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剂量配比对芍药甘草汤中芍药苷煎出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配比对芍药甘草汤中芍药苷煎出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条件:色谱柱为Kromasil C18(4.6 mm×250 mm,5 μm);以乙腈-0.1%磷酸溶液=15: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30 nm;流速1.0 ml/min.柱温为室温;进样体积10μl.结果 芍药苷在0.102~1.02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8,各种配伍未见芍药苷煎出量有明显变化.结论 不同剂量配比对芍药甘草汤中芍药苷的煎出无明显的影响,该方法可作为芍药甘草汤中芍药苷的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配伍对三拗汤煎液中5种成分煎出量及指纹图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HPLC同时测定三拗汤中5种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苦杏仁苷、甘草苷、甘草酸)含量的分析,研究配伍对汤剂中5种成分煎出量的影响,并对其指纹图谱进行比较.方法 以HPLC法测定不同配伍的三拗汤水煎液中5种成分的含量.结果 该方法准确、灵敏,可用于三拗汤中多成分含量的测定.甘草减少了煎液中麻黄碱的煎出量,麻黄减少了煎液中甘草苷和甘草酸的煎出量,配伍增加了煎液中苦杏仁苷的煎出量,配伍对煎液中伪麻黄碱的的煎出量没有影响.结论 三拗汤在煎煮过程中成分含量存在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3.
川乌与白芍配伍前后乌头碱和芍药苷煎出量的测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何伟  王宁  秦林  张翔 《中国药学杂志》2002,37(9):680-683
目的:考察川乌与白芍配伍前后主要化学成分乌头碱和芍药苷煎出量的变化,探讨两药配伍使用增效减毒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薄层扫描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川乌与白芍配伍合煎,乌头碱的煎出量降低。芍药苷的煎出量增加。结论:川乌、白芍配伍前后有效成分煎出量的变化为两药配伍后药效的变化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不同配伍对麻杏甘石汤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麻杏甘石汤各配伍煎液中主要化学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甘草次酸、苦杏仁甘)的含量测定方法,并研究配伍对各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L8(27)正交设计实验,以HPLC法测定各化学成分的含量。结果:各配伍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都产生一定的变化,麻黄碱、伪麻黄碱及苦杏仁苷的含量于全方去甘草组中含量显著降低;甘草次酸的含量于全方去杏仁组中也显著下降;其余各组含量变化不显著。以上4个化学成分的含量在全方组中均较高。结论:杏仁使麻黄碱、伪麻黄碱的煎出量减少,甘草有助于苦杏苷的煎出,杏仁有助于甘草酸的煎出。  相似文献   

5.
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配伍的化学内涵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桂枝与甘草"辛甘化阳"配伍的化学内涵.方法 ①薄层色谱法对比分析桂枝甘草配伍前后不同极性提取部位化学成分的变化.②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桂枝与甘草配伍前后主要化学成分桂皮醛、肉桂酸、甘草次酸进行含量测定并比较煎出率.结果 ①桂枝与甘草配伍前后水提液的不同极性溶剂提取部位进行薄层色谱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总体成分在配伍前后无明显变化,未发现新物质的产生;②高效液相检测结果表明,桂枝配伍甘草能够促进桂皮醛的煎出;肉桂酸在配伍后煎出率则有所下降;甘草次酸在配伍前后煎出率无明显变化.结论 桂枝配伍甘草不产生新的物质,但对其中一些主要化学成分的煎出有一定的影响.应结合药理效应研究对桂枝配伍甘草这一"辛甘化阳"配伍进行深入的配伍内涵诠释.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水煎液中甘草苷、甘草酸、乌头碱的HPLC定量测定方法。研究附子与甘草配伍前后产生的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现象,探讨附子甘草配伍增效减毒的物质基础。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附子、甘草单煎及附子与甘草配伍合煎液中甘草苷、甘草酸、乌头碱的含量,分别观察在煎煮的0,5,10,20,30,45,60,75,90 min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附子甘草配伍后乌头碱、甘草苷、甘草酸含量均比单煎时低。结论甘草苷、甘草酸、乌头碱等化学成分的变化是附子甘草配伍能增效减毒的重要物质基础。本实验从组分合和的角度,肯定了附子甘草组分配伍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HPLC测定三拗汤(麻黄、苦杏仁、甘草)中苦杏仁苷含量的分析方法,并观察麻黄和甘草对汤剂中苦杏仁苷煎出量的影响.方法:以HPLC法测定不同配伍(三拗汤、麻黄+苦杏仁、苦杏仁+甘草、苦杏仁组)的三拗汤水煎液中苦杏仁苷含量.结果:乙腈-磷酸盐缓冲液可使苦杏仁苷和L-苦杏仁苷完全分离,L-苦杏仁苷峰面积随pH值升高而增加.结论:麻黄比甘草更能增加了三拗汤中苦杏仁苷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芍药苷对乌头碱在Caco-2细胞模型转运行为的影响。方法:以乌头碱累积转运量及表观渗透系数Papp值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乌头碱含量进行检测,考察不同浓度、不同孵育时间、不同方向乌头碱在Caco-2细胞上的转运行为,以及与芍药苷不同配伍后转运行为的变化,并考察P-gp抑制剂存在与否对乌头碱转运行为的影响。结果:乌头碱累积转运量与给药浓度、孵育时间呈正相关,不同浓度乌头碱Papp值均大于1×10-6cm·s-1,且保持恒定,无统计学意义,但外排作用明显强于吸收,外排比接近1.5。在P-gp抑制剂维拉帕米存在条件下乌头碱转运量显著增加。当乌头碱与芍药苷配伍比例为1∶60时,乌头碱转运量显著减小。结论:乌头碱为吸收良好的一类药物,以被动转运为主,但仍存在外排蛋白P-gp的参与。当芍药苷配伍乌头碱达到一定比例时,对乌头碱的肠吸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配伍用药是中医特色之一,附子为回阳救逆要药,但有毒,甘草味甘、性平,能缓能解,故附子甘草临床多配伍应用。张仲景及历代各医家使用附子甘草配伍剂量各有特点,即用附子同时多配伍足量炙甘草。甘草对附子的增效减毒作用主要表现在两者各成分间,即附子主要成分乌头碱、次乌头碱与甘草主要成分甘草苷、甘草酸、甘草次酸之间的协同作用。采用新技术使附子甘草有效成分合理配伍,达到最佳药效,发挥最佳药理作用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李佰玲 《光明中医》2012,27(7):1312-1313
