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中药之秘在于量,进一步探讨了李可用药规律。李可关于红参用量:补元用平剂,急救暴脱用大剂;红参剂型:捣末同煎,另炖,粉吞,块吞。肉桂用量:温肾阳、助气化、反佐用平剂;引火归原、降奔豚、止泄泻、护胃阳用小剂;肉桂剂型:平剂煎服,小剂粉冲、米丸吞服。山萸肉用量:小剂10克,平剂30克,中剂60~90克,大剂100~120克。吴莱萸用量:10克以下无效,15克显效,30克攻无不克,50克治大症。生半夏用量:小剂10克,平剂30克,中剂45克,大剂60克。  相似文献   

2.
傅文录 《河南中医》2011,31(8):849-853
李可老中医应用附予以张仲景时代的附子应用剂量为参照,结合不同的病症,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剂量上坚持张仲景时代的一两折合现代15 g左右;煎服方法上采用开水武火急煎,随煮随灌,挽救危急患者;组方上采用炙甘草来缓解附子的毒性.李可老中医擅用重剂附子组方,治疗阴证转阳高热、肿瘤脱落、瞑眩反应、全身性热感、阴寒邪毒等疾病,效验如...  相似文献   

3.
附子粳米汤所治病证的病机特点为阳虚寒盛,胃失通降导致的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叶天士根据附子粳米汤的特点,去甘壅守补的甘草、大枣,加辛散温降的生姜汁,或干姜、生姜同用以理胃阳,弥补了大半夏汤通补阳明时偏于补气的不足,此外叶天士还将附子粳米汤化裁合四逆汤法重剂温通阳气,于治中防变。吴鞠通《温病条辨》对叶天士运用附子粳米汤进一步总结为自利不渴者属太阴,甚则哕,冲气逆,急救土败,附子粳米汤主之,此附子粳米汤与张仲景原方不同,系附子粳米汤化裁合四逆汤法:人参、附子、炙甘草、粳米、干姜。  相似文献   

4.
芍药甘草附子汤出自《伤寒论》第68条,原用治太阳病发汗后不解致阴阳两虚证.笔者用本方治疗寒痹,屡用屡验,简介如下:用药心法 芍药(赤芍或白芍或二者同用)15~30g,甘草15~30g,附子9~60g(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用量).水煎服,日一剂.应用原方效果最佳,如恶寒疼痛较剧者,可重用附子,温经散寒止痛;久病体弱,全身状况较差者,可加大芍药、甘草用量,益阴扶正;胃纳欠佳,舌苔厚腻者,酌减芍药甘草用量,以防敛邪腻胃.只要辨证准确,常可一剂减,三、五剂愈,重者亦不过十数剂.验案举例 张X,男,56岁,1978年1月27日初诊.一年前因防震露宿,右腿关节疼痛,遇冷加剧.得热可减,诊为“风湿性关节  相似文献   

5.
介绍颜乾麟教授从虚阳论治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经验。认为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病机为虚阳上浮,故应以温潜法为主施治;治以羚羊角散加味方、镇肝熄风汤加减方等,配以"附子-羚羊角""肉桂(或桂枝)-怀牛膝""吴茱萸-白芍"药对。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6.
处方与煎服法:牛蒡子30~40克,白芷6~10克。可根据病情,用量由小逐渐加大。先煎牛蒡子,沸后煎1小时,再加入白芷同煎三次,每次煎30分钟左右。每剂煎汤量宜多些,至少600毫升,每次服200毫升,日3次温服,每日1剂,直至病愈。除个别患者服药后大便次数增多1~2次外(不需停药,继续服用2~3天后,大便次数可恢复正常),未见其他副作用。服药期间不配合其他中西药物或针灸等疗法。病程越短治疗效果越好,病程越长效果慢。临床资料与疗效:男13例,女7例;年龄15~50岁;病程最短17天,最长810天,30天以内10例,31~50天4例,60~90天3例,90天以上3例。治  相似文献   

7.
周超凡  林育华 《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9):1556-1558
2关于“用法与用量”的表述凡例写明“药材的用法与用量,除另有规定外,用法系指水煎内服;用量系指成人一日常用剂量,必要时可根据需要酌情增减。”应该肯定,多年来药典对药材用法与用量的表述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但在随时代发展和经验积累,与时俱进地补充修改方面做的不及时。2·1关于“用法”药材大多水煎内服,故凡一般的煎服用法可不另作表述。但某些有特殊煎服用法,本应明文指出却付阙如。例如:附子,其  相似文献   

8.
芍药甘草附子汤出自《伤寒论》第68条,原用于治疗太阳病发汗后不解致阴阳两虚之证。刘定西老中医用本方治疗寒痹,屡用屡验,现简介如下。治疗方药芍药(赤芍或白芍或二者同用)5~30g,甘草15~30g,附子9~60g(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用量)。水煎服,日1剂。应用原方效果最佳,如恶寒疼痛较剧者,可重用附子,温经散寒止痛;久病体弱,全身状况较差者,可加大芍药、甘草用量,益阴扶正;胃纳欠佳,舌苔厚腻者,酌减芍药、甘草用量,以防敛邪腻胃。只要辨证准确,常可一剂减,三五剂而愈,重者亦不过十数剂。  相似文献   

9.
叶树星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4):129-129
仲景在〈伤寒论〉中用附子之方有20方,在〈金匮要略〉用附子之方有23方.纵观仲景用附子之经方其配伍药物如病者邪已去,元气亦虚,则须与干姜人参等温补剂配伍;如病邪未去,正气已衰,则当审其去病之道应用何法,或与汗剂相伍,或与下剂相伍,或与利水剂相伍.可以看出仲景用附子的回阳救逆之功主治亡阳(回阳生用,与干姜为伍),用附子峻补元阳之功以治阳虚,用附子益火消阴之效主治水气内停及寒湿痹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赵坤教授临证运用扶阳法治疗小儿反复咳喘的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收集临证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赵坤教授认为小儿为"稚阳"之体,阳气易伤而难复,阳虚日久,必伤及命门,故辨治时重体质,分年龄,用药灵变;详病机,权轻重,善用附子。结论:扶阳法治疗小儿反复咳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