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俊  孙敬  曹海燕 《中药材》2012,(6):850-854
目的:探讨天葵的生长发育特性及规律,以及与不同形状药材的关系。方法:在生长期对天葵进行连续的观察与研究,并对市售天葵药材进行观察与测量。结果:种子萌发植株及其后主根萌发的第1~2年植株只有基生叶,无地上茎不开花;此后每年从主根顶端萌发植株并开花结果,地上茎数、开花数、根的大小逐渐增加。天葵的药用部位不是块根,应为肉质直根。天葵地上植株的生长经过从秋季-冬季-次年春季,春季开花结果,以肉质直根越夏。天葵的生长习性与温度有较大关系。不同生长年限天葵药材性状不同,野生状态下天葵药材形成约需3年以上。结论:为天葵的栽培及进一步利用提供参考,为天葵药材鉴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延胡索的药用部位形态构造及其发生发育规律 ,为正确认识延胡索膨大的地下变态茎类型和正确鉴别延胡索药材提供依据。方法 :定期采集和栽培观察 ,显微切片观察。结果 :结合图片描述延胡索药用部位的形态发生和发育规律及其形态结构特征。结论 :证实了延胡索的药用部位是鳞茎 ,纠正了延胡索为块茎的错误概念。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中国药典》载24种根茎入药部位的名称等进行辨析。方法:考著七类,结合实践分析各著所载根茎概念、入药部位的名称。结果:《药用植物学》根茎=根状茎;《药材学》根茎类药材=根状茎、鳞茎、球茎和块茎;《中药鉴定学》根茎类=根茎/芦头+地下茎+少许根部。同一入药部位的名称各异,如香附有根茎/根状茎、块茎;山药有根、块茎/块状茎、根茎;北豆根有根茎/根状茎、根;金荞麦有根茎、根及根茎、块根;菝葜、黄山药有根茎、块根;胡黄连有根茎、根茎及根等多名。入药部位涉及有根茎、根状茎、块根、块茎、块状茎、根茎及根、根7个不同名称。在某些品种的内容中《中国药典》《中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是把同一种药的入药部位作"根茎(根状茎)"(如升麻、白术"根茎。根状茎……");而《中国植物志》与《药用植物学》是把不同药的同一入药部位有的称"根茎"、有的称"根状茎",等等。若根茎与根状茎概念等同,表述应一致。诸如此类就导致中药验收、检验、药监等操作者的诸多迷惑,无所遵从。结论:根茎的概念、入药部位的名称应该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根及根茎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制订的方法及依据。方法:以黄芪、丹参等6种根及根茎类药材为例,对其商品规格等级划分进行介绍,总结出该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结果:介绍了黄芪、丹参、天麻、远志、甘草、当归6种根及根茎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并总结了根及根茎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划分依据。结论:根及根茎类药材主要依据其基原、产地、药用部位、采收期、野生程度、加工方法等划分规格,依据外观大小(包括直径、长度、个数/kg)划分等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栽培两面针有效成分在不同生长期及不同药用部位的动态累积规律,以期为两面针合理用药及人工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UPLC-DAD法,测定栽培两面针药材不同生长期、不同药用部位(根、茎、枝)中氯化两面针碱含量变化.结果:两面针根、茎、枝不同部位中均含有氯化两面针碱,但含量差异较大,依次为根>茎>枝条;不同部位、不同生长期两面针药材中氯化两面针碱含量呈规律变化,出现两个较明显的高峰及一个低谷,即5,10 ~ 11月含量较高,6月含量最低.结论:两面针不同生长期,不同部位有效成分累积分布不同,根据其含量变化规律,建议两面针最佳采收期在栽培第3年的10 ~ 11月,药用部位为根部.两面针全株植物均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药材》2017,(3)
目的:对中国药典入药部位为"根和根茎/根茎和根"中"根茎"的概念进行辨析。方法:参考不同著作,结合专业实践,总结并分析不同著作中茜草入药部位。结果:《药用植物学》所述"根茎"与中国药典所指"根茎"是两个不同的入药部位,后者"根茎"的概念可能错误;中国药典收载的24种"根和根茎/根茎和根"(除白前外)中的"根茎"实为"茎基";茜草入药部位除《药用植物学》《中药志》为根、《本草纲目》为根与苗根外,《中药鉴定学》《药材学》《中药大辞典》及中国药典均为"根茎"。结论:应规范"根和根茎/根茎和根"入药部位中"根茎""茎基"的概念与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揭示紫菀母根的结构、主要药用成分积累部位及其与根和根茎的含量差异,为母根入药提供显微化学依据。方法采用石蜡切片法、组织化学法和HPLC法相结合。结果紫菀母根的结构包括表皮、皮层、维管束和髓,有的表皮被后生皮层取代,分泌道散布于皮层当中,束中形成层明显,韧皮部外侧有少量纤维;三萜皂苷成分主要分布于韧皮部;黄酮类成分积累于皮层和髓部;不同器官紫菀酮、槲皮素和山萘酚含量:根〉母根〉根茎。结论母根紫菀酮含量符合药典标准,建议种栽后的多余母根入药,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8.
