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介绍陆曙教授治疗心衰病的经验。方法:通过长期跟师侍诊,整理资料,结合典型病案分析陆曙教授治疗心衰病临证思路。结果:陆曙教授认为心衰病的病理本质为本虚标实,临床治疗时主张分期论治,辨清标本缓急。结论:陆曙教授采用分期论治心衰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心衰病论治     
黄春英  黎裕朝 《吉林中医药》2011,31(1):19+25-19,25
心衰病的治疗急者治标,以调其营卫、祛邪为务,缓者治本,危重者还应结合西医强心、利尿、扩张血管诸法。治疗心衰病的基本方法:温阳益气,活血利水;调理脾胃,健运脾土;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相似文献   

3.
总结解建国教授治疗心衰经验。解教授认为心衰虽以气阳不足为本,但由于阴阳互根,阳虚阴亏,阴阳两虚是心衰的主要病机,强调对难治性心衰应重视脾胃的治疗,要抓住正虚为本,邪盛为标的纲领。提出益气升阳,调节阴阳平衡;补气健脾,补益后天;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4.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终末期的表现和主要死因,曹洪欣教授通过多年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指出慢性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以心气亏虚、心阳不振为本,痰瘀互阻、水饮内停为标。治疗上以温阳强心、活血利水、痰瘀同治为大法,同时还要兼顾养阴、调气、安神、清热等因素。本文通过2个典型验案说明其对慢性心衰的诊治思路。  相似文献   

5.
心主神明,是君主之官的功能体现,是心主血脉的延伸衍生。心衰者运血乏力,神失所养,易见神志虚弱或失常诸症;神志虚弱或失常,又可加重心衰诸症,二者互为因果,常相兼而行,相助为患。失眠和焦虑是心衰常见伴随症状,是导致心衰症状加重和疗效不佳的重要因素。在心衰治疗基础上,积极治疗失眠和焦虑可改善心功能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张伯礼老师治疗心衰注重"心神同调",常察病解之机因势利导决定治疗目标的次序,将治未病思想贯穿心衰治疗全过程,治心不忘调神。多种治法并用综合调治心神,用情志制胜理论协助调神。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心力衰竭的中西医机理与证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凤岭 《河南中医》2009,29(8):770-771
对于心力衰竭,中医认为阳气亏虚为本,水停血瘀为标,外邪水瘀复耗心阳则病情迁延多变。中医药具有改善心功能,缓解临床症状的作用且不良反应小,对于心衰的长期用药具有重大调节作用,而心衰的中医药治疗应着重心阳气亏虚的本质,同时采用利水、化瘀等办法以祛除标证,可取得标本兼收之效.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金匮要略》治疗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方的证治特点和用药规律分析,认识到心衰属于中医学"心痹""心水"等范畴,为本虚标实证,以心气心阳虚为本,血瘀、水停、痰饮为标;治当益气温阳,活血利水;分为以本虚为主证型、以标实为主证型和以本虚标实为主证型;桂枝、茯苓、白芍、地黄、防己和甘草是《金匮要略》治心衰方中的主要用药;针对不同病症要紧握病因病机,辨证施治,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8.
葛汝青  李卫星 《光明中医》2016,(18):2645-2647
介绍张继东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经验,导师认为心衰的病机关键为本虚标实,气虚阳衰为本,瘀血水饮为实,提出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是治疗慢性心衰的基本治法。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导师治疗本病最常用以下三法:益气温阳,佐以活血法;益气养阴,佐以活血法;温阳利水,佐以活血法。临床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9.
刘春玲 《江苏中医药》2012,44(10):10-11
舒张性心力衰竭又被称为收缩功能正常的心衰或收缩功能保留的心衰,在心衰患者中所占比例为40%~71%。既往中医对舒张性心衰的认识是包含在慢性心衰的认识中的。《素问·逆调论》云:"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素问·水热穴论》"水病,下为大腹,上为喘乎,不得卧者,标本俱  相似文献   

10.
随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慢性心衰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其发病率高、预后差、病死率高,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探讨慢性心衰的发病及论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慢性心衰属于中医学"心痹""心胀""心水"等范畴,其病性当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为阳虚、气虚,标实乃血瘀、痰饮、水湿。"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肝、脾、肾之病变均可导致慢性心衰的发病;其中,心为脾之母,脾为心之子,脾与心衰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旨在探析慢性心衰的病因病机与脾主运化水湿的关系。在发病因素方面,从五大病因探讨慢性心衰的发病,认为外邪侵袭,久客经络,脾虚损阳,痰饮内生,发为心衰;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不运湿,心脉不畅,发为心衰;情志失调,损伤脾胃,化血无力,心失所养,发为心衰;劳倦内伤,耗伤脾胃,脾虚湿停,心脉痹阻,发为心衰;失治误治,耗伤脾阳,痰湿积聚,上凌于心,发为心衰。在致病机理环节,从"气""水""血"三个方面探讨慢性心衰的发病,从"气",认为脾气虚弱,气血匮乏,心失所养,气阳两虚,发为心衰;从"水",认为脾失健运,化生痰饮,困遏心阳,水饮上犯,发为心衰;从"血",认为脾气不足,化湿无力,血行不畅,血瘀于脉,发为心衰。为临床从脾从痰湿论治慢性心衰提供重要的辨证思路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