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丁冬梅  张振海  蒋艳荣  孙娥  汪晶  贾晓斌 《中草药》2014,45(10):1398-1401
目的 探索丹参酮ⅡA喷雾干燥粉体的药剂学性质。方法 采用喷雾干燥法处理丹参酮ⅡA,并运用比表面积测定法(BET)、扫描电镜法(SEM)、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等方法对丹参酮ⅡA粉体进行分析,考察其体外溶出度和稳定性。结果 BET结果显示经喷雾干燥处理后的丹参酮ⅡA具有较窄的粒径分布范围及较大的比表面积;XRD和DSC分析结果显示部分丹参酮ⅡA已转变为非晶形式;在8 h丹参酮ⅡA的累积溶出度为85.2%。结论 喷雾干燥方法处理丹参酮ⅡA有利于提高药物体外溶出度,为难溶性药物口服给药制剂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测定藿贞胶囊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方法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流动相为甲醇-水(70∶30),紫外检测波长270 nm,流速1.4 ml·min-1。结果 丹参酮ⅡA对照品在0.7~41.6 mg·L-1浓度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4。平均加样回收率96.1%,RSD为2.2%。结论 该法简便,分离完全,结果可靠,适用于丹参酮ⅡA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选丹蒲颗粒中丹参和赤芍的醇提取方法及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考察不同影响因素和水平对芍药苷和丹参酮ⅡA提取率的影响。结果:乙醇回流法芍药苷和丹参酮ⅡA的提取率高于渗漉法和超声法,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佳工艺为:8倍量的80%乙醇,回流提取1.5h,共提取3次。经3批试验验证,对芍药苷和丹参酮ⅡA的提取率分别达到91.2%±4.6%,89.6%±5.2%。结论:优选的醇提工艺简单、高效,对芍药苷和丹参酮ⅡA的提取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3种前体化合物和几种非生物诱导子对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Bge)不定根生长及其有效成分含量丹参酮ⅡA和原儿茶醛的影响。方法通过添加前体化合物和诱导子两阶段培养丹参不定根,探讨其对丹参不定根生长和丹参酮ⅡA、原儿茶醛含量的影响。结果培养第0天饲喂前体化合物,发现添加1.0 mmol·L-1乙酸钠、0.5 mmol·L-1酪氨酸和0.5 mmol·L-1乙酸钠分别得到了最高的丹参不定根增殖倍数、丹参酮ⅡA含量和原儿茶醛含量。培养第16天各种非生物诱导子处理,发现超声处理丹参不定根产量和原儿茶醛含量明显增加;1.0 mg·L-1水杨酸促进丹参酮ⅡA合成;高盐和高糖促进丹参不定根生长和次生代谢物合成;硝酸银和硝酸镧促进丹参酮ⅡA合成,但抑制了原儿茶醛合成。结论前体物和诱导子两阶段培养对于丹参酮ⅡA和原儿茶醛合成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双波长HPLC测定丹参中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的方法。 方法: 使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以甲醇-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45 nm(丹参酮I)和269 nm(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 结果: 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分别在各自进样量范围内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在0.9997以上,各成分平均回收率均在98.0%~100.1%(n=6),各成分回收率RSD均不过3.0。 结论: 该方法快速、准确、简便,可作为丹参中主要菲醌类成分的质控与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6.
丹参脂溶性成分在Caco-2细胞模型中吸收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丹参脂溶性成分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机制。方法以Caco-2细胞作为吸收研究模型,分别测定了各种条件下,包括分别以单体丹参酮ⅡA和丹参醇提取物给药、改变给药浓度、改变转运方向以及加入影响吸收的物质,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Ⅰ的转运情况。结果给予不同剂量的丹参酮ⅡA,其表观通透系数Papp随浓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 丹参酮ⅡA细胞绒毛侧Apical→基底侧Basolateral转运(AP→BL)大于BL→AP 5倍以上;随着冰片含量增加,丹参脂溶性成分的 Papp明显增大;EDTA对吸收没有明显影响。结论丹参酮ⅡA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转运机制类似载体介导转运兼有被动扩散,无细胞旁路途径,无外排泵参与;冰片有促吸收的作用。本实验结果为含丹参的制剂研究、口服给药等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7.
