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丹参酮类和丹参酚酸类化合物是丹参中两类主要的活性成分,其含量水平是丹参药效的决定因素,直接体现了药材的品质。为深入解析丹参的品质内涵以提升丹参品质,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以阐明丹参中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机制及累积特征。近年来,随着更高效的基因组、代谢组等研究手段的应用,丹参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研究获得了快速发展,本研究对该领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丹参的活性成分及其药材品质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选白花丹参提取工艺.方法:以丹酚酸B、总丹酚酸、丹参酮ⅡA及总丹参酮含量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可见分光法及比色法测定指标成分含量,选取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加醇量、药材粒度和提取次数等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白花丹参乙醇回流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白花丹参切段后用10倍量60%乙醇提取3次,每次2h.结论:优选工艺对白花丹参药材中的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均有较高提取率,且稳定、节能.  相似文献   

3.
金樟照  祝明  张文婷  戚雁飞 《中草药》2004,35(10):1174-1177
目的 分析不同产地丹参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指纹图谱的变化情况,研究丹参脂溶性成分含量与水溶性成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丹参水溶性成分、脂溶性成分的指纹图谱以及主要成分的含量,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丹参成分变化情况。结果 丹参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指纹图谱随产地不同而变化,丹参脂溶性成分含量与水溶性成分含量高低无内在关系。结论 建议制订丹参丹酚酸类成分含量,作为适用于丹参类注射液用的丹参药材标准,以区别于供复方丹参片等制剂用的丹参。  相似文献   

4.
丹参是临床最常用的中药之一,丹参的药效物质基础主要包括脂溶性的丹参酮类和水溶性的丹酚酸类。丹参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等传统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丹参及其主要成分具有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近来研究显示,丹参及其主要成分对四氯化碳、D-氨基半乳糖、醋氨酚、酒精等制备的肝损伤模型也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该文对丹参的保肝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系统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5.
目的氮素是中药材有效成分积累的重要影响元素,为探讨不同氮源对丹参Salviamiltiorrhiza和藏丹参Salvia castanea毛状根生长和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硝酸铵、水解乳蛋白、蛋白胨、牛肉浸膏、酪蛋白和酵母提取物6种氮源处理对丹参和藏丹参毛状根的影响,分析毛状根生长及活性成分积累的变化。结果硝酸铵最有利于2种丹参毛状根的生长。水解乳蛋白能够显著促进丹酚酸类成分的积累,与硝酸铵对照相比,丹参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含量分别提高了2.94倍和3.27倍,藏丹参二者含量分别提高了13.74倍和2.01倍。酵母提取物对2种丹参毛状根二氢丹参酮Ι和隐丹参酮积累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水解乳蛋白能显著促进丹参根中丹参酮IIA的积累,牛肉浸膏则对藏丹参中丹参酮IIA积累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结论硝酸铵是2种丹参毛状根生长的最佳氮源,水解乳蛋白是丹酚酸积累的最佳氮源,不同氮源对4种丹参酮的影响不一致,丹参和藏丹参对不同氮源的响应也不一致。该研究不仅对丹参毛状根规模化培养及活性成分工业化生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也对藏丹参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白花丹参和紫花丹参生化标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白花丹参和紫花丹参在蛋白水平的遗传差异.方法利用叶片过氧化物酶和种子贮藏蛋白两种生化标记对白花丹参和紫花丹参进行了分析.结果同工酶分析表明,两种丹参间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存在差异;贮藏蛋白分析表明,丹参种子蛋白主要是以盐溶性蛋白为主,水溶蛋白和醇溶蛋白较少,碱溶性蛋白更少;两种丹参种子贮藏蛋白谱带之间的差异性不明显.结论二者在蛋白水平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杨千才  柳仁民 《中成药》2010,32(4):585-588
目的:优化中药丹参脂溶性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以总丹参酮、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IA为评价指标,用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析测定,考察了不同的提取溶剂、提取方法对丹参脂溶性成分提取率的影响,优选出乙酸乙酯加热回流的提取方法,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对液固比、提取时间、温度等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用8倍量的乙酸乙酯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0.5 h)的提取方法的提取率较高。结论:提取溶剂的种类和提取方法对丹参脂溶性成分的提取效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韩建萍  梁宗锁 《中草药》2005,36(5):756-759
