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杨海侠  王哲 《河北中医》2011,33(8):1258-1259
潮热出汗是围绝经期综合征中以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症状为特征的临床表现,约75%~85%的围绝经期妇女会出现潮热出汗的症状,症状严重者占10%~20%,以绝经前1~2年症状最严重,10%将每日发作,或每日频繁发作,50%感到苦恼,少数发生于绝经后,症状持续1年以上者占85%,持续5年者占25%~50%,约10%~15%持续10~15年或更长[1]。  相似文献   

2.
徐升阳论治绝经期潮热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热是困扰围绝经期和绝经期妇女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我国约有50%的绝经期妇女发生潮热,其中持续5年以上者达25~50%[1].潮热以突然发生的胸部以上皮肤潮红、烘热,伴心悸和焦虑为特征,随后汗出,并感畏冷,每次持续数分钟.症状的频繁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正>更年期妇女因卵巢功能衰退而引起内分泌失调和植物神经紊乱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称为更年期综合征。潮热汗出是更年期综合征患者中最突出的症状之一。笔者自2009年10月~2011年10月以当归六黄汤治疗更年期潮热汗出38例,取得了较好  相似文献   

4.
正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40~60岁,由于身体内分泌功能出现衰退,出现的与绝经有关的一些症状,如头晕、耳鸣、烘热、汗出、心悸、失眠、烦躁易怒、潮热、盗汗,或面目浮肿、食欲不振、便溏、月经紊乱等的症状和  相似文献   

5.
中药敷脐治疗妇女更年期潮热汗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盛之 《中国针灸》2001,21(11):25-33
妇女更年期潮热汗出,是1指女性在绝经前后出现的潮热汗出症状,可同时伴有月经紊乱、眩晕、耳鸣、心悸、失眠等症.笔者运用中药敷脐的方法治疗该症,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共60例,年龄最小46岁,最大54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年半.经过服药等方法治疗无效者42例,未经任何治疗者18例.  相似文献   

6.
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导致的一系列躯体和精神心理症状[1]。其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潮热、失眠、耳鸣、激动易怒、焦虑不安等。失眠是更年期妇女的最常见症状之一,临床表现为人睡困难或睡中易醒、早醒,醒后无法再入睡等。  相似文献   

7.
宗岩 《江苏中医药》2014,46(8):42-43
<正>笔者于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从肝论治更年期咳嗽变异性哮喘(CVA)54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所选54例均为本院中医科门诊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5~55岁,平均年龄48岁。均符合CVA诊断标准:1临床症状以干咳为主,少数患者咳出少量白痰,常在夜间或晨起发作,寐差烦郁,潮热自汗;2病程持续2个月以上,均使用过抗生素及止  相似文献   

8.
妇女更年期综合症是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的一些症状,如月经紊乱,烘热汗出,烦躁易怒,失眠等。而临床多以潮热,汗出,焦躁不安,易怒,失眠而就诊。笔者跟随龙华医院妇科主任陈锦黎教授抄方2年来,使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此病23例,颇有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23例,均为门诊病例,为绝经前后妇女,无卵巢切除或遭到破坏者,年龄最大为59岁,最小46岁。其中最长病程1年余,最短疗程3个月。  相似文献   

9.
1临床资料 56例均为女性,年龄最小43岁,最大57岁,平均52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者7年。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中医妇科学》绝经前后诸证的有关标准。45~55岁的妇女,出现月经紊乱或停闭。随之出现烘热汗出、潮热面红、烦躁易怒、头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情志不宁等症状。  相似文献   

10.
中医辨证治疗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或手术摘除卵巢或其他原因造成卵巢功能低下,而引起的一系列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症候群,一般发生在44~54岁之间。据国内文献报道,围绝经期妇女出现症状者占87·5%,而症状为中、重度者约占50%[1],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笔者在2001年~2006年应用中医辨证治疗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4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均为门诊病例,年龄43~52岁,平均48·4岁,病程3~9个月。临床表现为阵发性面部潮红或内热、自汗、畏寒、心悸、阵发性心动过速、血压升高、情绪不稳、烦躁、失眠多梦、头晕、肩背…  相似文献   