梁臻  毛声俊  尹宗宁  金辉  李慧  储婷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1):1249-1252
目的:研制丹参酮ⅡA静脉乳剂,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以大豆磷脂与帕洛沙姆188为混合乳化剂,油酸为助乳化剂,甘油为等渗调节剂,高速剪切法制备初乳,再采用高压匀质机对初乳进行匀化,制成丹参酮ⅡA静脉乳剂。结果:自制丹参酮ⅡA静脉乳剂的平均粒径为211 nm,Zeta电位为-32.1 mV,载药量为1 mg·mL-1;25 ℃条件下避光放置1年,其粒径、Zeta电位、pH、含量及外观性状等指标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研制的丹参酮ⅡA静脉乳剂理化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乐脉分散片中丹酚酸B、丹参酮ⅡA与阿魏酸含量的方法并考察三者的溶出特点。方法: 采用HPLC同时测定丹酚酸B、丹参酮ⅡA与阿魏酸含量,色谱条件为AlltimaTM ODS C18色谱柱(4.6 mm×1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0.5%冰乙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分别为320(0~10 min),286(10~20 min),270(20~30 min) nm,柱温30℃,进样量20 μL。采用小杯法测定体外溶出度,以0.1 mol·L-1 HCl为溶出介质,转速50 r·min-1,取样时间60 min,考察不同时间内丹酚酸B、丹参酮ⅡA与阿魏酸的累计释放度,通过相似因子(f2)法对各成分的溶出度曲线进行相似性比较。结果: 丹酚酸B、丹参酮ⅡA、阿魏酸的线性范围分别为30.15~301.48,0.15~1.52,0.66~6.55 mg·L-1。以丹酚酸B为参比,乐脉分散片中丹参酮ⅡA与阿魏酸的f2分别为70.35,82.49。结论: 乐脉分散片中丹酚酸B、丹参酮ⅡA与阿魏酸具有相似的溶出特点。  相似文献   

9.
HPLC法测定肝平颗粒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肝平颗粒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ZORBAXRX-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采用甲醇-水(75∶25),流速1.5mL·min-1,检测波长有270nm,柱温为35℃。结果:丹参酮ⅡA在0.0864~0.4320μg范围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96.7%,RSD为1.15%。结论:该法分离好,快速、简便,重复性好,可作为该产品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0.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酮滴耳液中4种丹参酮成分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利用梯度洗脱,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丹参酮滴耳液中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Intersil C18分析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10%乙腈梯度洗脱,流速1.6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结果 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保留时间分别为11.9,19.2,21.3和28.5 min,与各自相邻峰的分离度均大于1.5,理论板数分别为3?310,4 278,3 624和20 677。二氢丹参酮Ⅰ平均回收率为101.3%,RSD=2.2%,隐丹参酮平均回收率为97.2%,RSD=2.2%,丹参酮Ⅰ平均回收率为102.1%,RSD=3.0%,丹参酮ⅡA平均回收率为99.5%,RSD=1.9%。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最低检出浓度分别约为0.6,0.9,0.6和0.3 μg·mL-1。结论 本法操作简便,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丹参酮滴耳液中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1.
耕作方式和肥力条件对丹参生物量的积累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耕作方式、肥力对家种丹参产量和有效成分积累总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的耕作方式(轮作和重茬)、设计不同的肥力水平并结合丹参专用肥的使用种植丹参。待丹参成熟后按规范采收,称定生物产量,并用HPLC法测定其丹参酮和丹酚酸B的含量,确定总有效成分的积累量。结果 适当的插播方式,可使丹参出苗时间提前2~5 d,出苗率高出2%~8%。轮作平均产量比重茬平均提高73%。重茬使用丹参专用肥比轮作对照组样品相比,总生物产量提高8.8%,总丹参酮IIA提高24.2%,总丹酚酸B提高31.1%。有机生态肥可使丹参产量提高。结论 直插方式、中等水平的丹参专用肥、低水平的有机生态肥有利于丹参产量的提高和有效成分的积累。  相似文献   

12.
