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0.375%罗哌卡因联合布托啡诺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术后镇痛方面的作用。方法选择行上肢手术的成人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Ⅰ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20 mL;Ⅱ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20 mL+布托啡诺1 mg;Ⅲ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20mL+布托啡诺2 mg。观察3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手术时间、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镇痛维持时间Ⅱ组、Ⅲ组明显长于Ⅰ组(P均0.01),术后的8 h、12 h、24 h,Ⅰ组的VAS评分均明显高于Ⅱ组和Ⅲ组(P均0.01)。结论0.375%罗哌卡因合并1 mg布托啡诺在不同程度上增强了神经阻滞效能和术后的镇痛效能,又无明显的不适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布托啡诺与吗啡复合罗哌卡因用于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效果。方法将100例(ASAⅠ~Ⅱ级)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吗啡(M)组、布托啡诺(B)组,每组各50例。M组应用0.2%罗哌卡因加0.008%吗啡;B组应用0.2%罗哌卡因加0.008%布托啡诺;2组药液均采用负荷量加持续剂量自控给药模式。对2组镇痛效果(VAS评分)和所出现的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组均能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B组明显少于M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2组均取得了良好的镇痛效果,但是0.2%罗哌卡因加0.008%布托啡诺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骶管给药超前镇痛对痔瘘手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效果的影响。方法 60例骶麻下痔瘘患者随机分为酒石酸布托啡诺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30例,每组均用0.5%罗哌卡因20 mL行骶管阻滞麻醉。A组:骶管注罗哌卡因结束后给予酒石酸布托啡诺,B组骶管阻滞后不给任何药物,手术结束后接静脉自控镇痛泵,术后评价患者6 h(t1)、12 h(t2)、24 h(t3)、36 h(t4)、48 h(t5)VAS评分。同时记录48 h内PCIA按压总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以及镇痛期间患者恶心、呕吐、嗜睡、瘙痒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者术后各观察点VAS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P均0.05)。A组患者术后镇痛期间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明显低于低于B组患者的60%(P0.05),A组患者术后48 h内PICA按压总次数(9.4±1.8)次,明显少于B组的(21.8±7.2)次(P0.05)。A组有效按压次数(6.4±0.6)次,明显少于B组的(17.6±5.7)次(P0.05)。结论超前镇痛布托啡诺可明显增强痔瘘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减少患者不良反应,提高了患者自控镇痛的质量和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联合氢吗啡酮对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所具有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11月期间于本院接受上肢手术治疗患者共91例,根据患者麻醉阻滞药物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5例,研究组46例。患者均接受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罗哌卡因单一用药,研究组采用氢吗啡酮、罗哌卡因联合用药。对比两组麻醉起效时间、术后各时段疼痛指标变化、镇痛维持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麻醉起效时间及麻醉维持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且术后各时段患者疼痛指标均相对较轻(P 0. 05)。术后两组均有个别患者出现麻醉不良反应,但对比结果无差异性(P 0. 05)。结论: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氢吗啡酮的应用,可在短时间内实现麻醉,术后镇痛维持时间及镇痛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下行下肢手术者随机分为A、B、C组,分别予罗哌卡因、静注舒芬太尼、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复合液,观察三组腰丛及坐骨神经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维持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围术期不良反应。结果:C组腰丛及坐骨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均显著长于A、B组(P<0.05);B组恶心呕吐2例,头晕4例,瘙痒1例,余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能明显延长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的作用时间,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布托啡诺与吗啡在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100例孕妇随机分为两组,布托啡诺组50例(A组),镇痛液为0.15%罗哌卡因加0.004%布托啡诺;吗啡组50例(B组),镇痛液为0.15%罗哌卡因加0.004%吗啡.