目的研究氮、磷肥对丹参生长发育及次生代谢物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氮对丹参素及丹参酮ⅡA的积累表现了负面的效应,随施氮量的增加,丹参素及丹参酮ⅡA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磷肥对于丹参素和丹参酮ⅡA的积累表现正效应。施用磷肥可以缓解施氮造成的丹参素和丹参酮ⅡA的下降。丹参酮Ⅱ。和丹参素的积累高峰值均出现在150d左右。结论施氮有利于丹参产量的增加,施磷有利于丹参素和丹参酮ⅡA的积累。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并比较不同产地丹参中指标性成分和浸出物的含量,为丹参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HPLC测定了10批不同产地、不同加工方法的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并采用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冷浸法)和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热浸法)测定了其浸出物含量。结果:指标性成分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均高于《中国药典》规定的标准,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大多低于《中国药典》规定的标准。结论:不同产地丹参的指标性成分含量和浸出物含量存在差异,且不同加工方法对指标成分含量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对丹参的生物学特点、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作用机制、临床制剂和临床用途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较大进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丹参含有的化学成分有明显的差异,是造成其临床效果不一的主要原因。丹参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可以分为丹参酮和丹酚酸两大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是丹参的有效成分,是丹参发挥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主要药理作用表现在多个方面,丹参酮类化合物以改善血液循环、抗菌和抗炎作用为主;而丹酚酸类化合物则以抗氧化、抗凝血和细胞保护作用特别突出。利用丹参已经研究成功多种临床应用的药物,分别用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皮肤病、肝肾疾病等,并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完善白花丹参栽培技术体系,研究其分根繁殖技术。方法以一年生白花丹参根段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根段长度、不同栽植时期、不同根段部位、不同生根粉浓度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各处理结果表明,以根段长6~8cm、3月10日栽种、生根粉浓度150ppm的处理产量较高,根不同部位对白花丹参根性状的影响较复杂。结论根段处理成6~8cm,用根下部根条进行繁殖可获得根直径较大丹参根,用中部根条可收获较长丹参根,用上部根条进行繁殖可获得较高根重,在3月10日前后进行栽种,最迟不能迟于3月下旬,种前以150ppm生根粉浓度浸泡1/3根段30分钟为最佳。  相似文献   

12.
HPLC同时测定丹参水溶性3组分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RP-HPLC同时测定丹参水提物中丹参素、原儿茶醛和丹参酚酸B的含量。方法ODS Hypersil(4.6mm×250mm,5μm)色谱柱,1%醋酸溶液和甲醇采用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1nm,流速1.0mL·min-1。结果丹参水提物中的杂质对3组成分的测定无干扰,3组成分在各自的线性范围内:丹参素5.2~26.0mg·L-1;原儿茶醛2.6~13.0mg·L-1;丹参酚酸B 9.0~45.0mg·L-1内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精密度、重现性和稳定性均符合有关规定。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以作为控制丹参内在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曹春泉  孙隆儒  王小宁 《中草药》2009,40(2):173-175
目的 研究白花丹参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色谱法分离,波谱学数据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从白花丹参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8,9-dihydro-1,6-dimethylfuro[3,2-c] naphtha[2,1-e]oxepine-10,12-dione(I)、丹参二醇C(II)、鼠尾草酚酮(Ⅲ)和1,2,6,7,8,9-hexahydro-1,6,6-trimethyl-3,11-dioxanaphtho[2,1-e]azulene-10,12一dione(IV).结论 化合物I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白花丹参酮(salmilalba-none),化合物Ⅱ~Ⅳ为首次从白花丹参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比较白花丹参和紫花丹参茎叶微量元素含量。