腐殖酸类有机肥对当归物质生产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成药期追施腐殖酸类有机肥对当归生长、同化基础、干物质积累、产量、品质及感病情况的影响。方法:试验选择3种腐殖酸肥和1种氨基酸液肥,采用1水平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结果:追施T1"陕西济农",促进当归地上、地下生长,提高干物质积累,能显著增加当归单根鲜重,增产605kg.hm-2,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提高11.31%,综合效果最好。追施T3"甘肃猛冲"能迅速促进当归地上、地下生长,扩大叶面积及提高地上部干重,肥力显效快,但肥效持续期短,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提高5.23%。追施T4"云南生态"后期叶片数较多,叶面积较大,增产565 kg.hm-2,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提高3.09%。追施T-2"甘肃绿能"能显著提高单根鲜重,增产588 kg.hm-2。结论:追施腐殖酸类有机肥能有效促进成药期当归生长,扩大同化基础,提高叶面积指数,促进干物质积累及向根部转移,有效提高产量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  相似文献   

13.
氮肥对莱阳沙参碳代谢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不同氮肥处理对莱阳沙参碳代谢特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沙参叶片SPS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均呈单峰曲线变化,于生育中期达到最高峰,两者变化一致。适当施用氮肥可以提高沙参叶片SPS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及根中SS活性,又能够在收获时期保持叶片较低的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了沙参根中多糖含量和根的产量。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对三七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在石灰岩山原红壤的田块上,探讨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对三七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优选NPK组合配比,为三七专用肥的开发提供技术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进行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的田间小区试验。结果不同比例的自配肥大都能增加三七茎粗、叶面积和株高,改善其生物学性状;各处理的出苗率均达到差异显著或极显著率水平;产量则以自配肥处理3最高,比对照增产15.18%。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以施用N∶P2O5∶K2O比例为1∶1∶2处理最好。  相似文献   

15.
微肥配施对附子产量和质量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微肥配施对附子产量和质量的调控效应.方法:采用均匀试验设计,通过测定附子的产量、总生物碱及酯型生物碱的含量等,考察微肥配施对附子产量及质量的影响.结果:适宜配比的铁、锌、硼、锰肥能显著促进附子营养器官的生长,增加附子生物量、总生物碱含量和产量.高浓度配比的铁、锌肥.提高了一级子根所占比例,但抑制了其他营养器官的生长,单株子根数少,不利于产量的形成;高浓度的锰不利于附子地下部分的生长,子根数少,三级子根数较多,产量低;而低浓度硼处理的附子产量比高浓度硼处理高了10.5%,且高浓度的硼不利于附子总生物碱含量的增加.本试验中,处理4的微肥配施为最优组合,附子子根体积大且较均匀,各营养器官长势好,干物质积累多,且能有效地运输到地下部分,产量达10 754.7 kg·hm-2,增产14.9%,总生物碱含量比对照提高了13.9%.结论:处理4为最佳的微肥配施,可作为附子优质高产的微肥配方.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通丰牌微量元素养分平衡剂对1年生和2年生黄芩的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方法:通过大田试验,分别在北京顺义和河北承德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7月份和8月份对黄芩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通丰牌微量养分平衡剂(通丰微肥300倍和通丰微肥600倍),利用植物生理学常规方法测定黄芩的生长指标,并利用HPLC测定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含量。结果:不同浓度的通丰微量元素养分平衡剂在保证黄芩质量的前提下对黄芩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喷施通丰微肥300倍的1年生黄芩株高、地径、根粗、地上部分干重和根干重比喷施清水的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7.08%,18.35%,15.32%,25.35%,17.79%(P〈0.05)。喷施通丰微肥600倍的2年生黄芩株高和根长比对照组分别显著提高了16.47%和11.41%(P〈0.01),喷施通丰微肥300倍的2年生黄芩株高和根长比对照组分别显著提高了25.41%和22.34%(P〈0.01)。同时,喷施通丰微肥600倍和300倍的汉黄芩素含量比对照组分别高出29.48%和31.46%(P〈0.05)。结论:通丰牌微量元素养分平衡剂在保证黄芩药用质量的前提下能显著提高其生长产量,且对2年生黄芩的促生长效果更明显,此外,通丰微肥300倍的效果优于600倍。  相似文献   

17.
