK1、ERK2和p-ERK1/2的免疫阳性神经元数量的变化。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海马CA1区有少量的ERK1和ERK2表达,p-ERK1/2仅在胞浆内表达弱阳性,槐定碱致痫0.5h后P-ERK1/2表达迅速增强,在神经元的胞核胞浆内都有表达;同时ERK1和ERK2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多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尤以致痫1.5h后该三种蛋白阳性细胞数量达到最高,5.0h时阳性神经元数量回降,8.0h继续回降,但仍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经PD98059干预后,槐定碱致痫大鼠海马ERK1、ERK2和P-ERK1,2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低于槐定碱组(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痫性发作各时间点大鼠海马组织内ERK1、ERK2和p-ERK1/2蛋白表达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显著增多(P〈0.05),其中1.5h点组的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其他各时间点组。PD98059+槐定碱组与槐定碱组比较三种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槐定碱通过ERK信号通路对大鼠海马组织造成痫性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定痫宁颗粒剂的抗癫痫作用。方法:采用海人(KA)我致癫痫、最大电休克发作(maximal electroshock seizure,MES)、戊四氮最小阈发作(metrazol minimal threshold seizure,MET)以及士的宁惊厥为指标,观察定痫宁的抗癫痫作用。结果:定痫宁能显抑制海人酸所致大鼠癫痫发作,对抗大鼠、小鼠的最大电休克发作和小鼠的戊四氮最小阈发作、士的宁的惊厥反应。结论:定痫宁具有明显的抗癫痫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康痫丸治疗原发性癫痫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癫痫模型组、丙戊酸钠组、康痫丸组,每组10只.采用戊四氮(PTZ)亚惊厥剂量造模.观察药物处理后致痫大鼠癫痫发作行为的改变,大脑海马和皮层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康痫丸能延长癫痫发作潜伏时间并缩短惊厥时间.改善行为学异常状态,与癫痫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癫痫模型组出现以神经元变性甚至细胞坏死为主的病理变化,康痫丸变性、坏死神经元百分比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 康痫丸可减轻致痫大鼠异常行为发作程度,减轻致痫大鼠的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茯苓总三萜(TTP)对小鼠最大电休克模型、戊四唑模型以及大鼠皮层定位注射青霉素诱发癫痫模型的对抗作用。方法采用最大电休克和戊四唑惊厥模型,灌胃小鼠不同剂量茯苓总三萜,以拉莫三嗪(LTG)为对照,观察其抗惊厥作用;建立大鼠皮层定位注射青霉素诱发癫痫模型,以拉莫三嗪为阳性对照,观察两种剂量茯苓总三萜灌胃给药对青霉素诱发癫痫发作和海马区痫性放电的潜伏期、痫波发放频率及痫波最高波幅的影响。结果不同剂量TTP对MES模型均有对抗作用,且量效呈正相关性.但最大效能较拉莫三嗪弱。两种剂量TTP(80mg/kg.160mg/kg)均可延长MET发作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作用较拉莫三嗪强。两种剂量茯苓总三萜(140mg/kg,280mg/kg)和拉莫三唾(180mg/kg)均可延长大鼠癫痫发作潜伏觏减轻发作的程度.延长痫性放电的潜伏期(P〈0.01),减少痫波发放频率,减小放电最高波幅,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茯苓总三萜可明显对抗小鼠最大电休克和戊四唑惊厥,抑制大鼠皮层定位注射青霉素诱发的癫痫发作和痫性放电。产生抗癫痫作用,但抗MES作用较拉莫三嗪弱而抗MET和青霉素惊厥作用较拉莫三嗪强。  相似文献   

11.
摘 要目的:探讨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多重耐药菌(MDROS)的检测分析。 方法:选取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 2019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收治的 560 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 MDROS 的检测情况。 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较多的为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和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分别占比 22.14 % 和 16.79 %。细菌培养标本 724 例,其阳性标本 298 例,MDROS 82 例,多重耐药率为 27.52 %(82/298),其中 MDROS 分别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 葡萄球菌 10 例(12.20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8 例(9.76 %),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 菌 46 例(56.10 %),产 ESBLs 肺炎克雷伯菌 4 例(4.88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 2 例(2.44 %),耐碳青霉烯 类肠杆菌科细菌 4 例(4.88 %),其他 8 例(9.76 %)。MDROS 发生的高发部位在伤口,占比 41.46 %(34/82)。 结论:掌握不同种类抗菌药物的用药特点,对抗菌药物的分级与管理加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抗菌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 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血塞通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塞通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奥扎格雷钠80mg/日,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塞通0.8g/日,连续14日。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14日后临床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87.5%)较对照组(67.5%)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比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血塞通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8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静脉滴注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4.5克,每12小时一次;疗程8-12天.对照组静脉滴注氨苄西林钠4.0克,每12小时一次,疗程8-12天;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率分别为95.0%和92.5%,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4.5%和94.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和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和氨苄西林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均有效。  相似文献   

