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考证认为:李杲学医时间是在15岁以前,其“初不以医为名”,而志在仕途。随着金王朝的破败,疫病的流行,东垣志向渐易,因治“大头天行”而一举成名。此后,其不断总结治疗经验,著《内外伤辨惑论》,详辨外感内伤,提出了脾胃内伤不足之病,当补不当泻,创甘温除大热、甘寒以泻其火之说,拟定了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升阳、益气方药。晚年,著《脾胃论》,又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补上学说”。  相似文献   

2.
补中益气汤为人所熟知习用。1979年版《简明中医辞典》及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皆言出自《脾胃论》或《东垣十书》,这不是最早出处,最早出处应为《内外伤辨惑论》。笔者重温了《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东垣试效方》、《活法机要》、《医学发明》、《珍珠囊指掌补益药性赋》、《脉诀指掌病式图说》等书。《脾胃论》的“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有补中益气汤记载,同样《内外伤辨惑论》卷中亦有其记载:“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难经之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然则奈何?惟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经曰:“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  相似文献   

3.
“泻南补北”法首见于《难经·七十五难》中“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意为临证肝木实,郁而化火,木火刑金而扰其清虚出现的肝亢肺衰之证,其治则为泻南方心火而补北方肾水。古今医家多以“泻南补北”法治疗心肾不交之病症,而疏其论治肝实肺虚之病理变化核心,故本文基于《难经·七十五难》“泻南补北”法探析肝实证之临证理法及效验。  相似文献   

4.
甘温除热法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怀林 《河北中医》2004,26(9):683-683
甘温除热法是中医以“劳者温之”、“损者补之”为原则的一种治疗方法 ,是独特的反治法则之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更明确指出“劳者温之”、“损者补之”。反世之“小建中汤”“当归补血汤”均属此法。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对脾胃气衰、元气不足所致的阴火内生 ,提出“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 ,甘寒以泻其火”的治疗原则 ,拟定了补中益气汤作为治疗的主要方剂 ,使甘温除热的治法具体化。临床上在“甘温除热”治则指导下 ,灵活辨治 ,每获显效。1 病案举例1.1 感冒发热 刘某…  相似文献   

5.
补中益气汤源自《脾胃论》,是李东垣为治疗饮食劳倦导致内伤发热而创立。李东垣说:“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经》日:“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本方以黄芪益气为君;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为臣,共收补中益气之功;配陈皮理气,当归补血,均为佐药;升麻、柴胡升举下陷清阳,为补气方中的使药。综合全方配伍大意,一是补气健脾以治气虚之本;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属祖国医学“胁痛”、“黄疸”范畴。《内经》中有“酸入肝”、“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用辛补之 ,酸泻之”的论述 ,《金匮要略》中亦有“夫肝之病补用酸”的记载 ,均提示酸味药能补肝、泻肝 ,具有补肝之体阴不足及泻肝之用阳有余的作用。临床辨治乙肝胁痛时 ,如随症加入酸味药 ,有利于较快消除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迅速改善肝功能。1 气郁胁痛 ,白芍诃子功著气郁胁痛以胀痛和痛随情志变化增减为特征 ,属实证。因慢性肝病程长 ,气血耗散 ,体质虚弱 ,治宜疏泻兼收 ,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 ,加白芍、诃子 ,以加强柔肝敛肝的作…  相似文献   

7.
清代著名医家顾锡所著《银海指南》又名《眼科大成》是一本极有学术价值的中医眼科专著。本书首重病机,以脏腑主病、杂病、兼症分类,强调内服药治本的重要性,很有特色,本文仅就其治法特点探讨如下。1主张内治,以治其本顾锡认为诊治眼病,必先究其本原,次详脏腑,后及经络。认为:“夫目为肝窍,轮分五脏,肾水涵之,胆汁统之,凡有所感,皆能为患。”故治疗“惟审其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或邪盛正虚,补中兼泻,泻中兼补,此正法也。”他主张目病应以内治为主,治其脏腑,去其病因。该书附方《汤丸备要》中收189方,其中内服药176方、…  相似文献   

8.
"补肝"涵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安玲 《光明中医》2001,16(1):8-10
虚则补之,补以治虚。补是治疗虚证的大法,但是在五脏治法之中,唯补肝法其涵义多端,不可不辨。1 畅其用曰补疏畅条达肝气为补,这是补肝最早的涵义。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其气畅达则气机和调,抑遏则为病。能使肝气条达舒畅则无病。疏畅肝气中用味辛之品,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首先提出了辛味补肝。对此,张介宾释曰:“木不宜郁,故欲以辛散之,顺其性为补,逆其性者为泻,肝喜散而恶收,故辛为补,酸为泻之味”。所以说畅其用为补。此处的补泻是对脏腑生理功能活动本身之喜恶而言。因此,畅其用…  相似文献   

9.
甘温除热,指用昧甘性温的方药,以解除气虚发热的一种治法。为金元医家李东垣所刨,以益气升阳的补中益气汽为代表方剂.甘温除热理论渊源于《内经》,李东垣根据先贤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和经验,提出治疗气虚发热“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脾胃论》)“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  相似文献   

10.
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记载“至实有羸状 ,误补益疾 ,至虚有盛候 ,反泻含冤”是经验之谈。辨证论治 ,必辨虚实 ,虚则当补 ,实则当泻 ,不容混淆 ,如实而误补 ,病势更加深重 ;虚而误攻 ,易生不测。如系真虚真实 ,纯虚纯实证 ,辨之不难 ;虚实疑似之证 ,辨之稍难 ;一旦出现“至实”或“至虚”局面 ,至者 ,极也 ,多为生死存亡之际 ,群之尤难。试读下列医案 :韩茂远 ,伤寒九日以来 ,口不能言 ,目不能视 ,体不能动 ,四肢俱冷 ,皆曰阴证。士材诊之 ,六脉皆无。以手按腹 ,两手护之 ,眉皱作楚。按其趺阳 ,大而有力 ,乃知腹有燥屎也。与大承气汤 ,得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