氮、磷、钾对膜荚黄芪生长发育及有效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渭玲  王振  徐福利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5):1802-1806
目的:研究氮、磷、钾及其配比对膜荚黄芪生长发育及有效成分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采用氮、磷、钾3因素2次D-饱和最优设计,研究氮、磷、钾及其配比对膜荚黄芪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结果:施肥促进了膜荚黄芪幼苗的生长,从而为生育后期膜荚黄芪根生长、产量形成及有效成分的累积提供充足的营养基础。氮、磷、钾各元素及其配比明显促进了茎叶及根干物质积累,氮、磷、钾对膜荚黄芪干物质累积总量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氮>钾>磷;对膜荚黄芪茎叶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氮>磷>钾;对根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氮>钾>磷。施肥明显提高了膜荚黄芪根产量,氮、磷、钾对根产量影响程度依次为氮>钾>磷。氮、磷、钾各元素及其配比使黄芪多糖、黄芪甲苷含量明显增加,对总黄酮含量影响不明显。氮、磷、钾对黄芪多糖含量影响程度依次为钾>磷>氮;对黄芪甲苷含量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氮>钾>磷。结论:氮、钾对膜荚黄芪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多糖,黄芪甲苷含量有重要的影响。根类中药材黄芪的栽培过程中应该注重氮、钾肥的施用,并注意氮、磷、钾的配合施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施肥对川党参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进行田间试验,田间统计产量,HPLC测定党参炔苷含量、UV测定党参多糖含量。结果:在单因素试验中,有机肥以5900kg~7900kg/667m2、尿素28.5kg/667m2、磷肥36kg/~47.5kg/667m2、钾肥21kg~28.5kg/667m2,川党参药材产量高;正交试验以处理组合,氮肥24kg/667m2、磷肥40kg/667m2、钾肥16kg/667m2、栽培密度55560株/667m2产量最高,方差分析表明,氮肥、磷肥、钾肥、氮磷互作、氮钾互作及磷钾互作对川党参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党参炔苷、党参多糖在施肥水平处理中差异不显著,磷肥能显著提高党参炔苷含量。结论:不同种类肥料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合理的配合施肥能提高川党参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9.
阎岩  赵欣  张顺仓  刘岩  梁宗锁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1):1985-1991
作者前期研究成果显示密旋链霉菌Act12可以上调丹参酮生物合成途径上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大幅提高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含量。该实验则进一步研究了活性氧在Act12诱导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积累的作用。在继代培养21 d的丹参毛状根中添加Act12不同的诱导子及诱导子组合,分别测定不同收获期毛状根的生物量,毛状根中活性氧积累量,丹参酮类成分的积累量和关键酶基因表达量。Act12诱导后丹参毛状根中活性氧含量上升,HMGRDXR基因表达上调,最高分别达到对照的32.4,4.8倍,毛状根中丹参酮积累增加,最高达到对照的10.2倍;加入活性氧抑制剂CAT和SOD后,丹参毛状根中的活性氧含量较Act12处理显著下降,HMGRDXR基因表达也明显下降,毛状根中丹参酮含量较Act12处理下降了74.6%。活性氧介导了Act12诱导丹参酮积累,Act12很可能是通过ROS信号通路激活了MVA和MEP途径,从而提高了丹参酮在毛状根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20.
膜荚黄芪干物质累积及氮、磷、钾吸收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膜荚黄芪干物质累积及氮、磷、钾吸收特性。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和采样分析研究了黄芪不同生长期植株的生长量及对氮、磷、钾的吸收量。结果:黄芪出苗后100~163 d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88.22%。黄芪各器官氮、磷、钾的含量表现为茎叶>根系,黄芪茎叶和根系中的氮、磷、钾养分的吸收量为氮>钾>磷。在黄芪整个生育期,黄芪对氮的积累强度最大,钾次之,磷最小。黄芪营养旺盛生长后期,氮、磷、钾的累积强度降低,至收获期,根系氮、钾的累积强度有所升高,磷的累积强度基本稳定。黄芪根系对氮、磷、钾相对吸收强度最大值比茎叶出现的早,茎叶对氮、磷、钾的吸收强度最大时期在出苗后100~132 d,氮、磷、钾积累强度曲线出现一个高峰。结论:黄芪出苗后100~163 d是黄芪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最快的时期。出苗后100~132 d是黄芪茎叶氮、磷、钾吸收强度最大时期,且氮吸收高峰期早于钾、磷;这时每天形成1 kg的干物质所需要的养分量最多,是黄芪的氮、磷、钾营养临界期;每生产100 kg黄芪需要从土壤和肥料中吸收2.32 kg 氮;0.323 kg P2O5;1.62 kg K2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