14.
酶电极法测定乳酸钠注射液中L-乳酸钠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测定乳酸钠注射液中L-乳酸钠含量的方法。方法:以固定化L-乳酸氧化酶与H202电极构成酶电极,研究了乳酸(盐)酶电极分析法的各种分析条件及参数,并与非水滴定法对比测定了乳酸钠注射液中L-乳酸钠及D,L-外消旋乳酸钠的含量。结果:供试乳酸钠注射液中L-乳酸钠含量约占乳酸钠总量的10%。结论:乳酸钠注射液属于不等量立体异构体药物。采用酶电极法测定乳酸钠注射液中的L-乳酸钠含量具有专一性高、成本低、分析速度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注射用复方氨苄西林钠的家兔体外抗菌特征。方法:体外抗菌考察单次和多次给家兔注射复方氨苄西林钠后,采集的家兔血浆对培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结果:与注射用氨苄西林钠组相比,注射用复方氨苄西林钠大、中、小剂量组增强了氨苄西林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p<0.05或p<0.01)。结论:与注射用氨苄西林钠组相比,注射用复方氨苄西林钠可增强氨苄西林钠的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人免疫球蛋白联合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NI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莆田市儿童医院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40例NI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行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观察组行人免疫球蛋白联合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治疗效果。结果:(1)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呼吸困难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音消失时间、体温稳定时间、喘息消失时间比较,观察组患儿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治疗前,两组患儿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各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3)治疗效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NIP患儿实行人免疫球蛋白联合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能有效缩短患儿的呼吸困难时间、...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探究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临床应用对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取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四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 100 例细菌性感染疾病患者,以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50 例。对 照组头孢噻肟钠治疗,观察组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分析两组细菌性感染疾病患者治疗结果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 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后的 C 反应蛋白(CRP)、 白细胞计数(WBC)水平低于对照组,其血小板计数(PL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8.0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4.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细菌性感染疾病患者 接受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可较好地将细菌清除,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陶学  陈幸福 《中国药学杂志》1997,32(12):758-760
 目的:研究小鼠分别iv不同剂量的二硫卡钠(DTC)后,DTC及其甲酯(DTC-Me)体内药动学特征。方法:小鼠分别iv DTC 25,50,100mg·kg-1后,于各时间点摘眼球获取血浆。用柱切换高压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DTC及DTC-Me的浓度,所得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用MCPKP药动学软件处理,求得药动学参数。结果:DTC药-时曲线均符合二室开放模型,t1/2α分别为(1.36±0.11)min、(3.0±0.5)min、(3.1±0.6)min;t1/2β分别为(17.2±2.3)min、(11±3)min、(9.1±0.9)min;CLb分别为(0.106±0.017)L·kg-1·min-1、(0.104±0.024)L·kg-1·min-1、(0.053±0.021)L·kg-1·min-1;AUC分别为(235±18)μg·min·ml-1、(480±79)μg·min·ml-1、(1184±107)μg·min·ml-1。DTC-Me均符合一室线性动力学模型,t1/2β分别为(141±21)min、(30±5)min、(22±32)min;t1/2Ka分别为(8.5±0.9)min、(4.3±0.8)min、(1.3±0.4)min。结论:DTC及其代谢产物DTC-Me在小鼠体内分布消除迅速,并表现为纯属药动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β-七叶皂甙钠治疗丹毒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07年2月应用β-七叶皂甙钠治疗下肢丹毒50例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β-七叶皂甙钠治疗丹毒有较好的疗效,尽早应用能有效缩短治愈时间。  相似文献   

20.
论自然环境因子变化对中药药性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药药性是中药理论的核心,是根据中医传统认识,与疗效有关的药物的性质或属性。药性功效的发挥是通过药材得以体现的,而药材的形成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药物生长的温度、湿度、降水、风、地形、土壤、微生物等因素。本文从中药药性形成的历代医籍考证入手,结合现代研究的认识和结果,剖析了中药生成禀受元素与自然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探讨自然环境因子的变化对中药药性形成的影响,指出中药药性是中药秉承了自然环境中各元素的变化而形成的,是气候、土壤、生物、地形等各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