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明清医家治疗黄疸病用药规律。方法:搜集《中华医典》中明清时期的黄疸病医案,对医案的中药组成、功效归类、性味归经等参照相关标准进行数据规范化处理,并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频数分析显示明清时期黄疸病用药以利水渗湿药、补益药、清热药为主,辅以理气、化湿、解表等药,药味以苦、甘为主,药性则以寒性和温性为主;药物多归脾胃经。通过聚类分析归纳出茵陈五苓散和栀子柏皮汤为主的核心药物群,具体药物包括:茵陈、茯苓、猪苓、白术、厚朴、陈皮、栀子、甘草等。结论:明清时期黄疸病的用药方面具有祛湿为先、重视脾胃、寒温并用、攻补兼施等鲜明的特点,重治法而不重成方、用药均衡平和。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收集明清时期鼓胀病病案的相关条文,挖掘其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对条文进行分析,建立相应数据库,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结果:辨证以肝郁脾虚、湿热蕴结、脾阳虚证型最为常见;药物以利水渗湿药及补虚药为主;单味药使用中前3 味分别为茯苓、白术、陈皮。结论:明清鼓胀病用药规律主要为:病变脏腑,脾胃为要;辨证虚实夹杂,以虚为主;用药补泻兼施,以补为宜;证治对应,辨明主次,该规律为鼓胀病的临床和科研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查阅明清时期(1368年~1911年)主要医家的医案专著,关于失眠症的医案有共72例.用频数分析和R型聚类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合现代中医对失眠症的认识,运用中医药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明清时期治疗失眠症的配伍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明清医家辨治消渴病的治疗原则及用药规律。方法:以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库存中医学经典医籍为主,制定选案标准,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医案记录其治疗药物组成,利用SAS9.1软件编写程序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及因子分析,得出具有潜在联系的药物群。结果:该时期消渴病的治疗用药以清热药与补阴药为基础药物群,多与血分药、益气药联用;此外,温里药、补阳药、化湿药、收涩药、化痰药亦为治疗消渴病的重要药物群。结论:明清医家辨治消渴病治法丰富多样,推测与该时期医家认为消渴病病机复杂有关。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治疗老年性痴呆的用药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明清时期治疗老年性痴呆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有关老年性痴呆的方剂141首,建立数据库,并应用Excel等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1首治疗老年痴呆的方剂中,共用中药167味,共用药次1180次;补虚药、甘温药、心肝经药物使用最多。结论虚中夹实是老年性痴呆之病机;补虚安神、化痰开窍是治疗老年性痴呆的基本原则;从心论治体系对防治老年性痴呆占突出地位。同时认为,人参,远志,石菖蒲,甘草,茯苓,茯神,麦冬,当归,酸枣仁,熟地、朱砂,白术,半夏,生地为治疗早期老年性痴呆以及记忆力减退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消渴病案59例用药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君  冯妍 《国医论坛》2005,20(6):18-18
明清两代,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临床各科逐渐得到分化而被深入研究,各个医家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术立场对消渴病进行了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的总结研究。对消渴病病因病机认识的统一,辨证论治的基本模式的确立等,都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本文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广泛收集了反映明清时期医家各学派的医案资料59例,并运用系统聚类法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以寻求治疗消渴病的用药规律,进而更好地指导当前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7.
