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是中医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关键,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和毒性等。目前中药药性理论研究过于重视研究手段,忽视自身文化内涵分析。未来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分析中医理论本质,在传统文献整理和统计的基础上,融合哲学、逻辑学等自然科学元素,深度剖析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药药性理论及其核心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药药性理论是祖国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用药和中药材生产,对我国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巨大作用。探讨中药药性理论,对指导临床实践,发展祖国药学,都有重  相似文献   

3.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是中医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关键,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和毒性等。目前中药药性理论研究过于重视研究手段,忽视自身文化内涵分析。未来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分析中医理论本质,在传统文献整理和统计的基础上,融合哲学、逻辑学等自然科学元素,深度剖析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特点和优势.方法 针对现有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已有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已有研究方法的各自特点,提出了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之可行性.结果 通过实例分析了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特点,并提出了相关研究展望.结论 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 祖国医学是个伟大的宝库,其中也包括中药。几千年来,祖先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提高,不断充实。但也有不足之点,正象白玉微瑕,如让这些不足之点得以厘定、修正,将会使祖国医学更焕发出光辉。一、流传的俗语与实际不相符为了使药性理论容易为后人所更快领会、接受,或便于临床记忆、背诵,历代许多医家深入浅出地把内容编成歌诀或诗赋形式,为了达到押韵或句子对仗,忽略了药物性能的复杂性而产生句不达意的俗语。 1、逢石必捣、逢子必炒.原意是指药物加工炮制上,遇到介石类药必需捣细入药,以便更好发挥其药效;而遇到用果实种子必需用火炒过,方可入  相似文献   

6.
中药五味药性理论疑难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阐述中药传统功效及其作用机制,用以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理论工具[1]。五味理论历史悠久,在中医药学理论发展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五味学说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中出现不少分歧和混乱,也存在诸多问题。针对五味药性理论经常产生的一些相关疑难与困惑加以阐释分析,以图对学习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中药传统药性理论的缺陷及对策浅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20(6):F0002-F0002
最近,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四川省进行调研时,对四川中医药事业发展思路提出了七点要求。  相似文献   

9.
<正>中药升降浮沉是一种表达中药作用于人体后药物作用趋向的理论,主要解释中药对于疾病病症、病势发展趋向的影响[1-2],其与四气、五味、归经、毒性一同构成了中药药性理论。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由来已久,其与中药采收加工、中药炮制、中医临床辨证施治、遣方组药等紧密相关。但由于医药分家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药学的特色。本文根据历代中药文献的记载,对中药药性历史演变过程从四个时期叙述了中药药性理论的产生、形成、发展以及充实,对中药药性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1.
常虹  张春红  张娜  王佳  王振旺  孟祥玺  李旻辉 《中草药》2021,52(23):7364-7372
蒙古族药(简称蒙药)药性理论是蒙药学的核心,是蒙医药阐释药物性质、功能和运用规律的特色理论。目前关于蒙药药性研究较为缺乏,以及蒙药药性的记载模糊与缺失阻碍了蒙医药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成果可为其研究提供参考。通过分析中蒙药性理论异同,归纳总结近15年中药药性理论研究进展,进而分析探索蒙药药性理论研究原则与模式,以期为蒙药药性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三要素"的中药药性认知模式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基本理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药性概念、构成及表征的复杂性长期困扰着研究人员,亟需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创新。从认知科学角度看,中药药性理论的产生就是人们在与疾病斗争的医疗实践中面对中药及其作用的感官信息,在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指导下进行储存、提取、重建、总结,进而形成有关药物疗效性质概念的认知学过程;中药药性认知过程具有其特殊的认知要素和认知策略。本研究遵循中药临床应用特点,明晰其特殊认识要素,结合现代化学、生物学、数学研究手段,在本室5年前期工作基础上,构建基于"三要素"的中药药性认知模式,并以辛热药为示例进行实践,以期实现传统中药药性的现代科学解读,为阐明药性本质提供思考,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寒凉类中药材的“形、色、嗅、味”等形态学特征.方法:选取118味寒凉药作为研究对象,应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形状方面,寒凉中药包括20类,圆柱形占28%,共33例;片状、卵形和块状各有10例,各占8.5%;椭圆形和卷曲状各7例,各占5.9%;圆球形6例,占5.1%;其他形状分布较零散.在颜色方面,共有18种,其中黄棕15例,占12.7%;黄白14例,占11.9%;白13例,占11.0%;灰棕9例,占8.5%;黄绿9例,占7.6%;棕褐7例,占5.9%;黑褐7例,占5.9%;绿、灰褐、棕各有6例,各占5.1%.在气方面,气微的49例,占41.5%;无臭的31例,占26.3%;特异的共15例;占总数的12.7%.在味方面,微苦26例,占22.0%;淡25例,占21.2%;苦24例,占20.3%;甘16例,占13.6%.在质地方面,质脆的34例,占28.8%;质轻的26例,占22%;质硬的25例,占21.2%;质坚实与质韧的均为11例,各占9.3%;质地重、松、硬、滑以及其他的所占比例较小.结论:寒凉中药的形态学特征具有一定规律,以圆柱形、黄色、气微、微苦、质脆者为多,适合进一步挖掘整理.  相似文献   