方法: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分别测定白花丹参和紫花丹参茎、叶两个部位17种微量矿质元素的含量,对两种丹参茎和叶中的微量矿质元素含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白花丹参叶中铁、锌、锡、铬、镉、硼、钡、锶、钒、镍和铅等11种元素含量高于紫花丹参,而镁、锂、锰、钴、铜、钛等6种元素含量低于紫花丹参;在白花丹参和紫花丹参的茎中,镍、锡、锂、铜、镉、钛等6种元素的含量几乎完全相同,铁、锌、锰、铬、钒等5种元素含量高于紫花丹参,铅、镁、钴、硼、钡、锶等6种元素含量略低于紫花丹参。结论:从微量元素角度分析,两种丹参都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二者中部分微量元素含量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丹参生殖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本文通过对大田丹参开花习性、花粉形态、花粉活力、传粉方式等生殖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观察 ,弄清楚了丹参开花动态特性及其传粉方式 ,为中药材规范化生产质量管理 (GAP)建立丹参规范化栽培(SOP)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丹参花期定株定点观察其小花、整个花序开放时间 ,及小花花序开放时间对结实率的影响。取新鲜花粉粒用 0 .5 % TTC染色观察各个时期花粉活力 ;在花期对田间丹参分 10点、13点、17点三个时间点进行人工授粉 ,统计结实率 ;大田套袋计数自交结实率和自然结实率。结果 丹参的花粉活力在 80 %以上 ,授粉时间对丹参的结实率影响不大 ;丹参的自然杂交结实率为 75 .4 % ,自交结实率为 4 6 .16 % ,表明丹参为常异花授粉植物。结论 这些规律的研究 ,为丹参规范化栽培及良种繁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不同生长年限对丹参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年限对山东白花丹参及紫花丹参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生长年限白花及紫花丹参中脂溶性成分(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I、丹参酮ⅡA、丹参新酮)和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迷迭香酸)含量。结果:1年生白花丹参5种脂溶性成分总含量为6.18mg·g-1,2年生总含量为3.63mg·g-1,而1年生紫花丹参5种脂溶性成分总含量为7.08mg·g-1,2年生总含量为7.06mg·g-1;1—2年生白花丹参中水溶性成分总量分别为44.44mg·g-1和43.19mg·g-1,紫花丹参分别为38.89mg·g-1和49.12mg·g-1。结论:比较丹参活性成分总含量,白花丹参以1年生质量为佳,紫花以2年生综合品质为佳;相同砂质土壤栽培条件下的紫花丹参质量高于相同年限的白花丹参。  相似文献   

17.
微波干燥丹参药材及其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微波干燥方式、微波功率、切片厚度、药材载样量等因素对药材水分含量的影响,探讨微波干燥丹参药材水分含量变化和失水特性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微波干燥丹参药材,并利用外观物理性状质量评定方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药材干燥的质量进行评价,并与常规干燥方法进行比较。结果与常规的阴干、晒干和热风干燥等干燥方式相比,微波干燥丹参药材外皮颜色鲜亮红艳,断面呈淡黄色,质硬,参味浓,且干燥时间短、效率高,有效成分丢失少。结论采用控温微波干燥方式干燥丹参药材,速度快,效率高,物理外观质量明显提高;可有效减少丹参有效成分的损失,提高药材干燥速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优选丹参提取工艺。方法以丹参酮IIA和丹酚酸B提取率为观察指标,对丹参的两种提取工艺进行实验比较,并用正交试验法进行工艺参数筛选。结果丹参提取工艺以超微振动提取法为佳,优选的提取工艺条件为:丹参分别加4倍量95%乙醇和4倍量50%乙醇,超微振动各提取1次,每次10min。结论优选的工艺对丹参的提取工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高产丹参适宜的土壤有机质和氮素肥力条件.方法 在四川丹参主产区,定点测定窝子丹参及其优级品产量,并同时采集0~30 cm和30~50 cm的土壤,采用水合热法、H2SO4-HClO4-H2O2消化,20%NaCl浸提-碱解蒸馏法,测定川丹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速氮含量,t检验法.结果 首次报道了紫色土适宜丹参高产的肥力指标、函数模型以及丹参土壤的肥力对比研究结果,适宜于丹参高产的肥力指标为OM 10~20 g·kg-1,全氮1.0~1.5 g·kg-1,速效氮200~500μg·g-1,C/N比率61~71.丹参土壤耕作层A的有机质与全氮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回归方程为N(g·kg-1)=0.054 7 OM(g·kg-1) 0.050 3(n=15,r=0.771 91),OM4.59~45.52 g-kg-1).结论 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与丹参色泽、规格等级和产量有关,土壤供氮力低是丹参产量提高的突出问题.研究证明土壤协调适中的C/N比率,较高的有机质、全氮贮量以及供氮力强是丹参高产的重要营养条件之一.GAP栽培丹参采用科学增施有机肥和氮肥,为丹参优质高产奠定了良好的营养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鲜丹参的微波干燥实验,研究真空微波干燥技术在中药材干燥加工的应用。方法采用真空微波干燥、户外晾晒、恒温鼓风烘烤三种方式干燥鲜丹参,并对制备样本活性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对比其他两种方式,真空微波干燥处理鲜丹参具有大幅缩短干燥周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活性成分损失等优势。结论真空微波干燥技术在鲜丹参的干燥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同时具备节能、环保等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