消渴病在中医学中早有记载,类似于现代医学之糖尿病,虽属慢性疾病,但其危害性极高。孙思邈作为隋唐时期的中医药大家,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均设有治疗消渴病的专篇,其遣方用药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对孙思邈治疗消渴病的用药规律作了初步探讨。归纳为以下9个方面:审证求因、因证选药;清热滋阴、苦甘并用;清热为主、不乏温阳;分治三焦、清上中下;食疗药治、长服清养;同气相求、以脏补脏;血肉有情、填髓补精;用生鲜药、浸泡捣汁;善用药引、变化多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叶天士医学全书》治疗消渴病内服方药的性能,探讨叶天士治疗消渴病的遣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叶天士医学全书》治疗消渴内服方剂,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其用药范围、性味、归经和功能等指标加以统计分析,从而揭示其用药特色和规律。结果:叶天士治疗消渴常用药以频次大小前12味药依次为甘草、麦门冬、人参、山药、山茱萸、茯苓、生地黄、熟地黄、知母、附子、桂枝、石膏等;使用最多为补益药,其次为清热药;入脾胃和肺经药物最多;药味多为甘、苦,药性以寒为主。结论:叶天士治疗消渴病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创新,其用药规律是:滋阴为本、借重甘味,清肺运脾、助肾气化,泻火致津、肃清阳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肾阴虚型消渴病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应用系统平台收集、整理治疗肾阴虚型消渴病的方剂,录入系统,利用Apriori算法进行用药规律分析。结果:对筛选出的治疗肾阴虚型消渴病的88首方剂进行分析,使用频次在9以上的药物有21种。Apriori算法用药规律分析得到23个常用药对(支持度个数≥10),17个3味药物核心组合(支持度个数≥8),28个4味药物核心组合(支持度个数≥4)。对治疗肾阴虚型消渴病方剂中药物关联规则进行分析(支持度个数≥10,置信度≥0.5)。对治疗肾阴虚型消渴病方剂中药物性味、归经和药量进行分析,得出药物性味、归经和药量频次。结论:通过本文的研究方法所得到的用药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医治疗肾阴虚型消渴病的用药规律,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珏  刘敏 《新中医》2014,46(9):177-179
<正>自古以来,消渴病的论治就见仁见智,清热养阴者有之,如《丹溪心法》之消渴方;益气和胃、养阴生津者有之,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之玉液汤;有治"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的肾气丸,也有治"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的白虎加人参汤。那么,代表当代中医最高水平的国医大师们,对消渴病的治疗有何特色,笔者对11位首届国医大师们的24首有关消渴病治疗的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归纳、分析,力图客观地总结国医大师们治疗消渴的遣方  相似文献   

11.
雷公藤多甙对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大鼠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实验观察药物雷公藤多甙(TG)对胶原诱导型大鼠关节病理学影响及放射学改变,提示药物雷公藤多甙临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牛Ⅱ型胶原混合弗氏不完全佐剂于Wistar大鼠尾根部注射,足肿后随机分为造模加生理盐水组、甲氨喋呤(MTX)治疗组和雷公藤多甙治疗组,取左前肢和右后肢近端第3足趾关节,运用病理切片观察各组中性粒、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滑膜细胞增生、纤维组织增生和软骨破坏情况,并用乳腺钼靶机进行X光照片,比较各组大鼠关节破坏的差异。结果:病理切片观察到各组大鼠关节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无明显差异,而雷公藤多甙组大鼠关节滑膜组织增生、纤维组织增生及软骨破坏上与造模组相比较,各组指标明显低于造模组(P<0.05),但与MTX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X光片显示,雷公藤多甙大鼠关节骨侵蚀情况明显优于造模组(P<0.01),且关节间隙与造模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但与MTX组相比较,骨侵蚀与关节间隙变化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药物雷公藤多甙可通过抑制滑膜增生、拮抗软骨的破坏来减轻关节炎症和关节破坏情况,最终达到控制和改善骨关节的功能活动。本实验为临床运用药物雷公藤多甙治疗RA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雷公藤多苷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Pubmed、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检索时限为建库起至2020年8月14日,收集雷公藤多苷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试验资料,采用Cochrane5.1.0系统评价手册进行质量评估,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13项,含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 004例,其中观察组503例,对照组50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晨僵时间(SMD=-1.55,95%CI为-1.87~-1.23)、(SMD=-2.29,95%CI为-3.46~-1.12)、关节疼痛数(SMD=-0.94,95%CI为-1.40~-0.49)、关节肿胀数(SMD=-0.78,95%CI为-1.52~-0.04)、红细胞沉降率(SMD=-1.75,95%CI为-2.38~-1.13)、C反应蛋白(SMD=-2.23,95%CI为-2.96~-1.51)、类风湿因子(SMD=-2.97,95%CI为-4.22~-1.72)、免疫球蛋白G(SMD=-0.58,95%CI为-1.10~-0.06)、白细胞介素-1(SMD=-0.84,95%CI为-1.20~-0.49)、白细胞介素-6(SMD=-4.08,95%CI为-4.86~-3.30)、肿瘤坏死因子-α(SMD=-3.24,95%CI为-3.92~-2.56)、(SMD=-0.94,95%CI为-1.30~-0.57)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MD=-0.53,95%CI为-0.96~-0.10),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OR=4.12,95%CI为2.74~6.18);休息痛、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白细胞介素-10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雷公藤多苷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提高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相关的各项体征及症状,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由于受收录文献质量的限制和临床异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尚需临床实践验证。  相似文献   

13.
