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傅氏认为:“古人所立治痰之法,皆是治痰之标,而不能治其本也。如二陈汤,上、中、下、久、暂之痰皆治之,而其实无实效也”。傅氏按发病的规律,将痰疾分为初病之痰,已病之痰,久病之痰。其一,初病之痰:即“伤风咳嗽、吐痰是也”。方用陈皮、半夏、花粉、茯苓、苏子、  相似文献   

2.
傅山治痰诸法探讨李智①郝海燕②张爱莲③①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太原030012;②山西省儿童医院,太原030010;③山西省岚县中医院035200傅氏认为:“古人所立治痰之法,皆是治痰之标,而不能治其本也。如二陈汤,上中下,久、暂之痰皆不治之,而其实无...  相似文献   

3.
咳嗽是临床常见的症状,病变在肺和呼吸道以咳嗽为主要症状,就按咳嗽的病变辨证论治,故古人曰:“咳者,肺之本病也”,又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为华盖,清肃之脏,毫毛必咳等说语,认为咳与肺脏关系最为密切,然而,也有因其他脏腑病变影响到肺而出现咳嗽的,即所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一、病因病理分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外感以风寒、风热、燥热之邪犯肺而发生;内伤咳嗽可因外感久咳不  相似文献   

4.
咳嗽的病位在肺,肺主气,司宣发肃降。故凡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内伤,皆导致肺失宣降清肃之职,肺气上逆而咳嗽生焉。俗言说:“诸病易治,咳嗽难医”,此乃经验之谈。咳嗽病因虽多,论治有异,但终不可离乎其治热、治气、治痰。临证中,应谨遵前贤:“热灼津液便为痰”、“气逆痰动则为咳”之告诫,采用清热,理气,祛痰诸法治疗咳嗽,自拟五石汤加味治疗热咳不已,每获良效,仅举2案,望同道斧正。案1 刘某,男,6岁,1991年9月2日就诊。其母代述,咳嗽1月余,曾服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近日来昼夜咳嗽阵作咯痰黄白相间量少,质粘稠。气逆呕恶,胸膈痞满,时发热,惊悸不寐,头目眩晕,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脉滑数。此乃痰热内结,治以开郁降火,清金理气;方用五石汤加味:生石膏30g,浮海  相似文献   

5.
林素财  罗燕 《环球中医药》2009,2(2):141-142
咳嗽是指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症。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称为咳嗽。“脾为生痰之源,肺乃贮痰之器”,治肺成止咳之常法,治脾成祛痰之惯例,如《活法机要’咳嗽证》所云:“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是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而咳,动于脾湿因咳而为嗽也”。但临床咳嗽往往病情错综复杂,“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相似文献   

6.
古云“百病好治,独嗽难医”。许多顽固性咳嗽治疗的确非常困难,往往用清热化痰、温化痰饮、肃肺上咳等常法无效,须另辟蹊径。中医治疗有个特色,知常达变,同病异治。《素问·咳论》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并以脏腑命名,分为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等,描述各脏腑咳嗽之特点。如肺咳:“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相似文献   

7.
许忠民 《新中医》1991,23(11):45-46
《景岳全书》为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所著。是书论痰,颇有见地,兹揭其要,浅析如下。一、痰饮有别痰饮均为水液代谢失常所致,是脏腑功能失常的病理产物,这是痰饮的类同之处。然而,“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二者的区别在于:“饮清澈而痰稠浊;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  相似文献   

8.
咳嗽第四气上呛,咳嗽生①肺最重,胃非轻②肺如钟,撞则鸣③“原注”:①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不独肺也,然腑为气之市,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②内经虽分五脏诸咳,而所尤重者,在聚于胃关于肺六字,盖胃中水谷之气,不能如雾上蒸于肺而转险诸脉,只是留精于胃中,随热气而化为痰,随寒气而化为饮,胃中既为痰饮所滞,而喻肺之气亦必不清而诸咳之患矣。③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满,只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唉,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  相似文献   

9.
中医对咳嗽与哮喘的治疗,历来着重于从肺来进行辨治。认为无论外感、内伤之喘咳“无不关于肺”。《素问·咳论篇》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明确指出:咳本属肺,但引起咳嗽的原因很多,而且不止于肺。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脏腑功能失调,互相影响,皆可导致喘咳。笔者认为:然喘咳一症的产生,在很多方面与情志失常——气郁痰结,气滞血瘀;气机不顺调——气逆、气乱、气血不和有关。根据“脏腑相关”的理论,在临证时对于常见较难治的}“风痰痉咳”、“内  相似文献   

10.
痰饮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中,是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其性质与现代检验医学内容理论完全相融合。笔者现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将对痰饮的一些新的认识报道如下,供同道讨论。1医史沿革《黄帝内经》有饮积之说,痰饮理论由张仲景提出,经历代医学家的补充完善,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医学痰饮理论。“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痰饮经历代医学家的认识,把痰和饮之间从性质上区别开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不同也。盖饮为水液之属……此皆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