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罗冀  丰芬  张虹  安雪梅  李西云  金睿 《新中医》2014,46(4):226-228
<正>顽固性失眠是临床常见病,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及维持睡眠困难,日间疲倦感,夜晚难以入睡,并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症状,严重者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发病原因尚无定论,临床常用的安眠药虽催眠速度快,但毒、副作用明显,停药即会复发,且有耐药性、成瘾性等缺点。笔者在临床中用肝经俞募穴刺络放血配合针刺治疗顽固性失眠2例,取得显著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比针刺加刺络放血与单纯针刺大鼠"胰俞"穴,观察其降血糖效果的差别。[方法]选取健康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成三组,即:对照组,针刺加刺络放血组,针刺组,每组10只。造模成功后,针刺加刺络放血组于"胰俞"穴刺络放血后予以针刺,针刺组直接针刺"胰俞"穴,两组均加电针各20min,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操作。5天为1个疗程,连续针刺2个疗程,疗程间隔1天。三组均每日监测血糖。[结论]"胰俞"穴针刺加刺络放血组降血糖的效果优于单纯针刺"胰俞"穴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闪罐合膈俞穴刺络放血法治疗顽固性呃逆27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闪罐合膈俞穴刺络放血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取肺俞、膈俞、肝俞、章门等穴,循序闪罐3~5分钟后,膈俞穴刺络放血,1次/d,3次为1个疗程。结果:本组27例患者治愈25例,好转l例,无效l例,总有效率96.30%。结论:闪罐合膈俞穴刺络放血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四川中医》2021,39(9):200-203
目的:观察血管舒缩区平刺联合肝俞穴刺络放血治疗顽固性失眠肝旺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1月于我科就诊的顽固性失眠肝旺脾虚证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肝俞穴刺络放血进行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追加双侧血管舒缩区平刺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睡眠质量评分、负性情绪及血清皮质醇激素水平。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77%,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65%(P0.05);两组患者各方面症状积分和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其中联合组中心烦不寐积分、多梦易醒积分、头晕目眩积分及症候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PSQI各因子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其中联合组中睡眠质量因子、入睡时间因子、日间功能障碍因子及PSQI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联合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两组患者血清Cor、CRH和ACTH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联合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舒缩区平刺联合肝俞穴刺络放血可显著降低顽固性失眠肝旺脾虚证患者中医症候,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有效改善其负性情绪和血清皮质醇激素水平,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刺络放血疗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燕 《光明中医》2008,23(2):168-169
目的:探讨刺络放血疗法。方法:从理论与实践方面深入探讨络放血疗法。结果:刺络放血疗法是一种简、便、验的颇有价值的医疗手段,并可作为其他治疗方法的补充、辅助治疗的手段。结论:刺血疗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待进一步研究、总结。  相似文献   

6.
谈刺络放血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俞、募穴和五输穴、原络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郄穴、下合穴等一样被称之为特定穴。在针灸临床中,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我们在临床中,审因论治,恰当地运用俞、募配穴法,对一些疾病的治疗,能够起到针到病除、效如桴鼓的满意效果。本文拟俞、募配穴法,在临床应用上,谈一些见解,试述如下: 一、俞、募穴略述俞、募穴最早载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灵枢背俞》篇,提出了心俞、肝俞、脾俞、肾俞、肺俞、膈俞等腧穴的定位,并指  相似文献   

8.
舌下刺络放血加服血府逐瘀胶囊治疗顽固性失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俊英 《北京中医》2003,22(6):61-61
病例 1 ,李某某 ,男 ,6 4岁 ,大学教授。由于多思善虑 ,4 0余年来经常为不寐所困扰 ,以致情绪低落 ,血压和心脏均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就诊时表情淡漠 ,面色无华 ,眼轮发暗 ,神疲无力 ,短气 ,纳呆 ,烦躁 ,夜不能寐 ,头晕目眩。脉沉细涩 ,舌淡紫 ,舌下静脉曲张明显。证属气虚血瘀 ,由于思虑过度伤及心脾所致。笔者视其有明显的血瘀之证 ,即采用了三棱针舌下刺络放血 ,1周 2次 ;加服血瘀逐瘀胶囊 ,每日 2次 ,每次 6粒。 1周后症状明显缓解 ,心烦纳呆好转 ,入夜能睡 3~ 4h。后继续用上法治疗 ,4周后失眠基本消除 ,且面现红润 ,舌红苔薄 ,能正常…  相似文献   

9.
刺络放血法对高血压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刺血疗法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方法:采用三棱针刺络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病38例,观察其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此法能有效地改善高血压病患者血液流变学,降低其血液粘滞性。提示:刺络放血法治疗高血压病疗效确切,且能降低心力衰竭及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俞募配穴刺络放血法调治气郁体质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同期对照研究原则纳入符合标准的气郁体质失眠者100例,其中调治组和对照组均纳入50例,调治组采用常规针刺加俞募配穴刺络放血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2组均调治8周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临床症状缓解有效率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 0. 05),调治组总有效率为92. 0%,对照组为72. 0%;治疗后调治组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0. 05);治疗后调治组的体质积分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P 0. 05)。结论俞募配穴刺络放血法调治气郁体质失眠临床疗效较常规针刺疗效更明显,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for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insomnia.Methods:Totally 9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50 cases) ,treated by the body acupuncture plus auricular-plaster therapy,and a control group(40 cases) ,the Baihui(GV 20) -through-Sishencong(EX-HN1) puncture,auricular-plaster therapy and moxibustion on the back-shu points were not used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clinical effects were observed.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8.0%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77.5%in the control group.The therapeutic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much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1) .Conclusion:The body acupuncture plus auricular-plaster therapy may show better effect for intractable insomnia.  相似文献   