徐敏  张忆勇  俞芳 《新中医》2023,55(8):121-124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苷片联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血清学指标[C-反应蛋白(CRP)、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CCP)、类风湿因子(RF)、抗链球菌溶血素O (ASO)]水平变化,并统计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为79.4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晨僵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上述各项症状体征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RF、ASO、CRP、ACC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上述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对照组为11.7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公藤多苷片联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雷公藤多苷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关节血清及组织Ras/Raf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干预组,每组20只.模型组与干预组建立大鼠风湿关节炎模型,干预组用雷公藤多苷干预,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以足趾肿胀度为模型标准和疗效判定指标,实验终点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  相似文献   

15.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难治性疾病,本文就针药结合疗法进行了理论、临床以及实验研究的归纳和总结。提示针药结合疗效显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对存在的问题作了阐述,并就今后针药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陈红  王小超  陶丽菊  谭军华 《世界中医药》2020,15(4):586-589,594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肺间质病变(ILD)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RA-ILD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泼尼松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雷公藤多苷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水平、肺高分辨CT(HRCT)积分、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雷公藤多苷可明显减少RA-ILD患者的症状评分,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下降ESR、CRP、RF、HRCT、MMP-9水平,上调FVC、FEV1、FEV1/FVC、MMP-1。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公藤多苷可有效治疗RA-ILD,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MMPs介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运用虫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药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00—2012年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文献,检索出其中含虫类药的复方354首,建立数据库,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354首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含虫类药复方中,涉及中药211味,累计使用4767次;其中虫类药33味,累计使用844次,使用最多的虫类药为全蝎、乌梢蛇、蜈蚣、地龙等;祛风湿药、补益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解表药、平肝熄风药等6类药物累计使用90.59%;所用中药四气为温、平者占68.98%,五味为辛、甘、苦者占87.67%,归肝、脾、肾经者占57.94%。结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多运用虫类药搜风剔邪、化瘀通络,扶正祛邪兼顾,药物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以辛甘苦居多,归经多归肝脾肾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雷公藤多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病变(RA-IL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条件的RA-ILD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以甲氨蝶呤片为主,12.5 mg/次,每周1次,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雷公藤多苷20 mg/次,每日3次,口服。两组观察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RA-ILD患者症状、实验室炎症指标、动脉血气分析、肺高分辨CT(HRCT)、肺功能等诸方面的变化。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8%(P<0.05)。主要炎症指标方面,两组治疗后ESR、CRP、RF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疗后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肺部HRCT积分及血气分析结果较疗前均改善,但治疗组变化较显著(P<0.05);而两组肺功能结果前后也有差异,而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公藤多苷能明显改善RA-ILD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肺间质病变程度,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类风湿关节炎(EORA)患者治疗方案,观察甲氨蝶呤联合雷公藤多苷治疗EORA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80例诊断为EORA的患者,随机分为甲氨蝶呤联合雷公藤多苷治疗组(研究组),单用甲氨蝶呤组(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单用甲氨蝶呤治疗,10 mg/次,1次/周,研究组加服雷公藤多苷,10 mg/次,3次/d,疗程均为6个月.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两组疗效,随访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改善、炎症指标改变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后达到ACR 20%缓解标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达到ACR 50%缓解标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各项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关节肿胀数、ESR、CRP、RF、患者评价及医生评价较对照组均有明显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研究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甲氨蝶呤联合雷公藤多苷治疗EORA安全有效,是治疗EORA较好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