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鼻治法首见于《内经》,记载了用搐鼻方法治疗呃逆。而后历代医家又在此基础上作了许多发挥。鼻称“面王”。上临督脉之印堂,下接督脉之人中,左右为膀胱经之睛明,向内通达顽颡,而上临脑髓,鼻为肺窍、呼吸之门。人体的几条重要之脉均与鼻紧密相连。如督脉贯鼻,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安页),膀胱经起于目内眦,肝经上出顽颡、系目系,胆之经脉抵鼻。从而,构成了以鼻为中心的脏腑经络联系,给后世应用鼻治法提出了理论依据。这里笔者做一简要介绍: 1.和胃止哕肺开窍于鼻,即肺气通于鼻、若鼻窍不通,则肺气不利;又肺经起于中焦脾胃,若肺气不利,则胃气失和。由此形成了肺胃气机失于顺降的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2.
正1经络理论《灵枢·经脉篇第十》曰:黄帝曰:…,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三  相似文献   

3.
邵长荣治疗鼻源性咳嗽的经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慢性咳嗽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治疗一般选用清肺、润肺、止咳、化痰等法 ,疗效有时并不理想。有国外学者观察了 1 0 2位非选择性慢性咳嗽患者 ,发现其中由鼻后滴漏综合征引起的占 41 %。祖国医学对鼻部疾病与肺脏的关系也早有认识 ,《灵枢·五阅五使》云 :“鼻者 ,肺之官也。”《灵枢·脉度》又云 :“故肺气通于鼻 ,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说明了肺与鼻在生理上关系密切。而两者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 ,《灵枢·本神》云 :“肺气虚则鼻塞不利 ,少气 ,实则喘喝 ,胸盈仰息”。全身循经于鼻部的经络有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  相似文献   

4.
第五章肺病脉证辨治肺病,指肺脏的疾病。肺病,其脉如毛而浮,其候鼻,其声哭,其臭腥,其味辛,其液涕,其养皮毛,其藏气,其色白,其神魄。属手太阴经,与大肠合,大肠为府,主表;肺为脏,主里。肺气盛为气有余,则病喘咳上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踹、胫足皆痛,是为肺气之实,则宜泻之。肺气不足,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是为肺气之虚,则宜补之。  相似文献   

5.
鼻为肺之窍,故有“肺开窍于鼻”之说。中医认为,鼻的通气和嗅觉功能,主要由肺气所主。肺气和,则呼吸通畅,嗅觉才灵敏。正如《灵枢·脉度》篇所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由于鼻是呼吸气出入的主要通道,外邪侵犯人体,往往从口鼻而人。所以鼻又成为邪气侵犯肺脏的入口。鼻窍的变化与肺直接相关,如外邪犯肺,肺气失宣,  相似文献   

6.
正鼻为肺之窍,故有"肺开窍于鼻"之说。中医认为,鼻的通气和嗅觉功能,主要由肺气所主。肺气和,则呼吸通畅,嗅觉才灵敏。正如《灵枢·脉度》篇所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  相似文献   

7.
丁元庆 《光明中医》2001,16(6):18-19
口僻 ,俗称吊线风 ,是以口眼斜为主证的常见病证。患者多伴有患侧耳后疼痛 ,因口眼喁斜有时伴有流泪、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进餐时患侧颊内残留食物残渣等。本病急性起病者 ,称为急性口僻 ,相当于临床常见的急性周围性面瘫 ,多见于急性面神经炎。临床对急性口僻从阳明论治 ,取得较好的疗效。试作以下总结 ,不当之处 ,欢迎批评指正。1 口僻病在阳明 ,与肝脾有涉1 1 口僻病变主在阳明 ,特别是与足阳明胃经关系更为密切。阳明经脉行于面。阳明经脉有手足之分 ,胃足阳明之脉 ,“起于鼻之交中 ,旁纳太阳之脉 ,下循鼻外 ,入上齿中 ,还出挟…  相似文献   

8.
“釜底抽薪”是指用寒凉泻下的药物荡涤胃肠火热邪毒及宿食燥粪的一种治疗方法,内寓清、下二法。咽喉上连口腔,下通肺胃,咽为胃之系,喉为肺之系,肺与大肠相表里,由于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及手太阴肺之经脉均上走颈部循经咽喉,所以胃肠积热,可直接通过其经脉上蒸咽喉而为病。治疗泻其胃肠积热,则能直折蒸腾炎上之火,使咽喉红肿疼痛,饮食难入,呼吸困难,声带充血,高热等症状迅速得  相似文献   

9.
曲池、血海作为一组对穴,在皮肤病的治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阳明经多气多血,具有较强的活血和通调大肠腑气的作用,而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腑气一通,则肺的生理功能自然恢复正常。血海属于足太阴脾经穴,具有活血理脾的作用,而脾土生肺金,脾旺则肺气足,  相似文献   

10.
《灵枢经》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但仍有较多的文句,以及一些原文断句之误导致错解,以使今书概念术语作出不同的解释,并误解了原意。在研究经典中,难免有失于经典之义,如:《灵枢经》"神乎神,客在门""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中而去,则致气""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黄帝曰:愿闻六腑之病。岐伯答曰:面热者足阳明病,鱼络血者手阳明病,两跗之上脉竖陷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中气穴,则针游于巷""是主……所生病""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手太阳之筋原文‘本支者,……以痛为输’与手少阳之筋原文‘其支者……以痛为输’重复。""手某某之筋、足某某之筋""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十二经脉……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手之六阳,从手至头……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蹻脉从足至目""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等等,若能深思求解,弄清原意,就会正确地运用经典,达到指导临床工作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