12.
针灸治疗失眠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结合中医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分析临床治疗失眠的针灸取穴,指出治疗失眠应围绕阴阳失交、心神不宁的基本病机,通过调和营卫、协调阴阳,调理脏腑、宁心安神,通调经气、调理体质多方面入手,最终达到安神利眠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补气化痰通络方结合表里两经并刺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40例)。治疗组口服自拟补气化痰通络方结合表里两经并刺法,对照组给予康复疗法,均治疗3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应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中文版)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随访3个月,统计复发率及复发次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为75.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SF-36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复发率及复发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气化痰通络方结合表里两经并刺法治疗脑卒中后SHS有显著临床疗效,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联合电项针疗法治疗瘀血阻络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瘀血阻络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与对照组46例。对照组采用中药血府逐瘀汤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电项针疗法治疗。结果:对照组临床治愈18例(39.13%),显效13例(28.26%),有效7例(15.22%),无效8例(17.39%),有效率为82.61%。治疗组临床治愈27例(58.70%),显效15例(32.61%),有效9例(19.57%),无效1例(2.17%),有效率为97.83%。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电项针疗法治疗瘀血阻络型失眠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俞募穴电针对脑中风患者躯干控制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躯干部俞募穴电针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躯干部俞募穴合常规电针治疗组(俞募组)、常规电针对照组(电针组)、躯干俞募穴电针对照组(躯干组)和常规对照组(常规组)。采用Sheikh评分、Fugl-Meyer、功能缺损评分和Bar-thel指数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2个月后对4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4组病人治疗后的Sheikh评分、Fugl-Meyer和Barthel指数评分逐渐上升(P0.01)。在治疗30天和60天后,俞募组、电针组的Sheikh评分、Fugl-Meyer和Barthel指数评分上升电针组=躯干组常规组,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俞募组神经功能康复显著高于电针组(P0.01),显著高于常规组(P0.01)。结论:躯干部俞募穴合常规电针可以明显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灸疗法对失眠患者焦虑抑郁程度的影响。方法:96例失眠患者采用针灸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焦虑及抑郁程度变化。结果:96例失眠患者治疗后PSQI评分、SAS评分及SD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针灸治疗失眠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减轻焦虑及抑郁程度,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头穴透刺法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治强 《光明中医》2010,25(9):1658-1660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和头穴透刺组,两组患者分别治疗30天后,对其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积分进行比较。结果头穴透刺组总有效率为89.3%,优于常规针刺组的71.4%(P0.05)。头穴透刺法对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的改善均优于常规针刺法(P0.05或P0.01)。结论头穴透刺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主要体现在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等方面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老年失眠症的基本病机与辨证要点及其针刺治疗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群中约有三成左右长期被失眠症所困扰,明确老年失眠症的基本病机和辨证要点及针刺治疗对策十分必要。本文通过总结现行的研究成果及传统的经典著作,在阐述老年失眠症的基本病机的基础上,提出了临床辨证要点和针刺治疗对策,期望能为针刺治疗老年失眠症的临床工作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调督安神法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患者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72例原发性失眠患者按1∶1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调督安神法为治疗原则进行针灸治疗,要求得气,取穴百会、神庭、印堂、神门、安眠、三阴交;对照组为假针灸治疗,假针灸针不刺破皮肤,取穴同治疗组。两组每次均治疗30 min,每周3次,连续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以及治疗结束后2周、4周随访时对患者进行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的评估,观察并记录针灸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完成32例,脱落4例;对照组完成30例,脱落6例。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ISI评分在治疗后及随访时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2周、4周随访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2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SAS及SDS评分在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2周、4周随访时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但在治疗2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针灸疗法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督安神法针灸方案治疗原发性失眠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on constipation,OOC)不同证型患者治疗前后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的变化特点,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将OOC患者82例分为肠胃积热证、气机郁滞证、脾胃气虚证、肾阳虚证、阴虚肠燥证,分析比较各证型及正常人任督二脉穴位皮温情况。结果:不同证型患者任督二脉皮温变化不同:①胃肠积热证:任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而督脉主要穴位皮温略微升高。②气机郁滞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③脾胃气虚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前与治疗第7天及第14天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但经治疗后任督二脉经络轨迹明显。④肾阳虚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升高明显(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⑤阴虚肠燥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显著(P<0.01)。结论:①背俞指针疗法可双向调节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在热邪或虚火情况下,可通过泻火或降火的作用,使穴位皮温降低;在阳虚及寒凝经脉时,可通过温阳散寒而激发经络经气,使穴位皮温升高;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变化不明显者,经治疗后任督二脉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加连续、清晰;亦可使没有显示任督经脉红外辐射轨迹者激发出沿该经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②通过背俞指针疗法激发膀胱经经气,进而影响任督二脉经气交会,达到调节肺与大肠表里之枢、肝肺升降之枢及脾胃升降之枢的作用,从而起到“穴位-经络-脏腑功能改善”的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