采用视觉模拟镇痛评分法(VAS):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VAS<3分为镇痛良好,3~4分为基本满意,≥5分为镇痛差.观察48 h内瘙痒发生率并记录恶心、呕吐发生情况予以评分:0分为无恶心、呕吐;1分为有恶心、无呕吐;2~3分为恶心、呕吐.结果:两组年龄、体重、麻醉平面、局麻药用量、手术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A组发生恶心、呕吐3例(6%),无皮肤瘙痒患者.B组发生恶心、呕吐16例(32%),皮肤瘙痒12例(2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布托啡诺硬膜外注射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镇痛效果确切,与吗啡相当,但恶心、呕吐、瘙痒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吗啡,是剖宫产术后镇痛治疗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单侧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与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下肢手术时的临床麻醉效果、术后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52例临床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A、B 2组,A组采用罗哌卡因与利多卡因混合液行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B组采用布比卡因10 mg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蛛网膜下腔阻滞。结果B组阻滞后15 min、20 min时的平均动脉压(MAP)较基础值下降(P<0.05),A组无变化(P>0.05)。A组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明显大于B组(P<0.01),术中使用麻黄素及术后要求镇痛的人数明显少于B组(P<0.01),术后无恶心呕吐、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结论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下行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手术比蛛网膜下腔阻滞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术后镇痛维持时间长,无不良反应,术后对患者活动能力限制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讨论罗哌卡因和布托啡诺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时容积和镇痛效果的关系。方法60例剖宫产妇随机均分三组,Ⅰ组:0.1%罗哌卡因+布托啡诺5mg,4ml/h;Ⅱ组:0.15%罗哌卡因+布托啡诺5mg,4ml/h;Ⅲ组:0.2%罗哌卡因+布托啡诺5mg 4ml/h;各组患者PCEA每次2ml锁定时间20min,各组负荷量0.75%罗哌卡因+生理盐水至4ml,观察患者静息和咳嗽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对切口痛的抑制Ⅱ组,Ⅲ组的效果要好于1组(P〈0.05),Ⅱ组和Ⅲ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对宫缩痛的抑制Ⅱ组,Ⅲ组的效果要好于1组(P〈0.05)。结论Ⅱ组,Ⅲ组有较好的镇痛效果,证明同剂量而不同药物浓度的镇痛液,其镇痛效果与镇痛液的一定容积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的可乐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应。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双盲分为4组:A组采用0.75%盐酸罗哌卡因麻醉,B、C、D组分别采用含50,100,150μg可乐定的0.75%盐酸罗哌卡因麻醉,记录4组患者感觉镇痛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术中镇痛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C组、D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缩短,镇痛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延长,术中内脏牵拉痛、寒战发生率降低,术中辅助用药需要量减少,但D组低血压发生率增加。结论100μg可乐定与0.75%盐酸罗哌卡因合用进行硬膜外麻醉可改善盐酸罗哌卡因阻滞特征,而不增加低血压、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剂量颈丛神经阻滞与穴位注射用于甲状腺手术麻醉的临床价值。方法将行甲状腺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观察组30例采用小剂量颈丛阻滞联合穴位注射方案麻醉,即25 mg杜冷丁与10%葡萄糖注射液混合液20 m L双侧合谷穴与内关穴注入,2%氯普鲁卡因7 m L与0.894%罗哌卡因5 m L颈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常规颈丛神经阻滞联合杜氟合剂方式麻醉,即2%氯普鲁卡因10 m L与0.894%罗哌卡因10 m L混合颈丛阻滞麻醉,诱导15~20 min以氟哌啶2.5 mg以及杜冷丁25 mg辅助麻醉。观察2组术中镇痛效果以及麻醉前后血压、心率、血氧分压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镇痛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麻醉前2组血压、心率、血氧分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对照组血压、心率明显升高(P均<0.05),而血氧分压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血压、心率、血氧分压无明显变化(P均>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颈丛神经阻滞联合穴位注射用于甲状腺手术麻醉镇静效果良好,可以稳定患者血压、心率、血氧分压,具有安全性较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