目的 研究附子配合甘草、干姜时乌头碱含量的变化.方法 通过不同剂量附子配伍到甘草、干姜中,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乌头碱含量,整理记录不同剂量下的配伍对乌头碱含量的变化,总结大程度降低乌头碱含量的配伍标准,在保证附子药性的同时,确保其毒性最低情况.结果 通过附子与甘草、生姜配伍后,乌头碱的含量可以有效的降低,使用的附予剂量越多,乌头碱含量越多,毒性越大,配伍甘草、干姜剂量过多时,附子药性也随之降低,在白附子中乌头碱含量11.3 mg/L,与干姜配伍合煎乌头碱含量8.8 mg/L,与甘草配伍合煎乌头碱含量3.8mg/L.结论 使用附子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效果非常显著,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必须根据需求进行配伍,降低附子中乌头碱含量,减小毒性,在使用中需要合理配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艾滋病分期和传播途径对其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艾滋病文献数据库进行中外文献分析、整理。结果:在分期方面,艾滋病生存质量从急性期、无症状期到艾滋病期呈逐渐下降趋势。在传播途径方面,无论何种途径,艾滋病生存质量均低于正常人;母婴传播途径导致的儿童艾滋病的生存质量更为低下,预后较差。结论:艾滋病分期和传播途径的不同对生存质量具有相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养生知识的普及,药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逐渐被大众所接受.从药膳类型、剂型、功效、销售途径、营销方式、定价等方面对广东省居民的药膳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为更加合理地应用药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肾炎水肿疗效。[方法]对30例肾炎水肿门诊患者分型论治。急性肾炎(阳水)风寒型疏散风寒、利水渗湿,麻黄加术汤合五皮饮加减;风热型清热解表、兼以利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慢性肾炎(阴水)脾肾阳虚型,温肾补脾利水为主,自拟温肾方。连续治疗1周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治疗7个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愈12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0%。[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肾炎水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新修本草》的成书概要及其学术价值。方法:从《新修本草》的成书背景、内容、学术价值和版本流传等方面探讨《新修本草》的学术价值。结果与结论:《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我国及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  相似文献   

15.
慢支急发期证型与免疫及呼吸道微生态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对慢性支气管炎急发期患者两种常见中医证型的免疫及上呼吸道微生态的研究,探讨中医辨证分型与免疫、微生态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医学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02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痰热郁肺型、痰浊郁肺型患者,进行免疫功能及上呼吸道微生态指标检测并进行分析.结果:慢性支气管炎急发期患者两证型均有微生态失调和免疫功能的低下,两型对比有显著差异.结论:人体微生态和免疫功能指标,可作为研究慢性支气管炎发病机理及中医辨证分型的依据之一.微生态失调和免疫功能低下是慢性支气管炎急发期及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分析基层药检所中药检验能力不足的种种表现和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方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经CT确诊的中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方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患者中风后遗症情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4%,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脂水平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方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明显降低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脂水平,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厚朴花有效成分[1]的最佳工艺方法。方法:采用溶剂提取法[2]超声振荡法高效液相法,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固定相,甲醇-水(8: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94nm.理论塔板数计算应不低于1500制作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标准曲线及不同提取方法的含量图结果标准曲线中(厚朴酚含量为70μg/ml,和厚朴酚含量为42μg/ml时)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为98﹒8%±1﹒86%,并且70%乙醇回流的提取方法提取率最高。结论:本法得到有效成分的含量最高,结果准确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技术方法学的创新来探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发展的思路。方法:用总结归纳和逻辑思维法。结果:探讨了技术方法学对中医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技术方法学的现状和思路。结论:中医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学研究将会加快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醋炙柴胡对柴胡注射液中有效成分的影响。方法:用北柴胡的生药及其醋炙品,加工制成柴胡注射液。挥发油的提取和注射剂的制备工艺不变,然后对柴胡注射液进行定性定量比较。结果:醋炙柴胡制成的主射齐】的鉴别和吸收度明显优于生柴胡。结论:生产柴胡注射液用醋炙柴胡为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