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柯瑾  张陆勇  殷华 《中成药》2014,(4):855-859
目的去除中药注射剂中大分子物质,观察其主要功效是否改变,安全性是否提高,试图为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提供技术策略。方法用不同截留分子量的分子筛去除两种上市中药注射剂(清开灵注射液和双黄连注射液)大分子,获得去除大分子的中药注射液和富含大分子的中药注射液,用HPLC检测去大分子中药注射剂的指纹图谱变化;用脂多糖家兔发热模型检测两种去大分子注射液的退热作用;参照药典方法检测富含大分子中药注射剂的一般毒性或过敏毒性。结果经截留分子量10k的分子筛处理后,两种去大分子中药注射液的指纹图谱变化小于5%,退热作用基本不变;而两种富含大分子注射剂具有明显的一般毒性或过敏毒性。结论采用适当截留分子量的分子筛去除中药注射剂大分子物质能在确保疗效无明显变化的前提下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中药活性小分子人工抗原合成的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会化  赵琰  李翼飞  杨爱玲  王庆国 《中草药》2012,43(10):1880-1885
中药免疫分析技术适用于中药复杂组分的研究,基于此技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免疫分析的前提是抗体制备,中药活性小分子人工抗原的合成是中药活性成分抗体制备的关键步骤.从载体的选择、交联方法的选择、纯化及鉴定方法、合成条件的优化及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等方面,对中药活性小分子人工抗原合成的技术要点进行综述,从而为中药免疫分析技术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屈会化  赵琰  王庆国 《中草药》2014,45(7):895-899
抗体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极其重要的工具,小分子抗体技术在中医药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结合创新团队开展的研究工作,介绍了中药小分子单克隆抗体技术平台建立的背景和抗体制备的技术难点,针对基于中药小分子单克隆抗体的技术产品,如ELISA检测试剂盒、免疫亲和色谱柱、胶体金试纸、荧光标记抗体和抗体芯片等,探索实践了其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多种应用,并对中药小分子单克隆抗体技术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中药品质的优劣直接关系着中药临床的疗效,是保证中药有效性、安全性、可控性的基础。中药从种植开始形成高品质药材到临床能否发挥应有疗效,品质传递过程是重要保障,而其过程有无完整传递,需要符合中药自身特点的科学评价方法。目前中药评价方法多以化学成分含量作为评价指标,且大多是针对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制剂等某单个环节进行质量评价,对中药在生产全产业链的各环节传递过程中的品质整体性变化缺乏关注,对中药品质从药材到制剂直至临床传递过程中的整体性评价方法还未有系统论述。针对中药品质传递过程的规律和特点,对可用于中药品质传递过程的评价技术和方法进行综述,为中药品质传递过程评价及制定符合中药本身特色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中药质量控制过程中,有效成分和有毒有害成分的检测是2个重要环节,传统检测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虽然能准确对上述物质进行定量,但往往存在操作复杂、成本过高、不能随时检测、难溶及大分子物质检测困难等缺点。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是将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实现目标检测物的定性或定量分析。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实验设备要求简单、应用范围广、成本低等众多优点。近年来,ELISA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领域运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以黄曲霉毒素为代表的真菌毒素含量的检测和中药有效成分定性定量检测方面,ELISA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大批量中药的快速质量检测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该文对近年来ELISA用于中药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其技术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进一步应用该方法保障中药质量安全可控提供借鉴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传统中药鉴别方法与现代鉴别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黄芪、陈皮、川芎、冬虫夏草、三七、茯苓等常见的中药材以及这些药材的假冒伪劣品种各1份,并按照药量将60份药材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种药材及其伪品请具有丰富鉴别经验的老中医用传统法鉴别,而实验组采用红外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鉴别.观察并记录鉴别结果,对比两组效果.结果:实验组中的药材鉴别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30种药材的化学成分、成分分布和品质都有很好的鉴别效果,能准确分辨出假冒伪劣药材和真药材,药材的真伪分辨率为100.0%;而对照组的鉴别方法效果不如实验组,无法对中药材的成分、品质进行精确的分析,药材真伪分辨率为86.7%(26/30),且鉴别者对鉴别结果并不完全确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鉴别方法与现代鉴别技术各有利弊,中药鉴别应结合传统鉴别方法与现代鉴别方法,在新技术的帮助下发挥中药治病救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抗菌肽在中药生物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燕  周联  王培训 《中草药》2005,36(5):780-783
中药栽培中的病害问题以及农药的施用都对中药品质造成不良影响。抗菌肽是具有广谱抗微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肽,已成为植物基因工程抗病育种研究的热点,并在多种植物中实现了表达,获得了抗菌性增强的植株。将外源抗菌肽基因转入中药植株中,增强其抗微生物活性,在中药的种植和中药新品种的开发上展现出诱人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羚羊角塞药材成分的分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羚羊角塞药材成分的分离。方法:用凝胶色谱法,透析法和乙醇沉淀法对羚羊角塞水提液中蛋白质、氨基酸等进行分离。结果:羚羊角塞水提液主要可分离成大分子蛋白质和小分子肽、氨基酸成分。结论:通过药理实验验证用透析法分离的大分子蛋白质有较强的镇痛、镇惊作用,而小分子部分只有较强的镇惊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药药理与临床》2021,(1):260-264
目的:探讨生物被膜导致细菌耐药的机制、中药及单体小分子化合物抗细菌生物被膜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归纳梳理具有抗细菌生物被膜的中药及单体小分子化合物。结果: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复杂,形成的被膜又可导致细菌耐药,而中药川贝、金银花、蒲公英等及单体小分子化合物黄芩素、人参皂苷、黄连素等是目前抗细菌生物被膜研究的热点。结论:中药及单体小分子化合物通过降低生物被膜菌相关基因表达、抑制eDNA释放、影响QS系统等机制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或清除已形成的生物被膜。生物被膜的形成使细菌耐药性加强,而中药及单体小分子化物有望成为防治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有效药物,同时也为临床治疗生物被膜相关性感染提供新的治疗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生物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优势与开发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为只有用现代生命科学知识 ,阐述中药有效成分、研究其药效作用机理 ,结合生物统计分析 ,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的方法与手段使各项技术指标更科学化、生产规模化、中药现代化目标的实验。指出 ,植物药方面 :药材生产、地道药材培育选种鉴定 ,利用基因工程和细胞培养技术高效表达和生产天然活性成分、新剂型的研究等 ,动物药材方面 :多数为一些大分子物质 ,因而利用生物技术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有着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