甘草花     
《中草药》2016,(7)
正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别名:国老、甜草、乌拉尔甘草、甜根子。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壮,是一种补益中草药。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长25~100 cm,直径0.6~3.5 cm。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功能主治清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防己根、根茎、茎、叶4个部位UPLC指纹图谱差异,初步获取不同部位之间化学成分类型及部分有效成分含量差异,为合理开发和利用防己药材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UPLC法建立防己不同部位化学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计算不同部位共有峰和相似度,并分析各部位特征峰;利用SPSS 23.0,采用成对样本t检验,对不同样本及不同成分根和根茎间含量差异进行比较。结果 根和根茎化学成分相似度为0.928,两者含化学成分类似,并均含有防己药材指标性成分粉防己碱和防己诺林碱;茎和叶化学成分相似度为0.947,茎、叶与根及根茎相似度均较低,且不含粉防己碱和防己诺林碱。成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根茎化学成分综合含量高于根中含量,且其差异主要来源于其他非指标性成分,其指标成分粉防己碱和防己诺林碱两者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防己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类型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根茎中化学成分类型与根相似,且部分成分含量高于根中含量,可作为优质防己药材与根同用;茎和叶中不含防己药材指标性成分粉防己碱和防己诺林碱,不能作为防己药材代替根使用,但其含有许多其他化学成分,可作为新资源用于开发其他药用功效。  相似文献   

10.
刺五加不同药用部位及不同组织有效成分含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刺五加合理利用及质量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根、根茎、茎刺五加不同药用部位及木质部、韧皮部不同药用组织刺五加苷B、绿原酸及刺五加苷E和异嗪皮啶含量,并测定韧皮部所占成分的比例.结果 刺五加药材中根、根茎和茎中各种成分含量相近,且主要分布在韧皮部.结论 不同用药部位根、根茎和茎及不同组织韧皮部和木质部可共同入药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著作,指导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尤其是对外感热病的发展影响颇深.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述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为中心的医学学术群体,该学派学术璀璨,连绵千年.现就以古代此派的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其形成于晋唐,发展于宋元,争鸣于明清.  相似文献   

14.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5.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6.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艾灸足三里在脾胃病的临床疗效肯定,其机制研究也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不断完善。大量研究证明,艾灸足三里促进胃黏膜修复的信号传导是通过神经实现的,其作用机制是系统而复杂的,既可以直接调节胃肠内分泌激素的水平,也可以作用于胃黏膜损伤的信号传导途径上。因此,艾灸足三里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病变及病变的各个阶段都有一定作用,且作用机制不尽相同。据现有研究,对未来艾灸足三里的机制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腧穴热敏化艾灸对压疮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方法:对Ⅰ、Ⅱ期压疮患者治疗组采用腧穴热敏化艾灸治疗,每次灸至感传现象消失,每日1次。对照组不避热敏化穴,在患者压疮部位附近穴区采用红外线照射40min后,将百多邦软膏敷于压疮疮面,以无菌纱布覆盖,每日1次。两组同时加强专科护理措施,并在疗程(包括不足7d痊愈者)结束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100%、72.4%。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对压疮患者疗效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宋以前伤寒论考》是日本汉方现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成果。是书既重视古代文献的梳理,又结合临床的诊疗实际,考据宋以前的《伤寒论》,提出时态系列伤寒论、痰饮伤寒论、阳明病胃家寒及《金匮要略》杂病是伤寒的伴随症状等很多独到见解,对我国的《伤寒论》研究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