14.
吴丹  孟永海  杨炳友  孙延平  王秋红  匡海学 《中草药》2020,51(21):5405-5413
脂质组学是对生物体中脂质的种类、功能和代谢途径进行系统性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通过比较不同生理或病理状态下脂质代谢网络的变化,发现疾病或药物的生物标志物和分子机制。脂质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医药的整体观及系统理论相契合,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有力工具。主要对脂质组学技术进行简述,总结近年来脂质组学技术在中药药效、作用机制和毒性研究中的应用概况,并结合其他学科在中药药性理论和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中的应用成果,为拓展脂质组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思路,推动中医药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温热类中药材“形、色、嗅、味”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温热类中药材的“形、色、嗅、味”等形态学特征.方法:选取114味温热药作为研究对象,应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形状方面,以圆柱体最多,25例,占21.9%;片状12例,占10.5%;圆球状11例,占9.6%;卵状和块状各9例,分别占7.9%;椭圆形8例,占7.0%;其余形状分布较为分散.在颜色方面,以红色最多,45例,占39.5%;黄色29例,占25.4%;黑色16例,占14.1%;绿色15例,占13.2%;白色9例,占8.9%.在气味方面,以香气为主,62例(包含微香),占54.4%;气微28例,占24.6%;无臭13例,占11.4%;特异7例,占6.1%;微腥4例,占3.5%.味道以辛(包括微辛)最多,36例,占31.6%;苦(包含微苦)35例,占30.7%;甘(包含微甘)19例,占16.6%;咸(包含微咸)5例,占4.5%;酸(包含微酸)4例,占3.5%;淡11例,占9.6%;涩3例,占2.6%;麻1例,占0.9%.在质地方面,硬(包括较硬,坚实)占39.4%;脆占24.6%;体轻占12.3%;体重占3.5%;松占2.6%;韧占5.3%.结论:温热中药的形态学特征具有一定规律,以圆柱形、红色、气香、味辛、质地坚硬者为多,适合进一步挖掘整理.  相似文献   

16.
中药药性与中药药性物组学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刘培勋  龙伟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4):1769-177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精髓,对中药药性理论加以现代诠释,让全人类共享中华文明的成果,是当务之急。作者首次提出中药药性物组学的新概念,认为中药药性物组学是研究中药药性物质组组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并对中药药性物组学的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相互关系等进行了论述。以期为中药药性的科学研究,最终阐明中药药性理论的本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药与蒙药的药性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两种药物学体系的异同,以期相互借鉴,优势互补,拓展天然药物的临床应用,从而促进民族传统医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何世英主任医师学术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世英(1912-1990),男,主任医师,毕生致力于中医临床、教学,尤其在儿科及脑病的研究上颇有建树,曾任天津市儿童医院中医科主任、天津市卫生职工医学院行政领导组成员兼中医部主任、天津市中医院总顾问兼脑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天津分会副会长,天津市中医学会会长,《天津中医》杂志主编,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天津市政府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兼中医组组长,天津市卫生局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级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兼中医专业组组长,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常委,天津市政协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天津市委员会常委等职,主编《历代儿科医案集成》、《增订幼科类萃》,指导编写《何世英儿科医案》等书,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相似文献   

19.
以抵当汤、三才汤、三仁汤、越鞠丸等经典方剂为例,探讨天人相应观、水液代谢整体观、病因病机整体观在中医组方中的应用,以及在疾病日益复杂情况下辨证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中药鲜药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神农尝百草到明代四大温病学家多用鲜药治疗温病,鲜药的发展历程一度十分顺利,但由于后期保存、运输、炮制减毒等问题,鲜药的发展逐步停滞;研究发现,鲜药对于热证、血证的疗效优于干品,旨在对鲜药的发展史、中医理论进行综述,分析中药鲜品高于干品的中医理论依据,同时对鲜药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和提出建议,以期鲜药的理论更加完善、发展更加宽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