11.
李凯 《光明中医》2016,(7):909-911
潮热是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中最突出的症状之一。简述中西医对更年期潮热的认识。目前中医理论将更年期潮热的病机大多归结为肾阴虚,分析单纯肾阴虚病机的不足。论述心火下通在月经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绝经使得部分已下通之心火上逆,故出现潮热症状。小柴胡汤通过和解少阳、疏利三焦、运转枢机以通调津液,使津液敷布,上焦如雾,则上逆之火不作,潮热自除。  相似文献   

12.
正围绝经期综合征又称更年期综合征(menopausal syndrome,MPS)指妇女绝经前后因卵巢功能衰退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临床上表现为潮热汗出、烦躁易怒、心悸失眠或忧郁健忘等一系列临床体征的一段时期。多发生于45~55岁左右女性,属于一个特殊时期、特殊群体。而妇女进入围绝经期后,由于雌激素分泌水平不足,则  相似文献   

13.
<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于5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因其起病缓慢且患者症状多不明显,故早期不易被发现。通常在患者因其他疾病就诊或进行相关检查时发现。临床部分患者早期可出现潮热、盗汗、乏力、消瘦、食欲减退等临床症状。行血常规检查可见淋巴细胞≥5×10~9/L,白细胞10×10~9/L,且观测其值呈持续增多趋势。其病理过程以B淋巴细胞克隆增殖,向  相似文献   

14.
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性从生育期过渡到老年期的生理阶段称为更年期。此时由于雌激素分泌减少 ,会出现潮热、汗多、心悸、烦躁、易怒、多疑等一系列症状 ,但无器质性病灶 ,是难以用一种疾病解释的症候群 ,称为更年期综合征。其中 72 %左右的妇女仅有轻度的症状 ,可以耐受 ,不必求医 ,2 5 %左右的妇女会出现中度或重度症状 ,甚至产生轻生杂念 ,所以对这些患者的护理尤为重要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血管舒缩失调的症状及护理血管舒缩失调表现为潮热、多汗等。潮热发作时头部、胸前有压迫感 ,发热始于面部 ,后涌向头颈部及全身 ,紧接着暴发性汗出 ,可持续数…  相似文献   

15.
正围绝经期是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从第1次月经不规律开始至停经后12个月内结束~([1])。这一时期通常伴随着潮热、出汗、情绪不稳定、失眠等多种症状,其中最常见的是围绝经期失眠(PMI)~([2])。失眠以难以入睡、夜间易醒、醒后难以入睡为主要特征,可影响生活和工作,降低生活质量,危害妇女身心健康~([3])。然而,很少有效的疗法可用于治疗围绝经期的睡眠问题。瑜伽、  相似文献   

16.
安度更年汤加减治疗围绝经期潮热症9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潮热是绝经过渡期妇女特有的症状之一,其表现为突然上半身发热和潮红,伴有头胀、眩晕或无力,症状消失前多有大量出汗或畏寒,发病率为75%~85%,持续时间几个月至5a。绝经前后女性突发潮热是围绝经期最常见和特异性的症状,也是最痛苦的症状之一。  相似文献   

17.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称之为绝经前后诸证,常发于45~55岁绝经过渡期妇女,发病率较高。妇女在绝经前后期,随着卵巢功能逐渐衰退,身体机能下降,常会出现月经紊乱、烘热汗出、潮热面红等症状,对患者身心健康影响较大。对闫平教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经验进行总结,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8.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绝经期前后,在卵巢功能衰退同时出现的一系列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症状,如月经周期紊乱、潮热、汗出,伴有头晕、心悸、手足心发热等症状。西医以雌激素治疗虽能明显缓解症状,但远期疗效很不令人满意,且副作用也难以令人承受。近几年,我们采用二仙汤为主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近远期疗效。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0例均系门诊患者,年龄最小42岁,最大56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5年。1.2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年由洪家铁主编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妇科学》中有关标准:凡年龄在40岁以上,…  相似文献   

19.
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笔者用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更年期多汗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60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46~58岁,平均51.5岁;病程最短2月,最长7年,平均2.1年;绝经前36例,绝经后24例。主要表现为月经不调,潮热多汗,失眠健忘,烦躁易怒,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以潮热多汗为主要症状。  相似文献   

20.
部分妇女在45岁至55岁之间,易出现与绝经有关的证候,如眩晕耳鸣、烘热汗出、心悸失眠、烦躁易怒、潮热或面目下肢浮肿、便溏、月经紊乱、情志不宁等症状,可持续3至5年,称"更年期综合征",大多归属于中医"郁证"范畴。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00例女性患者,年龄在45岁到55岁之间,多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